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黑山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黑山派17世纪新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喀什噶尔和卓家族成员伊斯哈格为其首领。与白山派相对称。该派在和卓统治时期(1682—1759),曾在反对白山派的斗争中,借助叶尔羌王室残余势力和哈萨克、柯尔克孜部分部落的支持分治南疆,管辖叶尔羌地区7年,后奉准噶尔为宗主,独揽南疆统治权35年。清朝统一新疆时,黑山派和卓因遭受白山派剿杀,其幸存者避居中亚玛尔噶朗。在清代,黑山派曾支持清政府反对白山派分裂叛乱活动,客观上起到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影响较大。该派因其修道方式由该派创始人伊斯哈格倡导,故名伊斯哈格派。主张高声诵念“迪克尔”,“道乘”、“教乘”并重每日礼拜以苏皮,即修炼弟子聚集一起,环状围坐,诵念《古兰经》,然后诵赞词,还伴之以舞蹈。实行依禅世袭制度;设有依禅、苏皮、哈里发、阿皮孜等教职。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哲赫林耶学派的支派系门宦有一定渊源关系。 黑山派一称“黑山宗”, 俗称 “黑帽回”。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之一。见“白山派”(301页)。 黑山派 黑山派新疆喀什噶尔和卓家族伊斯哈克系领导的宗教政治派别。与白山派相对立而有此称(详见“白山派” )。该派在南疆和卓统治时期(1682—1759)先曾在反对白山派独裁斗争中,借助叶尔羌王室残余势力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部分部落支持分治南疆,管辖叶尔羌地区7年。后来奉准噶尔为宗主,独揽南疆统治权35年。清统一新疆时,黑山派和卓因遭以波罗尼都为首领的白山派剿杀,后裔幸存者避居中亚玛尔噶朗。在清代,黑山派支持清政府反对白山派分裂叛乱活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黑山派苏鲁克名 “伊斯哈克耶”,礼仪上主张高声念经,其道乘与我国内地哲赫林耶门宦教派有一定渊源关系。 ☚ 依禅派 白山派 ☛ 黑山派 黑山派见白山派。 ☚ 最后晚餐 智𫗱 ☛ 黑山派 黑山派新疆伊斯兰教教派。亦称“黑山宗”、“黑帽回”,自称“伊斯哈克耶”。与白山派相对。该派系玛合图木·阿杂木第7子伊斯哈克在争夺其父教主职位失败后,脱离纳合西班底教团而创立,并由其传入新疆。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后期,该派一直居于叶尔羌汗国主流派地位。白山派政权建立后受到沉重打击。后凭借准噶尔势力,曾一度建立过政教合一的黑山派和卓政权。大小和卓叛乱期间再遭打击,势力日趋衰落,终成一小教派。该派主张高声朗诵“迪克尔”,举行宗教仪式时,信徒围坐成圆圈,由阿皮孜(诵经弟子)领诵赞词,后信徒站起,以右肩相撞击,同时有节奏地高呼“安拉乎”,圆圈逆时针方向旋转。此一过程循环往复,时间长达数小时,直至信徒中出现神情恍忽或进入昏迷状态,即神人合一境界时,仪式始告结束。与内地哲合林耶门宦有渊源关系。 ☚ 白山派 清真寺 ☛ 黑山派中国伊斯兰教派之一。又称“黑山宗”、“黑帽派”。17世纪初年起流行于新疆。始祖玛阿图木·阿杂木第七子伊斯哈克·瓦里(一称伊萨克)和卓。相传早年在汗·阿里克西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布教,徒众喜冠黑帽,故名。宗教中心在叶尔羌(今莎车)。初因受※“白山派”排挤、压迫,多次发动起义,与之进行长期斗争。后因依附于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其首领始受命治理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今喀什)、和田各城政教事务,势力有较大发展。大小和卓木布拉呢敦、霍集占引兵反清时,常与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斗争,为新疆的统一做出一定贡献。教义与白山派分岐不大,主张礼拜时高声朗读经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