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dà xiāo tiáoбольш я(вел кая)депрéссия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对加拿大的影响非常大。1929年~1933年,加拿大国民总支出下降42%。1933年,30%的劳动者失业,20%的人靠政府救济为生。由于33%的国民总收入来自出口,加拿大惨遭世界贸易崩溃的影响,靠初级产品出口的西部四省所受的影响尤甚。萨斯喀彻温省的总收入在两年内暴跌90%,迫使66%的农村人口靠救济过活,农民、年轻人、小商人、失业者受到直接冲击。人口增长率降至1880年以来的最低点,从1930年的13.1‰降到1937年的9.7‰。接收移民数从1929年的16.9万人降到1935年的1.2万人以下,在其余4年中从未达到1.7万人。而被驱逐出境的人数却从1929年的2000人以下增加到1932年的7600人。在10年中,大约3万移民因生病和失业而被迫回原籍。卫生当局经常报告坏血病和其他营养缺乏症的情况。由于地方政府拒不援助无家可归的单身男女,联邦政府1932年~1936年建立若干个失业救济营。大萧条引起种种政治改革,在省一级尤其如此。有的实行通货膨胀的社会信用,有的实行“就业与工资”计划,有的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增加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福利问题的责任。1934年,贝内特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加拿大银行以调节金融政策。1935年成立加拿大小麦局经销小麦,并为小麦规定底价。1940年,联邦政府开始采用失业保险计划,建立经营职业介绍所。大萧条还给英国经济学家J.凯恩斯的学说以合法地位,他认为,如果私人投资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国家就必须采取赤字开支的办法,实行政府投资,以创造就业机会。 
干旱气候进一步加剧西部各省的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年至1940年困扰美国的大经济危机。在此期间,只有过几次小的经济回升。这场危机从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开始,接着是经济衰退,一直到1939年春季才开始恢复。商业和企业的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失业人数增加,社会动乱开始。美国的出口额从1929年的524100万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161100万美元。在同一时期,进口额从439900万美元下降到132300万美元。失业人数从300万上升到1700万(估计数)。批发价格平均指数从95.3下降到65.9。商业公司破产数从1928年的24000家上升到1932年的32000家。在大萧条的头3年,有5000家银行倒闭。工厂工资额下降到1929年工资额的一半以下。工资总额从1929年的550亿美元下降到1931年的330亿美元。除公共建筑外,建筑业实际上陷于停顿。国民收入从大萧条前夕的85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370亿美元。类似的艰难情况也落到了农民头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混乱一直是农民难以摆脱的困境,大萧条加剧了经济上的这种混乱局面。在大萧条期间,虽然有暂时的小幅度回升,但直到1940年以后执行国防与战争计划时经济才全面恢复。参见1929年大恐慌。 大萧条参见“大衰退”条。 大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1929年到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所爆发的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以美国为例,1929年到1933年间,GNP下降近30%,同期失业率由3%上升到25%,而二次战后的最高失业率也只是1928年的11%。大萧条中投资崩溃,实际净投资在1931年到1935年间为负值。消费物价指数从1929年到1933年降低了近25%;股票市场从1929年9月到1933年3月下跌了80%。从1933年到1937年,实际GNP虽然回升迅速,年增长率为9%,但也没有使失业率降到正常水平。然后,在1937—1938年间又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将失业率推回到近20%。大萧条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了挽救资本主义所出现的危机,凯恩斯主义者系统地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在二次战后由西方各国政府付诸实施。 ☚ 繁荣 特种萧条 ☛ 大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指美国所经历的最长和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期。它始于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暴跌,一直到1941年才告结束。在1933年初,美国经济因萧条而濒临全面崩溃的边缘。3年左右的时间里,国民收入几乎下降一半; 资本投资下降以致净投资呈负数; 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罗斯福总统被迫宣布银行假日,以防止银行系统的全面崩溃。从经济萧条的深渊走向复苏极为缓慢。甚至到1941年,仍有10%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人均收入未达到1929年的水平。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萧条直到1942年开始战争动员才最终结束。 西方经济史学家认为,大萧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1) 资产价格暴跌。1932年末,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价格下降到只有1929年末价值的20%。股票价格下降被视为经济活动的最直观的指数。(2) 银行破产,货币供给下降。1929年美国约有25000家银行,到1933年,仅剩14000家。银行破产导致货币供给和信用水平下降。1929—1933年货币供给下降了大约20%。(3) 支出水平下降。许多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和投资者行为和它们对经济的悲观预期,解释大萧条的持久性和深度。(4) 经济的结构性缺陷。认为最为明显的是金融部门不能适应资产价值下跌而进行调整。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去缓和收入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大萧条的经历促使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首先是罗斯福的新政导致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例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和农业调整法案,以对付经济波动的影响。其次,经济观念发生变化,自由放任主义逐渐失去其吸引力,政府干预的作用日益增强。最后,凯恩斯理论被引入美国,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支持,被称作美国新经济学时代。 ☚ 长周期 停滞 ☛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1929-1930’s)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美国发生的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经济失调,生产严重过剩,关税保护政策与战债政策缩小了美国的国外市场,宽松的金融政策使贷款无限扩大并导致股票市场上的疯狂投机,企业过分集中,收入分配不均,造成消费不足。1920年已开始出现农业萧条。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史称“黑色星期四”。工厂与银行纷纷倒闭。仅三年就有5000多家银行破产。出口从1929年的52.41亿美元降到1933年的16.11亿美元,同期进口从43.99亿美元跌到13.23亿美元。国民收入从大萧条前夕的850亿美元急降到1932年的370亿美元。失业人数从300万上升到1700万。本已萧条的农业受到更大的冲击。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了若干措施,但无济于事。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总统,抛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实施政府干预,危机日趋缓和。至1940年美国经济才完全复苏。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对国民心态和国家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