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屯田制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屯田制度亦称“屯田制”、 “兵屯制”或“军屯制”。中国古代朝廷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以戍守等的制度。包括军屯制度、民屯制度和商屯制度。 屯田制度三国时期封建政府经营无主之地的制度。源自秦始皇、汉武帝的边塞屯田。魏、蜀、吴三国均曾实施。魏国规模最大,遍及各州郡,措施完备。始于建安元年(196)许下屯田,是岁得谷百万斛,乃全面推广。屯田分民屯、兵屯、士家屯田三种。民屯田大司农掌管,下设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管辖,大约每屯五十人。直接劳动者叫屯田客,或叫典农部民。其剥削额为“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晋书·慕容皝载记》)兵屯由司空农支校尉、司农度支都尉管理。每屯约六十人。直接劳动者称士或田卒。收入全部充作军粮。最大的兵屯区在两淮,初期为五万人,一度发展到十万人。士家屯田则由士兵家属进行,剥削额同于屯田客。吴国最大的屯田区在毗陵(江苏武进),兵屯区在庐江(安徽潜山)。蜀国在渭水南岸实施过兵屯。鉴于汉末战乱,人口骤减,荒地很多,屯田大都取上好耕地,产量颇高,对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起有作用。曹操得利最大,屯田是其翦灭群雄,统一中原的经济支柱。曹魏后期,对屯田客的剥削额高达十分之七、八,达官贵人不断兼并屯田土地及人口,封建政府又把屯田客赐给他们作佃客,屯田制名存实亡。为此,在“以均政役”的名义下,魏咸熙元年(264)及晋泰始二年(266)下令废止了民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