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州Zhōu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沈阳、四川之成都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州zhōu❶水中高山地面的土地。司馬相如《吊秦二世賦》:“臨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初學記》崔琰《述初賦》:“登州山以永望,臨洞浦之廣溟。”《藝文類聚》作“川”。 州 州地方行政区划名。我国秦汉前有“九州”说和“十二州”说,皆为传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东汉末开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 豫 省中 ☛ 州 当时曹魏设有13州,州设刺史或州牧。晋代恢复了郡国制度,以郡为国,州则增为19个,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为:司、冀、兖、豫、荆、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徐等19州;但是到惠帝元康初年,曾割荆、扬两州的一部分设置江州,怀帝时又分荆、广两州另建湘州,合为21州,州设刺史。南朝的宋,统有22州,梁氏州郡,多是沿袭旧制,天监中,州有23个,以后又有变动和更置,大同中,设有107州。陈氏以长江为境,有州42。北朝的后魏,根据旧史记载,州有111;北齐则有州97个,周灭齐得州50个;北周则有州211个;南朝的宋,有22州。到了陈宣帝顼太建末年,诸州分析,已经不是以前的制度,是刺史增多,地不加广,滥为分析,徒增员位。后魏孝文帝时,确定刺史所定之地,于是更有分置诸州之事,到了北周北齐越分越多,刺史之多可想而知。以刺史带军职,延至宋、齐以后,都采取这种制度,后魏的官制,都是采取南朝的,所以刺史是都督军事兼领者,其权特大。后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 这里还要说一下外官的权力,到了晋室日趋重大。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则州与府各设置僚属,州官理民,府官理戎,又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自魏以来,庶姓(所谓非帝族)为州而无将军者谓之单车刺史,晋制刺史三年一入奏。这是刺史带有军职的一种制度。魏晋刺史领兵的,必加都督诸州军事,实则以都督兼领刺史,并不是以刺史兼统都督;但是都督兼领刺史,止治其所驻之一州,其余则仍别置刺史,专理民事,而专理民事不掌兵权的刺史称为“单车”,是兼理之中,有分理之制。 州 府下有州。州有两种:散州与直隶州。散州属于府,知州的品秩相当于知县。直属州直隶于布政使司,知州的品秩相当于知府。州与府的区别,在于知州除统辖其各属县以外,还直接治理某一县的政务;知府却除了统辖各散州与各县以外,并不直接治理县事。州设知州一人(从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无定员(从七品,里不及三十而无属县裁同知判官,有属县裁同知),其属吏目一人(从九品)。知州掌管一州之政。当时全国共有州234。 州 州是宋代路下的主要行政区划单位,整个北宋时期相对比较稳定。如果不计北宋末的云中府路和燕山府路的17州,总的趋势是在缓慢地减少,从997年的250州到1085年的243州,至1122年的235州,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不少州升为府。宋代各州都设置知州事一人,相当古代的刺史。当时各州共析为辅、雄、望、紧、上、中、中下、十八等。与唐代相比较,增加了中下一等。此外尚有节度、防御、团练刺史等州的名称,都是因袭唐代制度而设置;这四种阶级,在唐代虽然极为重要,但在宋代仅有其名而无职任,专备武臣迁转而设,与实际等第关无关系。 州 金地方建置。金朝州分为节镇、防御州、刺史州三等。节镇由某军之节度使统辖,并兼理本州管内观察使事。防御州(郡)、刺史州(郡)则分别由防御使、刺史领之。无观察使、团练使州,隶属于路或府。州下辖县。 州 州与郡在唐代是一种地方区域,不过是名称相互变更:唐初承隋制,全国一律称郡:武德年间,改郡为州。所以唐代的州与郡,不过是同一种地方行政区划的两种名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各州因其地位的重要与否,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分等的标准,据《唐会要》载:“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至于州的数目,唐初承受隋代的郡共190,高祖迭事建置,为数甚多;太宗贞观初年,虽然力加省并,但仍旧多于隋代,贞观十三年(639年)统计,共有358州;以后时有增减,到玄宗开元末年,共有328州。各州都设刺史一人,以辖州事(天宝乾元之间,曾一度改州为郡,刺史也更为太守)。唐初对于官吏人选的物色,重视中央的官吏而看轻州、郡的督、守,以致一般人多慕省阁,不乐外任;到武则天时候,因李峤、唐休景的奏言,才逐渐矫正这种风气。至于太守的佐官,与府尹大概相同,即改司录参军为录事参军,名额一人或两人;并改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为六司,名额一律各一人;又减参军事为四人或五人;其余别驾、长史、司马、经学博士、医学博士的设置,与府一样。 州 州也有直隶州与散州的区别。元世祖至元年初,分州为三等:15 000户以上的为上州,6 000户以上的为中州,6 000户以下的为下州。到取得江南以后,因户口变更频繁,不断地加以订正:5万户以上的为上州,3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不及3万户的为下州。上州设蒙古人的达鲁花赤及汉人的州尹各一员,秩从四品。回族的同知一员,秩正六品,其余判官秩正七品。中下州改州尹为知州,以表示不同。元代有州559。 州 清代的州制度也与明代相同,有直隶州与散州两种;但散州不统县,又与明制不同。直隶州相当于府,府属州,相当于县。直隶州设知州一人,(从五品)。州同,州判、吏目、税课司大使等无定员;府属州设知州一人,(从五品)。州同、州判、吏目、税课司大使、仓大使、库大使等无定员。直隶州设知州一人,掌一州之政令,其规章制度与知府相同,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县事。府属州置知州一人,掌一州之政治,以县之地大事繁者升置,所统辖一如县制。此种以县升置的州,俗称散州,以区别于县以上的直隶州。 州读音zh·ou(-),为ou韵目,属ou—iu韵部。职流切,平,尤韵。 上一条: 鵃 下一条: 洲 州〔zhou〕zhoud: 自治~。zib zhib zhoud. ![]() ![]() ![]() ![]() 州zhōu❶旧时行政区划名称。现保留在地名里,如:苏州、杭州。 州zhōu州❶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九~︱杭~。 州zhōu❶ 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区域各代有所不同,此名称保留在现在的很多地名中,如贵州、苏州、福州等。 州州zhōu水中可居之地称为州。又指地方行政单位。 州zhou九州 神州 中州 自治州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州zhōu地方行政区划名称。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一,明、清为比府低一级的行政区域:州县官儿虽小,事情却大。为那一~的州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四五·1033) 州❶二千五百家爲州。《周禮·地官·鄉大夫》: “州長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鄭玄注: “鄭司農云: “二千五百家爲州。”《禮記·内則》: “其一獻諸州史。” 鄭玄注: “五黨爲州,州二千五百家也。” 《禮記·内則》: “不説,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 鄭玄注: “二十五家爲閭,四閭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水部 > 涯渚 > 洲1 > 州 州 zhōu 同“洲”。 州zhōu〖名词〗 州zhōu❶ 水中陆地。后来写作“洲”。《汉书·地理志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 州*zhouD6DD 州zhōu职流切,平尤。 州❶中国地方行政区域单位。西周时为天子和诸候的直属领地内构成乡的一级组织。乡下有州、党、族、闾、比之别,多按血缘关系划分。州约2500家,五州为乡。汉初,汉武帝在京师附近地区设13个监察区,称“十三州”,设刺史,巡察本区。东流末逐渐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相沿不改。隋废改不一。唐代州隶属于道,按户口多少分3等,上州4万户,中州3万户,其下为下州。宋元两代州上有路或府,明清时隶属于道或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有自治州,为民族自治地方之一,隶属于省或自治区。 州《尔雅·释畜》注:“州,窍。” 即肛门。 州State美国政府联邦组织中50个组成部分之一。联邦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各州保留“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州的权力受上述条款的限制。州一般行使保护公众健康、福利、安全和道德的权力。由于国会行使“弹性条文”,而且联邦最高法院对之有解释权,导致州权不断削弱。各州的政府机构一般相同,与联邦政府机构类似。每州均为一共和国,权力分立,有两院制的州立法机关(内布拉斯加州除外),一名州长,一个司法系统,一部成文宪法,一项权利法案和一个民兵组织。 州 131 州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相传禹治水后,把全国分为九州。《禹贡》分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州。《尔雅·释地》的九州有幽、营而无青、梁,《周礼·职方》有幽,并而无徐、梁。均为传说的区划,并未实行。汉武帝时全国划分13个监察区,叫十三州(或称十三刺史部),每州置刺史,巡查境内。东汉末年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历魏、晋、南北朝变。隋初废郡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全国有300多个州。宋、元的州略同唐代。元代直属中书省的州称直隶州,属于路的称散州。明清改州为府,并留部分直隶州,直属于省,而属于府的州通称属州、散州。今在一些民族自治地方设有自治州。 ☚ 历代行政区建制 郡 ☛ 州 州行政区划名。始设于《禹贡》。此后历代皆置,秦不设州。秦以后州级行政区在县之上,在路、府、道之下。《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9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30,70里之国60,50里之国120,凡210国。……千里之外设方伯,5国以为属,属有长;10国以为连,连有帅;30国以为卒,卒有正;210国以为州,州有伯。8州8伯,56正,168帅,336长。”《汉书·食货志》:“5家为邻,5邻为里,4里为族,5族为党,5党为州,5州为乡。”《晋书·职官志》:“州置刺史,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员。”(参见:上州、中州、下州) ☚ 忠州直隶州 朱提郡 ☛ 州 州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代。汉武帝时于郡、国之上设置监察区,称部,俗称州。王莽时改称州。东汉时期又改称部。其长称刺史。至东汉末,改州为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相沿。隋代废郡,改为以州统县。唐宋时期相沿。宋代以州直属于中央,州之长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又设府,与州级相等,而体制较尊,府多由州而升。至元代形成以府统州之制。明代以府统州、县,多数县直属于府;少数县隶属于州,州隶属于府。清代除直隶州外,不再设县,州、县统属于府。 ☚ 府 县 ☛ 州❶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尧舜时期有九州和十二州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立郡,并未用州名。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时,其中十一部采用《禹贡》、《职方》的州名。汉末王莽废除司隶校尉部和刺史部,改为州,东汉光武帝罢州,恢复西汉旧制。东汉末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改部分刺名为州牧,于是州牧掌握兵权,州成为统辖几个郡的大行政区域,魏晋南北朝时为州、郡、县三级制,至隋代改郡为州,成为州统县二级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正式确立了道、州、县三级制,道领州少则二三,多达十余。北宋初年改道为路,州隶属于路,县隶属于州。元置行省,州多升为路,县多升为州,州或不领县,通常以省统路,路统州或县三级制。明洪武九年(1376年)罢行省,改称布政使司,习俗上仍称省。改路为府,成为省、府、州、县二级或三级制。清因袭明制不改,唯州隶属于府,不领县,成为省、府、县三级(直隶州与府平级,散州与县平级)。辛亥革命前后罢府,改州为县,重划道区,形成省、道、县三级制。参阅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 州zhōu❶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现在还保留在一些地名里。如:广州,杭州。 州 州某些联邦制国家,如美国、联邦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的成员单位的名称。根据联邦制的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划分由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不能随意变更权力范围。州承认联邦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法,不得自由退出联邦,同时,各州拥有自己的疆界、宪法和法律,并设立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州内的经济、社会和财政方面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州不是国际法主体,州与州不能订立盟约,亦不得诉诸武力解决争端,州与联邦、州与州的争端由联邦法院或宪法法院裁决。 ☚ 多名代表选区制 邦 ☛ 州 州地方行政区划名。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13州(也称刺史部),每州设刺史,奉皇帝命,巡查郡、国。东汉末,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不变。隋废郡留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在州之上设道。宋改道为路。元代不属于路而直属中书省的叫直隶州,属于路的叫散州。明清改州为府,还保留了一些直隶州,略次于府,直属于省而不隶属于府;隶属于府的州通称属州或散州。清末宣统年间,山东设10府,3个直隶州(胶州直隶州[辖2县]、济宁直隶州[辖3县]、临清直隶州[辖3县]),8个散州(德州[今德州市]、滨州[今北镇]、莱州[今掖县]、莒州[今莒县]、濮州[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平州[今东平县]、高唐州[今高唐县]、宁海州[今牟平县]),96个县。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 ☚ 闯关流民 羊山革命烈士陵园 ☛ 州zhōu ❶ (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 an ancien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长 chief magistrate of district 州zhōū1、行政区划名,中国古代把全国分为九州:《尚书·禹贡》中九州为:冀、豫、雍、扬、兗、徐、梁、青、荆。《尔雅·释地》中的九州,与前者相比,无青、梁二州,而有幽、营二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中的九州,无徐、梁二州,而有幽、并二州。又《周礼·地官·司徒·序官》中有"州长"一官,注疏中说:京城周围百里之内分为六乡,每乡分为五州。这是"州"的辖区另一概念。 2、汉承秦之郡县制,为监督诸郡,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刺史部,置刺史十三人,人主一州,秩六百石。成帝改刺史为牧,秩二千石。东汉建武十八年复称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另外一州属司隶校尉,常以八月巡行所辖之部的郡国,录囚徒查冤案,以《六条》察其政绩好坏,年终到京城汇报。东汉灵帝时为镇压黄巾军,以九卿出领州牧。此后州牧、刺史并置,刺史遂内领民事外领兵马,逐渐由监察官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3、隋唐两朝基本上分州县两级。唐朝节度使、观察使兼任所驻州的刺史,所辖其他州的刺史由其自行任命。刺史之权轻于两汉。 4、宋朝州属于"路",以朝臣担任,称"知某州事",也称"知州"。 5、元朝州初属于"路",后属于"府",下有辖县。明、清州属于府,下有属县。属于"省"的州称"直隶某州"。 州(1)西周至春秋战国时的一种民户编制。《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一州,共计2 500家。《左传》宣公十一年载:楚庄王入陈后,“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包山楚简则有“䢵司马之州”、“邸阳君之州”、“福阳宰尹之州”等记载。楚国的州或认为是一般的民户编制,或认为是贵族的食禄单位。其主管官员为州加公。参看“州加公”。(2)国名。后人或以为少昊之后,偃姓。楚武王四十年(前701),欲与郧、随、绞、蓼联合伐楚,大概不久后为楚所灭。其故城流行说法定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今人或改订于湖北钟祥县西北。(3)楚地。《史记·楚世家》:“考烈王元年(前262)纳州于秦以平。”旧注以为即是州国故地。又《战国策·楚策一》、《楚策四》记有州侯,一般认为楚在战国时于州国故地置有封邑;包山楚简114简有“州莫嚣”、“州司马”,此“州”可能为县名。(4)里名。见包山楚简127、128简。属于漾陵。 州(1) 邑聚之称。《说文解字》说:“水中可居曰州。”《左传·哀公十七年》:“公登城以望见戎州。”杜预注:“戎州,戎邑。”(2) 政区名。我国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有所谓“九州”与“十二州”之说。《尚书·禹贡》认为禹治水后划分中原地区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周礼·职方》、《尔雅·释地》亦主九州之说,其地域划分与禹贡略有不同。实际上九州都只是当时学者各就其所知的地理知识所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尚书·尧典》有“肇十有二州”之说,谓尧舜时代行政区划有十二州之分,汉儒马融认为十二州之分是舜在禹治水之后,就禹所置九州分置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后儒多从其说。近代学者认为十二州的传说,当由于汉人影射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而起。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除京师地方别为司隶校尉部外,全国分为十二个州刺史部,合司隶总计为十三部。东汉末各州置牧,统辖郡县,州始成为郡以上的高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均沿袭汉末以州统郡之制,然而南北朝时期州的划分渐趋繁多,竟至州郡辖境所差无几,成为地方分级制度的一大弊病。隋文帝时对此种情形加以改革,迳直废去郡一级建制,以州统县;隋炀帝与唐玄宗又曾两度改州为郡,州郡成为互名。唐代复在州(或郡)之上另设一行政区划——道,州成为道所属的一级政区。宋改道为路,州为路所属的一级政区。金制同宋,为路以下的一级政区,有节度州、防御州、刺史州之分。元属于路或府以下的一级政区,也有直隶于行省的州,与路居于同等的地位。明清时为府以下的一级政区,其不隶于府而直隶于省的,则统为直隶州。 州地方行政编制单位名。《尚书·尧典》有“十二州”,幽州即为其中之一。西汉武帝始设十二州部,是为唐宋行政区划州之源。唐代宗时,分州为上、中、下;文宗时于其上增雄、望、紧三等(《汉书·百官表》上、《通典·州郡典》1《州郡序》)。宋代州分雄、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又有同下州之名,指军、监。按格,有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之别。都督州同时或为节度州,如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宋代州格有升降,如防御州升节度州,防御州降为团练州。“等”与“格”无关。宋初,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赴州任职为实官,太祖、太宗收藩镇兵权,代以文官知州事,节、防、团、刺遂成为武臣迁转之阶,或亲王宗室所带阶。其所系州名,挂名遥领而已。如亲王赵曙先后为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宋史·英宗纪》)。亲王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忠武军节度使(京东路许州),封淮阳郡王(《宋史·神宗纪》1)。以上节、察、防、团、刺诸使皆不赴本州,挂名而已,即不签书本州公事(《宋会要·职官》47之1《府州军监》)。“其节度、防御、团练、军事等州,亦仅为一种官缺,实际上无甚重要(聂崇岐《宋史丛考》上册《宋代州府军监之分析》)。宋代州一级实际长官为知某州军州事,即知州;副贰为通判某州军州事,即通判。 州zhōu
州州,甲骨文作 州zhōu象形字,“川”(河流)字中间的小点,表示河中的沙州与小岛。《说文》:“水中可居曰州。”是“洲”之本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毛本作“洲”。(毛本,即赵国毛苌、毛亨传授《诗经》时用的版本,是《诗》四传之一)后假借为行政单位。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278.趣談“州”字州,河流中因上游攜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陸地。古文象形。借爲行政區劃,另加水返還。 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