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有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有枢 山有枢《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山有枢》,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扫。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揭出“刺”诗性质,是。至谓“刺晋昭公”则无史实可据。诗乃唐地人民讽刺贵族守财奴之作。三章诗意互补。章八句,章首起兴,中段铺叙守财贵族的吝啬,章末诅咒悭吝者的不妙下场。有现代研究者认为,诗中鼓吹及时行乐,是没落贵族抒发其颓废思想之作。此说与本诗字词间透露的不满情绪,以及洋溢于全诗的明显的嘲弄口吻相乖违。诗歌辞语机锋峻快,笔调辛辣幽默。 ☚ 蟋蟀 椒聊 ☛ 山有枢山有枢, 隰有榆。 子有衣裳, 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 弗驰弗驱。 宛其死矣, 他人是愉。 山有栲, 隰有杻。 子有廷内, 弗洒弗埽。 子有钟鼓, 弗鼓弗考。 宛其死矣, 他人是保。 山有漆, 隰有栗。 子有酒食, 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 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 他人入室。 那高山上有刺榆,那洼地里有白榆。如今你有那么多华贵漂亮的衣裳,却舍不得穿在身上。你有高车大马,出门行走时,却舍不得把车马套上。等到你闭眼死去了,让他人去高高兴兴地享受吧! 那高山上有山樗,那洼地里有檍树。如今你有那么多宽敞明亮的馆舍厅堂,却不去洒扫整理,安稳地居住。你有金钟皮鼓,却舍不得用来敲击歌舞。等到你闭眼死去了,让他人去全部占有吧! 那高山上有漆树,那洼地里有栗树。如今你有那么多美酒佳肴,为什么不天天弹琴鼓瑟?姑且用来寻欢作乐,姑且用来消磨那漫长的时光。等到你闭眼死去了,让他人走进你的居室动手享用这一切吧。 对于这首诗,《毛序》说: “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扫,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张衡《西京赋》“鉴戒《唐诗》,他人是媮。”薛综注说: “《唐诗》,刺晋僖公不能及时以自娱乐。”朱熹《诗集传》则否定了 《诗序》的说法,以此诗为答前篇《蟋蟀》之意而“解其忧。”姚际恒《诗经通论》否定了 《毛序》及《诗集传》的看法,以为是“刺时君之败亡者。”方玉润则提出“刺唐人俭不中礼”说。(《诗经原始》) 吴闿生则认为“诗词有危亡之惧,而欲荡佚以娱忧,乃无聊之极思。”并说“愈旷达,愈沉痛,得其立言之旨。”(《诗义会通》)把它说成一首旷达诗。今人的看法,也基本属于这几方面。高亨、袁梅则基本主旷达说,(见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贾瑞凯、杨大建则主讽刺说,而且认为是讽刺一般的奴隶主贵族,(见河海大学出版社《诗经鉴赏辞典》、伍心镇、鲁洪生主编《诗经析释》) 而陈子展则在维护《毛诗序》与《史记·晋世家》为证明的三家诗讽刺晋僖侯的观点的基础上,概括提出“好像是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的诗。其实,应该是讽刺国君省俭吝啬,也就是讽刺国君剥削的诗。”(见《国风选译》)证之以 《史记》,加上诗中内证所言衣裳、车马、宫室、钟鼓之器,当然一般来说,只有国君才能这样的完备。国君占有了这一切,却又表面上装出节俭的样子,愤世嫉俗的诗人,因而这样来嘲讽和揭露他。这样理解,我们认为是符合诗意的。 荒淫无耻、挥霍无度,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特征,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本诗中为我们塑造了统治者中另一种类型的人物,他们不只是贪婪,而且是视财如命,有衣服舍不得穿,有车马舍不得用,有房屋舍不得住,他们是舍不得吃、舍不喝、也不知什么是享乐的悭吝鬼,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种土里土气的悭吝气,似乎更使人感到讨厌和可笑。因此诗人正是抓住了他的土、他的傻、他的鼠目寸光去嘲讽他。“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宛其死矣,他人入室!”面对愚蠢的无知者,貌似提醒,实为嘲弄,一层深入一层,表现出语言的尖刻性:貌似同情,实为鄙弃,一步紧逼一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憎恨与厌恶之情。比《硕鼠》更含蓄,比《伐檀》还要幽默三分。 山有枢
【注释】①枢(shū):刺榆。②隰(xí):低湿之地。榆:白榆。③弗:不。曳(yì):拖。娄:通“搂”。拢起。④驰、驱:马快跑。⑤宛其:死貌。⑥愉:通“偷”。取。《郑笺》:“愉读曰偷,偷,取也。”⑦栲(kǎo):臭椿树。⑧杻(niǔ):檍树。⑨考:敲击。⑩保:居有。(11)且:姑且。永日:消遣岁月。 【鉴赏】这是讽刺守财奴之诗。 全诗三章。诗以山上和洼地有各种树木,兴比富人占有大量资财。但这个富人却非常吝啬。他有衣裳不穿不著,有车马不驰不驱,有庭室不洒不扫,有钟鼓不打不敲,有酒食不饮不吃,有琴瑟不弹不奏。要姑且以此享乐,要姑且以此消遣岁月。这些铺陈叙述,便将这个贪婪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人民极端厌恶这个守财奴,嘲笑地说道:“等你死了,这万贯家财,就会全让别人占有享用。” 《诗序》说:“刺晋昭公也。”高亨《诗经今注》说:“这首诗是贵族作品。作者劝告贵族们活一天就享乐一天,不要吝惜财物。”这虽非诗的本意,但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朱熹《辨说》:“此诗盖以答《蟋蟀》之意。”这只是推想之词,恐未必如此。 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①子有衣裳,弗曳弗娄。②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③ 山有栲,隰有杻。④子有廷内,弗洒弗埽。⑤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⑥宛其死矣,他人是保。⑦ 山有漆,隰有栗。⑧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⑨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释】 ①枢:刺榆。隰(xi习):低湿之地。②曳:牵,扯起。娄:通“搂”,牵,拢起。曳、娄,均指穿衣。③宛:通“菀”,枯萎。愉:乐,享受。④栲(kao考):山樗,即臭椿树。杻(niu扭):檍树。⑤廷:同“庭”,庭院。内:堂和室。埽:通“扫”。⑥考:敲击。⑦保:安,居。指享有。⑧漆:漆树。栗:板栗树。⑨且:姑且。永:长,延长。永日:延长时日。 【译文】 高山上长着刺榆,洼地里长着榆树。你有那华衣丽裳,不穿不戴一何苦?你有那香车宝马,不驰不驱一何愚!哪天生病死去了,别人便会来享取。高山上长着臭椿,洼地里长着檍树。你有那兰庭椒室,不洒不扫咋居住?你有那名钟大鼓,不打不敲因何故?哪天生病死去了,别人便会来占据。高山上长着漆树,洼地里长着板栗。你有那美酒丰馔,何不日日鼓琴瑟。姑且寻欢作乐,姑且延长时日。哪天生病死去了,别人便进堂入室。 【集评】 宋·朱熹:“此诗……盖言不可不及时行乐,然愈深而意愈蹙矣。”(《诗集传》卷六) 清·方玉润:“此讽唐人富者徒俭而不中礼之诗,与前篇针锋相对。……此类庄子委蜕、释氏本空一流人语,原不足以为世训。然以破唐人吝啬不堪之见,则诚对症良药。二诗……词气抑扬之间,意旨迥别。”(《诗经原始》卷六) 今·陈子展:“《山有枢》,盖写行将没落之奴隶主贵族颓废自放之诗。”(《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毛序》曰:“《山有枢》,刺晋昭公也。”未免牵强附会。朱熹《诗序辨说》则谓:“此诗盖以答《蟋蟀》之意而宽其忧。”亦差强人意。细玩本诗,当以方氏“讽唐人富者徒俭而不中礼”之说为是。这是一首讽刺吝啬的富人对生活过分俭啬的诗。全诗三章,章章用兴,从笑处落笔,反复讽咏,每章末二句都对这种守财奴加以嘲笑,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流露出一定的颓废情绪。通篇词气潇洒,笔法诙谐,语言幽默,趣味无穷。 山有枢《诗经·唐风》第2篇。全诗3章,章8句。这是1首奴隶主贵族的自挽诗,作者劝告贵族们及时行乐,无须吝啬财物,活一天享受一天;否则,死后万物皆空,为他人所占有。这流露出没落时期奴隶主阶级的颓丧情绪。《毛诗序》说,这首诗作于晋昭公时。并说昭公不修明政治,有财产而不知享用,有钟鼓而不知自乐,有朝廷而不加治理,政令荒弛,百姓四散,国家危难,将被大国所灭而不自知,“国人作此诗以刺之”。《鲁诗》认为是刺晋桓公的作品,比《毛诗序》早5世。朱熹《诗序辨说》解此诗时,与《唐风》第1篇《蟋蟀》相提并论,认为是“答《蟋蟀》之意而宽其忧”;他又认定《蟋蟀》是民间歌谣,《山有枢》亦然;此说不妥。方玉润《诗经原始》否定《毛诗序》和《诗序辨说》,认为是“刺唐人俭不中礼”之作。今人多认为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颓废自挽之诗。 山有枢山有栲, 隰有杻。 子有廷风, 弗弗埽。 子有钟鼓, 弗敲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剥削了大量财物,却舍不得享用的诗。诗中第一章写“子有衣裳,不曳不娄(搂,穿着的意思)。子有车马,不驰不驱。”衣裳、车马本是小物,但这些富豪却舍不得穿用; 第二章写“子有廷内, 弗弗埽 (扫)。 子有钟鼓, 弗敲弗考 (敲)”。 庭院房屋、 钟鼓,较之衣裳,车马贵重多了,但吝啬的贵族们虽占有它们,却舍不得居往和敲打; 第三章写“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朱熹《诗集传》解释说:“人多忧,则觉日短,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这句的意思是劝贵族们以饮酒作乐来延长时日。由此三层步步深入地描写,可见晋地贵族极其贪婪吝啬的本质。奴隶主贵族强取豪夺百姓的财物,就是为了自己的享乐。然而晋地的贵族,好衣裳舍不得穿,车马舍不得驱使,庭院房屋舍不得居住,钟鼓舍不得敲打,甚至饮酒作乐都舍不得。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奴隶主守财奴的悭吝相。 老百姓极端厌恶这些守财奴,在每一章结尾,作者都以极辛辣的口吻嘲讽、咀咒他们:“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享用的欢娱)”,“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居而有之)”,“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诗意一层比一层深入,一章比一章怨愤,颇有唐风“忧深思远”的味道。充分表现了老百姓的不满、憎恨。《诗序》谈到此诗时说得更明确:“《山有枢》,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埽。 政荒民散, 将以危亡。 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 国人作诗以刺之也。” 关于诗文开头的比兴与诗意有无关系,众说不一。但大多数认为关系密切。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一书中,谈到此诗的比兴时说:“要山上有枢树 (刺榆)、平地有榆树,才能有枢榆的叶子饲蚕缫丝,制作衣裳”;“要山上有栲树 (即臭椿),平地有杻树,才能有栋梁之材建造房屋”;“要山上有漆树,平地有栗树,才能有漆栗的种子制作酒食。”虽不见得绝对如此,但却说明开头的起兴,当是有意引出诗文中的“衣裳”、“廷内”、“酒食”的。是与诗意一层层深入有关的。此诗诗句流畅,音韵铿锵,颇有民歌特色。 有关《山有枢》一诗的思想内容,也有另执一说的。认为这首诗是女子口吻,系怨刺她的征人的诗,也就是怨刺当时统治者发动的不义之战的诗 (见蓝菊荪著《诗经国风今译》)。 《山有枢》隰有榆①。洼地有榆树。 子有衣裳,你有好衣裳, 弗曳弗娄②。不穿收进橱。 子有车马,你有车和马, 弗驰弗驱。不乘宁徒步。 宛其死矣③,生病死去了, 他人是愉。别人好欢娱。 山有栲④,山上栲树多, 隰有杻⑤。洼地檍婆娑。 子有廷内⑥,你有院和屋, 弗洒弗埽。没见洒扫过。 子有钟鼓,你有钟和鼓, 弗鼓弗考⑦。不敲空闲搁。 宛其死矣,生病死去了, 他人是保⑧。别人把财落。 山有漆,山上有漆林, 隰有栗。洼地栗成荫。 子有酒食,你有好酒饭, 何不日鼓瑟,何不天天都弹琴, 且以喜乐,姑且求快乐, 且以永日⑨。姑且延寿命。 宛其死矣,生病死去了, 他人入室。别人把屋进。 [注释] ①榆:白榆,与“枢”是刺榆不同。②曳(ye):拖,指衣裳长至地。娄:通搂,聚,指以衣裹身。按:曳、娄都说的是穿戴的意思。③宛:借作苑,病。④栲(kao):常绿乔木。⑤杻(niu):又名檍,叶似杏而尖。⑥廷:庭。内:里屋。⑦鼓、考:击。⑧保:安,指享有。⑨永日:犹言延长岁月。永,长,使动用法。 [赏析]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曾出现过许许多多使人难忘的守财奴的形象,而《山有枢》塑造的这位守财奴恐怕是资历最老的一位吧! 这个人有车马、有钟鼓,无疑是位贵族。他积累了大量财富,穿的、吃的、用的、住的、玩的样样齐全,可是他却吝啬得要命,一点舍不得享用。因此唐地人民便作了这首诗来嘲弄他、诅咒他。 全诗三章,意思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整体。各章头两句是起兴。《诗经》中有些兴与下文只有趁韵关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两句就属于这一类。有的旧注不明乎此,未免作出一些可笑的解释。如王安石就认为是借山、隰还能以枢、榆等树“自庇饰为美者”,而人有衣食、车马、钟鼓等物却不知享用,“曾(乃)山、隰之不如”(《诗义钩沉》)。牵强附会,无以复加。首章,次章的三、四句和五、六句是排偶句式,从衣、行、住三方面铺叙守财奴的吝啬,“弗洒弗埽(扫)”,表面似乎是言其脏,而实际是暗示舍不得住。不住人,当然也就用不着洒扫了。钟、鼓是古代乐器,一般是祭祀与宴会时用之,“弗鼓弗考”,则是因为不祭祀、不宴请。“吝啬”二字不消说就包含在其中了。钟、鼓是贵族家庭的陈设物,故放在廷、内一块叙述。末章三至六句的写法与上两章不同,诗人没有用“弗—弗—”的句式作直接叙述,而是在“子有酒食”后,改用劝乐的口吻,以“何不”反问,规劝其天天奏乐以助其饮食,从而求得精神愉快,有益于健康长寿。这里恰从反面告诉读者:其人在“食”的方面同样是“吝啬”的,有酒食不知道享用,只在算计中忧苦度日。朱熹解释“且以”两句:“人多忧则觉日短,饮食作乐,可以永长此日也。”(《诗集传》)大违诗意。各章最后两句句式相同,而意思是“一节悲一节”(谢枋得《诗传注疏》),包含着诗人的诅咒,意谓这个守财奴家产自己享用不到,连子孙也不能享用,将来总有一天要被别人完全占有。读到此,使我不禁想起邯郸淳《笑林》所写的一则故事,现抄录于下,以作为《山有枢》一诗的注脚吧: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凌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有)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周济)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国库)矣。 这首诗同这则笑话一样,颇有谐趣意味,从守财奴超出常人行事之外的可笑处着笔,在滑稽中显现出他的丑陋的灵魂,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给人以快感。《诗经》中像这样笔法诙谐的篇章是不多的。旧说本篇是讽刺晋昭公的,与史实不合,前人多有驳正,故不取。 这首诗用韵较规则,每章一韵:第一章属“侯部”,第二章属“幽部”,第三章属“质部”;就句说,除首句外,都是偶句押韵,表意的重点 一般落在韵句上。 山有枢 山有枢〔原文〕 ☚ 蟋蟀 扬之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