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嵩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嵩山

周,字昆来,号嵩山,清江宁人。工画人物花卉龙马。

嵩山sōng shān

(号)见昆来。

嵩山

嵩山

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古称外方,又名嵩高。为“五岳”之“中岳”。

☚ 考校   江亭 ☛

嵩山

 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蒿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崖之隔,以寻尺计; 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徐霞客游记》)


 大凡写景佳作,往往或重对比,或抓特征,或用比喻,从而读来如临其境。徐霞客的这篇嵩山日记,就是三者兼而有之的写景小品。
 他从大梁而入,只见“平衍广漠”,无泉无水;走近嵩山,虽有几条溪水,却“皆盘伏土碛中”,有泉而无石,亦美中不足。对比之下,登封东南的石淙河,有水有石,岂不是风景独绝吗?
 石淙美景,无疑在于那些“怒石”。然此石并非散撒遍地的乱石顽块,而是“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涓涓溪水,渗过立石中部,便形成了“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的特点。真正的写景妙笔,不但在描摹逼真,而且在发现景色的特征,从而使人更好地欣赏它。徐霞客是旅行大家,当然能“慧眼”识风景了。
 接着,文章便以形象的比喻写怒石的“绮变万端”: 水两旁的,象天鹅延颈而立,象飞雁并行有序; 水中央的,有的如犀牛饮水,有的如猛虎伏卧;露出水面低的,象个小岛;露出水面高的,则象个平台。而石中又往往天生空穴,形成窟洞,真是千姿百态,“备极妍丽”。难怪徐霞客见了,要又惊又喜地感叹: “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嵩山【同义】总目录


嵩山嵩少嵩镇

嵩山

中国名山,五岳之一。古称太宝山、嵩高山、岳山、中岳等。系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文化荟萃名山。位于河南登封市北,系伊洛河与颍河、贾鲁河与伊河4水系的分水岭,属伏牛山支脉。全长约80km,宽约10~20km。一般海拔1000m以上,太室山,海拔1440m;峻极山,海拔1494m;少室山,海拔1512m。根据峰位、山形及名人遗迹等,分太阳、少阳、玉柱、明月、五乳、峻极等74峰。嵩山主要风景区位于登封市西北及其周围,著名胜迹有少林寺、中岳庙、嵩山寺塔、嵩山3阚(太室阚、少室阚、启母阚)、嵩阳书院、观星台等30余处最佳景点。嵩山少林寺景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总面积约36km2。东距郑州78km,西距洛阳56km。少林寺始建于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唐初少林寺为唐王李世民开国有功,遂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寺内建有千佛殿,有明代“500罗汉朝毗卢”壁画约300m2,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塔林位于少林寺西南,现存历代砖石墓塔246座。少林寺西北五乳峰上,有初祖庵,大殿为木结构,建于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附近有黄庭坚、蔡卞赞颂初祖达摩的石碑40余品。中岳庙,在嵩山黄盖峰下,原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扩建,北魏时改今名。从中华门起到御书楼共11进,长达1.3km,面积10余万m2,有楼、阁、殿、台、廊等建筑400余间,中岳大殿45间。嵩岳寺塔,始建于520年(北魏正光元年),是最古老的砖砌佛塔,高40余m,15层,平面呈12角形,经历1480余年,仍巍然屹立。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唐代纪念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改名,殿宇30余间,唐塔1座,11层,高约20余m。明砖塔1座。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登封市北2.5km处,始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系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之一。观星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天文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5km的告成镇。创建于元代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科学家郭守敬于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建造观测台,根据周公测景台原理,创建13种天文仪器,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景区有武校、武馆20余所,来自世界海内外学子近万人。2007年4月27日,国家测绘局和建设部联合公布的嵩山高程为1491.7m。

嵩山

172 嵩山

五岳中的中岳,属伏牛山脉,由石英岩组成。位于登封县北部,长达60公里,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嵩顶又称峻极峰,海拔1494米,为嵩山最高峰。已建成到嵩顶的登峰石阶路,共3070个阶梯。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学者,名僧道士,纷纷莅临,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嵩山三阙、观星台、中岳庙、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嵩阳书院等。

☚ 洛阳古墓博物馆   鸡公山 ☛

嵩山

位于河南登封县境内。中国五岳中的中岳。主峰峻极峰,海拔1440米。在山南麓,历代曾多次兴建庙宇、书院,现存胜迹众多,有中岳庙、嵩岳寺塔、观星台、少林寺、会善寺、法王寺、永泰寺、嵩阳书院、初祖庵、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少林寺塔林等。参见“地理”中的“嵩山”。


嵩山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内,东西连绵长达60公里。整个嵩山由两群山峰组成:一曰太室山(包括36峰),主峰峻极峰(1584米);二曰少室山(也包括36峰),主峰王寨山(1405米)。嵩山的自然风光和胜迹,对游人有很大魅力。其中,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少室山玉乳峰下),是中国古代少林拳派的活动盛地。寺内所保留的练拳壁画,至今仍是中国研究“少林拳法”的最好场所。参见“旅游学”中的“嵩山”。

嵩山

嵩山

在河南登封县西北。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其主峰有三: 东为太室山 (1440米),西为少室山(1512米),中为峻极峰。夏禹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峻极峰为最高,站立峰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 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座落在少室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闻名中外,是佛教和少林拳的发源地。始建于秦的中岳庙为河南规模最大的寺庙,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400余间,红墙黄瓦,气势雄伟。庙内有唐以来的古柏300余株,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尤以北魏的中岳的嵩山高灵庙之碑驰名,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庙前石翁仲刀法古拙,北宋铸造的四大铁人,堪称石刻艺术和宋代铸造艺术的佳品。今历经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在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内的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 (公元520年),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高40余米,造型朴实雄健,其十二边形在我国现存砖塔中绝无仅有。并称中岳及三阙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以及法王塔寺、永泰寺、初祖庵、嵩阴书院、冷藏禅师塔、石淙河摩崖题记、间碑寺石碑、八方故文化遗址等,均为嵩山名胜。

☚ 颐和园   嵩阳书院 ☛
嵩山

嵩山

中岳嵩山,商时称嵩高。因其地处中原,东周定名为中岳。嵩山72峰,主要部分在河南登峰县西北,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主峰海拔1440米,气势磅礴,如横卧中原的巨人,因此有 “嵩山如卧”的说法。历代帝王都在这里封禅。传说夏族的保护大神青帝住在中岳,他掌管天下草木的生长,人间帝王在这里祭祀,可以与神相会。汉武帝游嵩山时,听见山中有三呼 “万岁” 的声音,就下令扩建中岳庙。唐代有不少道士在嵩山修炼,盛唐时尤多。嵩山又离东都洛阳很近,不少文人到此来隐居或求仙访道。嵩山的名胜古迹很多。中岳庙、嵩山寺塔、嵩阳书院、观星台等至今仍是游览胜地。
中岳庙在嵩山黄盖峰下,其前身是秦汉时太室祠,庙址屡次变迁,唐中叶始定于现址。现庙制修于清代,共占地10多万平方米,十一进院落,400多间楼阁宫殿台廊,中岳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中岳庙门前的太室阙,与原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及原汉代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合称 “中岳汉三阙”,太室少室均用篆书题额,启母阙为小篆,均为汉人篆书中最著名的。三阙身上都雕刻着五六十幅画像,有人物、车骑、马戏、日月等。启母庙是为附近一块名为启母石的巨石兴建的。传说禹治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对妻子涂山氏说: “给我送饭,听到鼓声再来。” 大禹跳到石头上,误碰鼓,涂山氏去后,见到大禹正变成熊的样子,很羞愧,走到嵩高山下化成石头,将生夏启。大禹说: “还我儿子!” 于是石头朝北方裂开,启便生了出来。汉景帝名启,为避讳,将启母庙改为开母庙,启母阙又名开母阙,阙上有小篆铭文,下半部尚完好,字体遒劲俊逸,是书法中的精品。此外中岳庙内也有石刻碑碣百余座,其中北魏的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沉古朴质,最为著名。除名碑以外,中岳庙前的汉雕石翁仲,及庙内的宋铸铁人,也是石刻和铸造艺术中的佳作。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隋唐时改名为嵩阳观,宋初名太室书院。“嵩阳书院”得名于宋仁宗景祐二年,是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讲学。院中原有三株历史悠久的古柏,汉武帝曾封它们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柏已于明末被人烧毁,现存两株。院外西南角有一块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碑文作者为李林甫,是盛唐时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而书法刚劲秀逸,是唐著名书法家徐浩的作品,堪称唐代隶书中的佳作。
古观星台在嵩山之南的告成镇,建于元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这里地属古阳城,据说周公就曾在这里用土圭测量日影。圭就是向正北方向放置的板,旁边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竿,叫做表。季节不同,表影的长短不同,根据表影的变化,古人便可计算一年的时日变化。唐开元十一年,皇帝诏令太史监南宫说在周公测景处刻石制的圭表,后称 “周公测景台”。用圭表测定时日变化很难准确地推算冬至的时刻。元代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便对旧式圭表作了重大改进,告成镇的古观星台,就是郭守敬指挥建造的砖石结构的新式圭表。台身呈覆斗形,两边有砖石所砌阶梯交抱台身,到达台顶。台顶用水磨砖辅面,北面墙壁正中有贯通上下,垂直于地面的表槽,表槽下端的石圭由36块青石圭面和砖砌圭座构成。总长37.19米,合元尺128尺。石圭上面水平程度极好,方向与当地子午线方向相合。除了测影计时外,这里还有观星的功用,但观星的仪器早已不存在。在建造此台以后,郭守敬以此台为中心还在全国建立了27处观测点。他在至元十七年所编制的《授时历》,所测定的一个回归年,比现在所测定的只差26秒。与至今仍通用于许多国家的格列高利历一致,而比格列高利历早300年。
嵩山地处交通便利的中州大地,特别是位于少室山脚下以武学著称海内外的少林寺更是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这些游客或来旅游度假或来投师习武,或来实地考察,或来拜谒名刹。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大大刺激了中原古地旅游经济的兴盛。

☚ 恒山   普陀山 ☛
嵩山

嵩山

中岳嵩山,商时称嵩高。因其地处中原,东周定名为中岳。嵩山72峰,主要部分在河南登峰县西北,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主峰海拔1440米,气势磅礴,如横卧中原的巨人,因此有 “嵩山如卧”的说法。历代帝王都在这里封禅。传说夏族的保护大神青帝住在中岳,他掌管天下草木的生长,人间帝王在这里祭祀,可以与神相会。汉武帝游嵩山时,听见山中有三呼 “万岁”的声音,就下令扩建中岳庙。唐代有不少道士在嵩山修炼,盛唐时尤多。嵩山又离东都洛阳很近,不少文人到此来隐居或求仙访道。嵩山的名胜古迹很多。中岳庙、嵩山寺塔、嵩阳书院、观星台等至今仍是游览胜地。
中岳庙在嵩山黄盖峰下,其前身是秦汉时太室祠,庙址屡次变迁,唐中叶始定于现址。现庙制修于清代,共占地10多万平方米,十一进院落,400多间楼阁宫殿台廊,中岳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中岳庙门前的太室阙,与原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及原汉代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合称 “中岳汉三阙”,太室少室均用篆书题额,启母阙为小篆,均为汉人篆书中最著名的。三阙身上都雕刻着五六十幅画像,有人物、车骑、马戏、日月等。启母庙是为附近一块名为启母石的巨石兴建的,传说禹治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对妻子涂山氏说: “给我送饭,听到鼓声再来。”大禹跳到石头上,误碰鼓,涂山氏去后,见到大禹正变成熊的样子,很羞愧,走到嵩高山下化成石头,将生夏启。大禹说:“还我儿子!”于是石头朝北方裂开,启便生了出来。汉景帝名启,为避讳,将启母庙改为开母庙,启母阙又名开母阙,阙上有小篆铭文,下半部尚完好,字体遒劲俊逸,是书法中的精品。此外中岳庙内也有石刻碑碣百余座,其中北魏的 《中岳嵩高灵庙之碑》沉古朴质,最为著名。除名碑以外,中岳庙前的汉雕石翁仲,及庙内的宋铸铁人,也是石刻和铸造艺术中的佳作。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隋唐时改名为嵩阳观,宋初名太室书院。“嵩阳书院”得名于宋仁宗景祐二年,是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程灏、程颐兄弟曾在此讲学。院中原有三株历史悠久的古柏,汉武帝曾封它们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柏已于明末被人烧毁,现存两株。院外西南角有一块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碑文作者为李林甫,是盛唐时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而书法刚劲秀逸,是唐著名书法家徐浩的作品,堪称唐代隶书中的佳作。
古观星台在嵩山之南的告成镇,建于元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这里地属古阳城,据说周公就曾在这里用土圭测量日影。圭就是向正北方向放置的板,旁边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杆,叫做表。季节不同,表影的长短不同,根据表影的变化,古人便可计算一年的时日变化。唐开元十一年,皇帝诏令太史监南宫说在周公测景处刻石制的圭表,后称“周公测景台”。用圭表测定时日变化很难准确地推算冬至的时刻。元代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便对旧式圭表作了重大改进,告成镇的古观星台,就是郭守敬指挥建造的砖石结构的新式圭表。台身呈覆斗形,两边有砖石所砌阶梯交抱台身,到达台顶。台顶用水磨砖辅面,北面墙壁正中有贯通上下,垂直于地面的表槽,表槽下端的石圭由36块青石圭面和砖砌圭座构成。总长37.19米,合元尺128尺。石圭上面水平程度极好,方向与当地子午线方向相合。除了测影计时外,这里还有观星的功用,但观星的仪器早已不存在。在建造此台以后,郭守敬以此台为中心还在全国建立了27处观测点。他在至元十七年所编制的 《授时历》,所测定的一个回归年,比现在所测定的只差26秒。与至今仍通用于许多国家的格列高利历一致,而比格列高利历早300年。
嵩山地处交通便利的中州大地,特别是位于少室山脚下以武学著称海内外的少林寺更是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这些游客或来旅游度假或来投师习武,或来实地考察,或来拜谒名刹。络绎不绝的游人也大大刺激了中原古地旅游经济的兴盛。

☚ 恒山   普陀山 ☛

嵩山

五岳之一。古称中岳。亦称太室山,属伏牛山系。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西北部。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等组成,东西绵延约60千米。太室山主峰高1440米,位于登封市城北。原名嵩顶,自唐宋又称峻极峰。太室山有24座名峰,如万岁峰、子晋峰和玉柱峰等。山顶上有汉武帝时建的登仙亭、万岁亭、八仙坛,唐代建的封禅坛、峻极禅院及白鹤观,还有清代乾隆御碑。少室山又名季室,主峰高1512米,在登封县城西。高峰之下自西向东并列5座小峰。嵩山保留了许多名胜古迹,著名的有嵩山南麓北魏崇岳寺塔、汉代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嵩山东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会善寺、太室山南麓的法王寺、太室山子晋峰下的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太室山脚下的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等。嵩山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构成中原旅游胜地。
少室阙 位于登封市城西6000米少室山下的邢家铺村。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年~123年)间。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坐南向北,东西两阙相距7.6米,东阙通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西阙北面上部有“少室神道之阙”6字,系阴刻篆书。阙身前后的石块上现存60余幅浮雕画像,反映的内容有车马出行、马戏、驯象、斗鸡、蹴鞠等。少室阙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室阙 位于登封市城东4000米的中岳庙门前500米处。东汉元初五年(118年)建,分东西两阙,相距6.75米。东阙通高3.92米,西阙通高3.96米。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3部分组成。每阙正阙高居于中,子阙低居两侧,并联成一体。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手法,雕刻50余幅人物、车马出行、马戏、斗鸡、龙、虎、玄武、长青树等画像。另外,西阙南面上部仅存阳刻篆书 “中岳太室阳城”6字。太室阙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 位于登封市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建。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 。为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两阙相距6.8米。阙身上现有70余幅雕刻画像,主要内容有人物、宴饮、幻术、驯象、吐火、斗鸡、进谒、猎兔、虎逐鹿、骑马出行、太阳神、月宫、大禹化熊和郭巨埋儿等。启母阙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 位于登封市城东4000米嵩山东麓的黄盖峰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庙宇。其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代,西汉元封年间扩建,北魏时始改为今名。庙址几经变迁,现庙址始定于唐开元年间。此后屡有兴废、唐宋年间香火最盛。坐北向南,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16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从南到北地势由低至高相差27米。庙门南500米有太室阙。山门前有1对东汉元初五年(118年)雕刻的翁仲像,高约1米。翁仲像后面的建筑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等11进院落。最北端为黄盖峰上的黄盖亭,共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400余间。中岳大殿,又名峻极殿,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约920平方米,是中岳嵩山最大的一座古建筑。殿内中间有一座占7间房面积的大神龛,雕刻华丽,内供高5米多的天中王神像,侍臣、仙童的塑像分立两侧。龛外左右有“镇殿将军”。崇圣门东北古神库四隅,挺立着四躯中岳铁人,高3米,振臂握拳,挺胸而立,怒目而视,形象逼真。庙内有唐宋以来的古柏300余株,石刻碑碣100余通,其中“中岳”高灵庙王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中岳庙每年从农历三月初六、十月初六开始,举行两次为期10天的庙会,届时善男信女、商人游客云集,出售货物品种很多。另外,还有不少传统的游艺活动。


中岳庙


嵩阳书院 原名嵩阳寺。位于登封市城北2500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建。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改名太乙书院,宋初叫太室书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扩建并改称今名。是宋代著名的4大书院之一。北宋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院内存大将军柏周长约6米、二将军柏周长近15米。院外西南隅有唐天宝三年(744年)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9米、宽2米、厚1米多。碑额“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篆字为裴回所书。碑文八分隶书,李林甫撰、徐浩书。现存书院布局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制。从大门至藏书楼5座院落,位于中轴线上,两侧有配房。
嵩岳寺塔 位于登封市城西北6000米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单层密檐式砖塔,平面为12边形,通高40余米,由基台、塔身、塔刹组成。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多,壁体厚2.5米。基台,平面为12边形,高0.86米。台基之南有月台、东西宽3.83米,南北长3.1米,高0.9米;台基北面正中有1通向塔后大殿的甬道。塔身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分上下两部: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上部转角处各加1根倚柱,柱头施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平台和覆盆式柱础。除四面辟门外,其余八面各砌一座单层方塔式的壁龛,突出于塔壁外,龛内之塔由塔基、塔身、叠涩檐、绶花及塔刹组成。塔身东西南北四面设入口至塔心室。塔心室结构为空筒式,直通塔顶,分为10层,第一层为12边形,第二层以上改为八角形。塔刹通高4.7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宝珠上部为平顶。嵩岳寺塔目前已修整如故,喜迎八方游客观光。嵩岳寺塔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song shan

Mount Song—the Central Sacred Mountain

嵩山

又名外方山、嵩高山、太室山。即今河南登封县北中嶽 (岳) 嵩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