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尹仲容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尹仲容1903—1963原籍湖南邵阳,生于江西南昌。 尹仲容
尹仲容
尹仲容1903——1963名國墉,初字仲固,改字仲容,湖南邵陽人,1903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 生於江西南昌。8歲就讀正蒙女校,1916年入南昌心遠中學。1917年入上海南洋公學中院。1921年畢業後升南洋大學,習電機工程。1925年畢業,入北京政府交通部電政司實習。1927年任職南昌市公用局,旋赴杭州,任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助教。1928年任軍事交通技術學校中校教官; 同年8月,改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無綫電管理處技士。1929年任安徽建設廳技士兼電話處工務主任。1930年改任安徽建設廳秘書。1932年任交通部電政司科長。1935年兼任電政司幫辦。1936年任中國建設銀公司協理。1939冬赴美国,任资源委員會國際貿易事務所纽約分所主任。1941年調中國物资供應公司,任通訊器材组组長。1945年6月返國,任行政院秘書参事。1946年任行政院工程計劃團團長。1947年任中国建設銀公司常務董事,並兼任淮南礦路公司執行董事。1949年4月去臺灣; 6月任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旋升副主任委員。1950年1月,任中國油輪公司整理委員會委員;11月任“中央信托局”局長,仍兼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3年任“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委員兼“工業委員會”召集人。1954年6月,任“經濟部”部長。1955年夏,以揚子公司案被牽纍, 先後辭去“中央信托局”局長、“經濟部”長及“工業委員會”召集人職務。1957年8月,復任“經濟安定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58年3月,任“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同年9月,兼任“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0年7月兼任臺灣銀行董事長。1963年1月24日病逝於臺灣。终年60歲。著有《電磁學》、《工程数學》、《吕氏春秋校釋》、《我對臺灣經濟的看法》。 尹仲容1903—1963台湾著名经济学家。名国墉,初字仲固,改字仲容。湖南邵阳人,生于江西南昌。192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曾执教于第三中山大学、军事交通技术学校。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电政司科长、帮办。1936年任中国建设银行公司协理。1939年赴美国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国际贸易事务所纽约分所主任。1945年回国,供职于资源委员会。1946年任行政院工程设计团团长。1949年任中国建设银行公司常务董事,主持建设投资,同时兼任淮南矿路公司执行董事。 4月,从上海赴台,任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委员。1950年起任台湾国民党当局油轮公司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信托局”局长。1953年任“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下属工业委员会召集人。1954年6月任“经济部”长。1955年10月,辞部长职务,潜心研究经济理论和台湾的经济问题。1957年任“经济安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次年,任“行政院”外汇贸易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0年任台湾银行董事长。1963年1月24日在台北病逝。对台湾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台湾的欧哈特”(欧是推动西德战后经济复兴的重要人物)。著有《电磁学》、《工程数学》、《吕氏春秋校释》、《我对台湾经济的看法》初稿、续篇、三篇等。 尹仲容 尹仲容原名国墉,初字仲固,湖南邵阳人,1903年生。1925年毕业于南洋大学,曾任交通部电政司实习、杭州第三中山大学(不久改名浙江大学)助教、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中校教官、建设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处技士、安徽建设厅技士兼长途电话处工务主任、交通部电政司科长、帮办等职。1936年任中国建设公司协理。1939年赴美国任中国资源委员会国际贸易事务所纽约分所主任。1946年任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1949年去台湾,任国民党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常委,不久升任副主任委员。1950年以台湾 “经济部”顾问名义到东京,与盟军总部洽谈台湾与日本通商事宜,并签定有关协定,11月任台湾“中央信托局”局长。1953年兼任台湾当局“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与“工业委员会”召集人。1954年兼任台湾“经济部”部长。1955年夏后,辞本兼各职。1957年8月复任“经济安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8年任台湾“行政院外汇贸易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0年兼任台湾银行董事长。1963年6月24日在台北病逝。著有《电磁学》《工程数学》《吕氏春秋校释》《我对台湾经济的看法》等。 ☚ 尹在信 尹呈辅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