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尼N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山东之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浙江之椒江,云南之泸水,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 初见於 《姓苑》。《姓氏考略》 注其源:
❶ “以尼山为氏。” 尼山,或称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六十里。
❷又注: “夷人亦有尼姓。”
❸ 《姓氏词典》 注云: “河南上蔡有尼庄,多此姓。”此当以姓名庄,因地为氏。
❹清代满族姓尼佳改为单姓“尼”。见 《满族姓氏录》。
隋代有尼洛周; 明代有尼养德,洛阳教谕; 又有尼江,正德举人。

读音n·i(ˇ),为i韵目,属i—er韵部。尼质切,入,质韵。
❶止;阻止。毕沅注:“尼;止。”
❷相近;亲近。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n·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女夷切,平,脂韵。
❶[比丘尼]梵语,即“尼姑”。

上一条: 下一条:
ㄋㄧˊ1530一种性交形式。胶辽官话。山东临胊。《临胊县志》:「~,从后近之也,即男就女相交媾也。音转如『日』,古音日纽多归尼纽也。」西南官话。贵州。许庄叔《黔雅・释颂体》:「今之俗言交会曰~,读若『日』。」云南昭通。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人》:「今昭人谓交会为~,音如『日』,则以名词作动词用尔。」

〈隐〉清末以来四川涪陵道士指数目二。参“姑、尼、仲、子、取、鳌、鱼、跨、金、钩”。

尼ní

❶尼姑,佛教指出家修行的妇女
 △ 僧~。
❷姓。
【注意】下边不要写成“七”。以“尼”为偏旁的字有“呢、泥、昵”等。

尼阴平nī


尼ní


信佛教出家修行的女子,梵语“比丘尼”的省称:~姑︱~庵︱僧~。

尼ní

❶ 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尼姑│僧尼。
❷ 姓。

尼ni

尼庵 尼姑 尼龙 尼纶 僧尼 尼姑庵 尼古丁 比丘尼 削发(fa)为尼

尼ní

尼姑: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相送。(十五·312)

尼;僧

○尼ní

(名)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姑|有一老~前来致礼|削发为~|妙龄女~|前有一~庵。

●僧sēng

(名)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侣|托钵~|云游~|唐~|蜀~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尼nǐ

〖动词〗
阻止,停滞(1)。《袁州州学记》:教尼不行。——教化停滞,不能推行。

尼ní

❶ 近,亲近。后写作“昵”。《尸子》卷下:“悦~而来远。”
❷ 佛教音译“比丘尼”的简称,俗称尼姑。《魏书·释老志》:“度良家男女为僧~者百有余人。”
另见本页nǐ。


尼nǐ

阻止,止。《孟子·梁惠王下》:“止,或~之。”陆游《祭张季长大卿文》:“欲行复~,顿足噫喑。”
另见本页ní。

*ni

C4E1
❶梵文译音词“比丘尼”的省称,即信佛出家的女子,俗称尼姑:僧~/削发为~/老~。
❷姓。

尼姑

尼姑

尼(尼僧;尼媪;尼德;比丘尼;比邱尼) 女僧 女德 女师 梵化 梵花 女和尚 女沙陀 除馑女
出家的女子:姑(姑子;师姑)
出家女性的通称:姑姑
对尼姑的敬称:尼师
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太
尼姑对自己的谦称:贫尼
尼姑、道姑对自己的谦称:贫姑
年轻尼姑:尼童子
(出家的妇女:尼姑)

另见:信仰 出家

☚ 高僧   道士 ☛

阻止

阻止

阻(阻遏;阻拦;阻挡;留阻;禁阻) 止(止遏;禁止;滞止) 隘遏(遏止;遏障;遏防;遏阻;遏阚;遏阀;遏阏;抑遏;寝遏;抵遏;壅遏) 沮(沮格;沮止;沮尼) 抑(抑止;抑阻;拥抑;裁抑) 户(户止) 约 尼(尼止;尼阻) 柅 遮(遮遏;遮禁) 阏壅御
表示阻止:叵(~测) 摇手 不行 不可(不可以)
阻止别人做好事:止善
阻止农事:禁耕
阻止别人动身或行事:沮其成行
阻止前进:尼行
阻止人员、资金流动:冻结
阻止有害物侵入或发生作用:撑扛
牵拉阻止:攀止
以理相劝并阻止其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劝阻 劝止 谏阻 杜谏
任其发展不加阻止或改变:从流忘反
婉转阻止:曲止
禁止阻遏:禁阻 禁遏
 禁绝,阻止:杜遏
驳斥阻止:驳阻
大声阻止:喝阻
呵喝阻止:呵止
无理阻止:留难
 阻挠留难:邀难
破坏阻遏:沮激
竭力阻止异端邪说泛滥:力挽狂澜 力障狂澜 力砥狂澜
(拦阻制止:阻止)

另见:禁止 阻挡 阻拦︱允许

☚ 阻止   遏止 ☛

傈僳语、拉祜语音译,意为“鬼”或“精灵”。旧时傈僳族、拉祜族主要的原始宗教观念之一。在傈僳族中具体的主要有三十多种,认为人患病是同触犯某种尼有关,需请巫师尼扒或尼古扒举行祭祀或驱除以至杀掉。拉祜族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作用,都通过尼表现出来,并有保护人和伤害人两类, 为此都需请巫师魔巴举行祭祀或驱除等活动。

(一) ni ❶梵文的音译, “比丘尼”的省称。即尼姑,信佛出家的女子。如:僧尼,削发为尼。
❷尼龙。分子中含有酰胺键的树胶及其塑料制品。现叫做锦纶。如:尼纶布,尼纶手套。(二) ni 阻止。 《墨子·号令》:“淫嚣不静,当路尼众,舍事后就。”毕沅注:“尼,止。”

尼ní

(尼姑) Buddhist nun: 她削发为 ~ 。 She shaved her head and became a nun.
◆尼庵 Buddhist nunnery; 尼泊尔 Nepal; 尼姑 Buddhist nun; 尼古丁 nicotine; 尼龙[耐纶] {纺} nylon; 尼纶 nylon; [印] Nilom; 尼罗河 the Nile; 尼日尔 the Niger; 尼日利亚 Nigeria; 尼亚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

傈僳语、拉祜语音译,意为“鬼”或“精灵”。旧时傈僳族、拉祜族原始宗教观念之一。主要有奥沙尼(天鬼)、海夸尼(家鬼)、爱杜斯尼(水鬼)、米司尼(山鬼),加古尼(路鬼)等30多种。每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不幸之事(如人畜生病等)时,便认为是触犯了某种“尼”,于是请巫师※“尼扒”或※“尼古扒”进行卜卦,断定是何种“尼”作祟,并对其进行祭祀或驱除活动。是该族形成自然和图腾崇拜的思想基础之一。

尼ní

(甲)
会意字,从古文字看,“尸”是人,“匕”也是人,两人一正一反紧紧相挨着,是亲昵的表现,后借用为“尼姑”的“尼”的译音。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ni
阴平:妮(妮囡)
阳平:泥(泥土)
怩(忸怩)
呢(呢喃)
铌(化学元素)
上声:旎(旖旎)
伲(《集韵》:“伲,汝也。或作你。”)
去声:泥(泥古)
昵(亲昵)
伲(吴方言,我们)

144.趣談“尼”字

尼,從尸(人的側面)從匕(人的坐形),表示二人親近,文字學家林義光認爲“尼”是“昵”本字,説得很對。


金文;篆ní

[屍(人側臥形,意符)+匕(女子,意符)→尼(《説文》:“尼,從後近之,從尸,匕聲。”林義光認爲:“尼,像二人相昵形,實昵之本字。”後用以翻譯梵文“比丘尼”。省稱爲“尼”。指信佛出家的女子〈尼姑〉。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融會外來文化,幾乎到了使人不知不覺的程度。)]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十八回):“採訪聘買得十個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康梁諸人,乘時進以變法之説,聳動國人,守舊黨尼(親近)之,遂有戊戌之變。”

尼ní

(5画)

【提示】匕, 不要错写成𠤎。

*尼ní

5画 尸部 尼姑,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

尼()


古陶文彙編5.48,戰國
里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中弓8,戰國
中(仲)尼曰……
按:从尸匿(“”左上有墨塊爲“匿”之古體)聲。簡文此字以聲符“匿”(之部)代“匕” (脂部),合於楚地方言。

漢印文字徵
鄧尼。

漢印文字徵
索尼。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仲尼慎祭,常若神在。

孟孝琚碑,東漢
顔路哭回孔尼魚。

甘陵相尚博殘碑(左截),東漢
猶仲尼之相魯,悼公之入晉。

史晨前碑,東漢
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顔母毓靈。

西狹頌,東漢
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

孔羨碑,三國魏
追孝二代三愘之禮,兼紹宣尼[褒成]之後。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闡化本垂道綱,則宣尼之教也。

長孫瑱墓誌,北魏
良木其摧,仲尼興歌。

慈慶墓誌,北魏
尼之素行,爰協上下,秉是純心,彌貫終始。

慈香慧政造像記,北魏
比丘尼慈香慧政。

萬福榮造像記,北魏
涼州刺史万福榮,敬造牟尼像一軀。
《説文》: “尼,从後近之。从尸匕聲。”
楚簡所見从尸匿(“”左上有墨塊爲 “匿”之古體)聲。 簡文此字以聲符“匿”(之部)代“匕”(脂部),合於楚地方言。古陶文从尸匕聲,隸楷承之。段玉裁注《説文》云“尼訓近,故以爲親昵字”。如《尸子》卷上: “悦尼而遠來。”

☚ 𡱂   屖 ☛

尼ní

战国以来会意字。尸字象一人在前、偏上;匕是反向的人,偏下。象二人昵近形。亲近,亲昵义。是昵的本字。有安,和义。也通泥(nì),有停止义。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字本在左边从丘旁,是丘的凹顶义。后简省、假借尼字。古代人名与字的意义相应。如孟子名轲(kē,车轴两木相接义)字子舆,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等。中古作佛经译音字。从印度古梵语Bhiksunī比丘尼的省称而来。在佛教指出家修行的女子,通常叫“尼姑”。如:僧尼。近代现代常用尼字作译音字。如:哥白尼|尼泊尔|尼日利亚。

尼★常◎常


ní表意,金文、小篆从尸从人,尸为蹲踞的人,表示二人互相嬉戏,隶定为“尼”。本义为亲昵(是“昵”的本字),假借为尼姑,佛教指出家修行的女子。
【辨析】
以“尼”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ni,但声调不同。ní:泥、呢、坭、怩、铌∣nī:妮∣nǐ:旎∣nì: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