布氏杆菌骨髓炎
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原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与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柱炎最为多见。关节病变常侵犯大关节,故髋关节炎最常见。直接接触传染的布氏杆菌有三种:
❶流产型牛布氏杆菌,感染人体最多。
❷乙型猪布氏杆菌,常产生化脓性骨髓炎,特别是椎体。
❸乙型马耳他布氏杆菌,可产生严重的全身症状及神经系统紊乱,如周围神经炎、脑神经麻痹、脑-脑膜炎等。病变先在骨髓中发展成为局限性上皮样结节。最常受累的部位是椎体,如腰椎。病变进展成感染性肉芽肿,显微镜下可见上皮样细胞和类似Langhan巨细胞,周围绕以淋巴细胞的单核细胞,有少数病例发生坏死及干酪样物质。脓肿有坚韧的纤维束,偶形成死骨,早期和广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性的表现,椎间盘常被破坏而发生骨性融合。
本病在牧区多见,以牧民及接触动物的工作人员易受感染。传染入口多为胃肠道及损伤的皮肤与粘膜。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据统计,约30~40%的病人有骨关节病变,往往在急性全身症状消退后,才逐渐出现局部症状。初起症状为疼痛,如腰痛,可以伴发热,亦可在退热后腰痛。腰椎病变常可产生坐骨神经痛,伴肌肉痉挛及腰部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及叩痛,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可减轻。髂窝处可扪到脓疡,少数病人可出现脊髓压迫。
X线检查与化脓性感染相似。其特征是发病1~6个月后,在脊柱可见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但伴明显的骨质增生。骨质破坏逐渐被致密而不规则的新骨代替,椎体边缘产生大的骨赘,前纵韧带钙化,椎体融合,小关节有时亦有炎症改变,先表现为间隙增宽,以后狭窄及融合。椎旁脓疡较常见。在骶髂关节,常表现为双侧骨质稀疏,关节间隙变狭,关节面模糊,不规则破坏,周围硬化,死骨较少见,最后融合。
诊断根据
❶流行地区及接触牛羊史。
❷间隙性高热(波状热)、多汗、头痛、脾肿大、贫血及乏力等全身布氏杆菌感染症状。
❸骨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相应的X线表现。
❹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在1:80以上,并在治疗后下降,即有临床诊断意义。注意与化脓性骨髓炎、结核及风湿样关节炎作鉴别。
治疗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卧床休养及局部外固定为主,如有脓疡应行引流术。骨病变有“自愈”趋势,但为时较长,上述治疗可缩短疗程。预后一般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