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克时代的音乐
西方艺术史上的这个时代,大约从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是君主专制、宗教盛行和理性发展的时代。在君主专制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宗教改革运动与反改革的斗争中,形成了雄伟壮观的巴罗克艺术。
随着从文艺复兴向巴罗克时代的过渡,人们的音乐兴趣从复调音乐转到主调音乐。单声乐曲的风格出现了。这种风格的产生,归功于佛罗伦萨的“卡米拉塔”,意思就是沙龙。卡米拉塔成员的目的是要恢复古希腊的音乐剧。他们虽然没能恢复那些名存实亡的东西,却提出了音乐必须加强歌词感染力的思想。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创造了歌剧。流传下来最早的完整歌剧是《尤丽蒂丝》。
新音乐的旋律、和声同原来声乐的复杂织体相去甚远。音乐家们很快就熟悉了基本的和声,因此不必将和声完整地写出,作家用一个数字写在低音音符的上方或下方,以表明他所要的和声。这种方法的大量运用,形成了音乐速记法中最成功的一种体系——数字低音。用这种缩写的形式谱写音乐,方便了作曲家,加速了创作进程。
巴罗克音乐经历了音乐史上最有意义的变革,即从中世纪的教堂调式转变到大小调。
巴罗克时代发展了一种作曲技术,被称作音画法,这种技术使得音乐能生动地反映词句的内容。巴罗克音乐中的节奏以有规律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节奏使巴罗克音乐抓住了这个动荡时代的动态和活力。音乐上连续扩展的原则是构成巴罗克音乐风格的又一要素。巴罗克音乐进行时采用一个相当稳定的音量,一段始终响亮的乐段后面跟上一段始终低柔的乐段,以此造成明暗对比的效果,这种转换叫做阶梯式的力度,是巴罗克音乐风格的一个特点。此外,二部曲式在巴罗克音乐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产生的大量舞曲风格的拨弦古钢琴短曲,大都采用这种二部曲式。
基础低音是巴罗克音乐中常见的重要手法。这就是在低音部不断重复一个简短的音型,而高音部则独立地进行发展。随着低音部的每一次重复,旋律、和声和节奏的某些地方都会有所改变,高音部经常是即兴演奏的。
巴罗克时代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器乐可以与声乐竞相媲美的时期。人们对器乐的兴趣,促进了新乐器的发展和旧乐器的完善,引起熟练掌握演奏技巧的愿望,在巴罗克时代的音乐实践中,即兴演奏占有突出地位。
巴罗克时代的正歌剧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这种歌剧是为王侯们的宫廷创作的,是哈布斯堡宫廷、波旁宫廷、梅第奇家族和其他王公们喜爱的娱乐品。巴罗克歌剧中一个独特的作法是将男主角分配给阉人演唱,这种人为的男性女高音或女中音,在18世纪早期的歌剧舞台上风靡一时,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这种作法才被废止。巴罗克歌剧创造了歌剧中的一些极重要的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重唱和合唱,它们成为音乐艺术各个分支的模式。在反复式咏叹调中,中段唱完之后重复唱第一段,建立起三部曲式A—B—A,这成为音乐结构中的基本形式。
巴罗克时期是一个国际文化大交流时期。优美感人的意大利旋律,精确鲜明的法国舞蹈节奏,精美的德国对位技术,清新的英国合唱歌曲,所有这些,都滋养着吸收了各国精华的全欧洲的音乐艺术。
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受雇于宫廷、教堂、市办团体或歌剧院,使他们与公众接触更为紧密。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有巴赫(1685—1750)和亨德尔(1685—1759)。主要作品有十二平均律钢琴曲《前奏曲与赋格》、管弦乐曲《水上音乐》以及大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等。声乐方面有宣叙调、咏叹调、清唱剧、歌剧、神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