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恶性浆细胞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于1944年首先由瑞典医生Waldenstr⍥m发现。 本病由源自B淋巴细胞的具有合成和分泌IgM能力的浆细胞发生恶变所引起。恶变细胞的恶性增生,形成大量单克隆淋巴细胞样浆细胞,广泛浸润骨髓及髓外器官(淋巴结、肝、脾等),合成和分泌大量分子量巨大的单克隆IgM,在临床上引起贫血、出血及一系列与血清IgM增多有关的症状。本症病因未明,属恶性浆细胞瘤。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继发于某种疾病,其血清IgM的升高与原发病有关。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可见于支气管肺癌、子宫腺癌、上皮癌、淋巴瘤、何杰金病、白血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梅毒、黑热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肾病等多种疾病。
本症原发性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与发病有关。根据本病患者常伴发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以外的肿瘤或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有人推测分泌IgM的浆细胞的最初增生可能是对慢性抗原刺激的一种反应,而后转变为肿瘤性增生。但另有人持不同意见。对抗原刺激与巨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有无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本症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者。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病情进展较缓慢,且很少有溶骨性病变。
贫血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病情进展而加重,血红蛋白可低至4~6g/dl。有出血倾向,但一般不很严重,多表现为鼻衄、口腔粘膜出血或皮肤紫癜。血清中IgM与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Ⅶ等)形成复合物,干扰凝血过程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IgM障碍血小板聚集及毛细血管受到损害是引起出血的附加原因。当血清IgM大量增加时,血液粘滞性显著增高,引起高粘滞性综合征,常出现眼底渗出和出血、视力障碍、肾脏稀释和浓缩功能不全,脑血液循环受严重影响时,可引起昏迷。部分患者的单克隆IgM是冷沉淀球蛋白,遇冷时发生雷诺现象。肾功能损害远较多发性骨髓瘤少见。淀粉样变性见于少数患者。可出现周围神经炎或肌病等神经系统症状。类风湿样关节改变见于少数患者。患者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尤其是肺炎。但本病一般无溶骨性病变。
本症在实验室检查时 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成分,位于γ区或γ与β区之间。用免疫电泳或超速离心法可证实该M成分为单克隆IgM。约1/3患者的IgM是冷沉淀球蛋白。偶有IgM为热沉淀球蛋白,即加热至50~60℃时沉淀,此种沉淀是不可逆的,继续加热或冷却并不溶解。贫血系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白细胞轻度减少或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分类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嗜酸粒细胞增多。外周血涂片可能见到少数不成熟浆细胞。少数患者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常呈钱串形成,血沉显著增快。骨髓象示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显著增生,同时可有嗜酸粒细胞和组织嗜碱细胞增多。约10%的患者尿凝溶蛋白阳性。少数患者有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血肌酐及尿素氮高于正常水平。类风湿因子阳性、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及补体水平降低见于部分患者。谢氏水试验(Sia’s water test)阳性见于多数患者,但此试验不具有特异性。
诊断依据包括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IgM、骨髓中淋巴样浆细胞增生,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原发性与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须加以鉴别。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其原发疾病,血清IgM常为多克隆性而非单克隆性,血清IgM增多也远不如原发性者显著。本病与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以及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的鉴别主要依靠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电泳及骨髓检查。此外,本病一般无溶骨性病变,肾功能不全少见,这是本病与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上的鉴别点。
当患者有贫血、出血或高粘滞性综合征时,需要治疗。当高粘滞性综合征表现严重时,如出现视力障碍或昏迷时,应用血细胞分离器,以正常血浆置换患者血浆,可迅速降低血液粘滞性,缓解症状。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有苯丁酸氮芥、苯丙酸氮芥及环磷酰胺。目前多采用苯丁酸氮芥,每天4~10mg,口服,长期服用,可持续数年。多数患者可耐受此种治疗并取得疗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对控制出血有一定效果。
患者一般可生存多年,但也可在1~3年内病情有明显进展。最终因对化学治疗产生耐药性,病情恶化,死于贫血、出血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