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粮食生产问题
为保障山区粮食供求安全,保证适应山区的生产生活的粮食发展之路引起的问题。山区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总产锐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山区粮食生产下滑的主要原因有:
❶粮食播种面积锐减,粮食总产下降。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压缩了粮食面积。农民粮袋子满了,钱袋子成为突出问题。而粮食生产不能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人心,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粮油面积逐年减少。二是非农建设和退耕还林导致耕地减少。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下降。种粮成本高,粮价低,农民无利可图。
❷科技投入不足,粮食单产下降。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打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大部分是老人。山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信息渠道不畅,科技培训难度大,新技术推广速度慢,良种普及率不高,粮油生产多是粗放经营、望天收。
❸基本农田建设放松,耕地质量下降。随着坡改梯工程的降温,农田水利建设有所放松,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排灌设施建设投入较小。旱地水窖虽发展迅速,但重建轻管,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大量水田改旱田种植经济作物,部分配套水利工程闲置甚至弃毁,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效能没有很好发挥。
为确保山区的粮食供给安全采取的措施是:
❶粮食生产要保证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口粮基本自给。
❷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用粮生产的需求。随着养殖业特别是家畜、家禽的迅猛发展,对饲用粮的需求必将急剧增加。没有粮食的自给与安全,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❸把小杂粮列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内容。小杂粮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另外,小杂粮也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如豆类作物的籽粒、荚壳、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丰富,饲料报酬率高。以小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医药、酿造、饲料等加工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而山区具有丰富的小杂粮资源和悠久的种植习惯,同时小杂粮对土壤要求不严,可以间作套种,不同其他作物争地。因此,小杂粮极具产业化开发潜力,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进行产业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