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心斋札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心斋札记 教学笔记。十八卷。明顾宪成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初刻,高攀龙、刘元珍、冯从吾、史孟麟校。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2年),江苏无锡人。明末学者,教育家。万历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擢吏部员外郎,因忤帝意,遂致仕归,修复东林书院,往往讽议朝政,朝中多遥相应和,东林之名由是大著。著有《小心斋札记》十八卷,《证性编》六卷,《东林会约》一卷等,后人汇刻为《顾端文公遗书》三十七卷。 是记乃顾宪成为读书及答门人问的笔记,按年代编次,始于甲午年终于辛亥年,每年为一卷。全书总旨乃“性善小心”四字,曾说:“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他针对当时世人往往信不过性善二字,提倡性善论,说他曾参阅《孟子》三年,“以情之善征性之善,而破人之所谓不善。”对于“小心”,他作了解释:“心不逾矩,孔之小心也;心不违仁,颜之小心也。”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虽然人性本善,但久则气拘物蔽,而且有先觉与后觉,闻道有先后,所以教育即要去蔽,先觉者要启发后觉者,使其明善而复其本初,他提出了“性”与“习”的相互关系:“惟知性,然后可与言学;惟知学,然后可与言性。”在学习修养上,他又提出“悟”与“修”的辩证关系,认为“学不重悟则已,如重悟,未有可以修为轻者也,舍修无由悟也;学不重修则已,如重修,未有可以悟为轻者也,舍悟无由修也。”悟修并重,而且还必须发愤忘食,这就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原因。他还要求学生“即学且虑”,孟子认为不学而能是良能,不虑而知为良知,而顾宪成进一步提出:不能而学也是良能,不知而虑也是良知,关键在于是否学虑。 是书每卷均以问答形式阐述圣贤之道为学方法,语言通俗易懂,有极多的口语。《四库全书》著录本仅十二卷,始于甲午年终于乙巳年,仅十二年;《四库存目》著录本为十六卷,增加了丙午至己酉四年,乃其子顾与淳与顾与休增刻本,有蔡献臣序及林宰后序;清康熙甲戌年其曾孙顾贞观又增加庚戌、辛亥二卷,成十八卷。除明万历刻本、康熙年间刻本外,还有光绪丁丑重刊本(泾里宗祠藏板等)。 小心斋札记 小心斋札记明代东林学派的代表作。十八卷。明顾宪成著。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江苏无锡人。其为学“游于诸子百家”,大胆提出“凡读书不论何书,要在立意处探讨,不然六经皆糟粕也”的见解。三十一岁中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后历任湖广桂阳州判官、浙江处州府推官等。四十五岁时被革职还乡,遂修复东林书院,创建东林学派,从事著述讲学,倡导实学救国。此书为其读书及答门人问的笔记,按年代编次。 ☚ 庄子翼 榕坛问业 ☛ 小心斋札记十六卷。明顾宪成(1550—1612)撰。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 (1594),革职还乡,同弟顾允成和高攀龙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议论朝政得失,品评人物优劣,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集团,被称为东林党。其学推崇程朱,主性善论。著有 《泾皋藏稿》、《顾端文公遗书》等。此书为读书和答门人问学的笔记。始于万历二十二年 (1594),止于万历三十九年 (1611),按年编次。作者在书中认为,性即理,是说不得认“气质之性”为性。心即理,是说不得认血肉之心为心。性即太极,其知曰良知,其能曰良能。诸子百家讨论性的问题,虽然各有所得,而皆陷于一偏,就是因对性即太极认识不清。他极力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称朱子之释格物,其义甚精。而对王守仁的性无不善,故知无不善之说,则谓其言殊有斟酌。在道德修养上强调 “真”,指出人须是一个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因不真之故,便有夹带。他在书中抨击当时道学陷于功名富贵之中。因作者为东林党的首领之一,故此书的影响较大。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蔡献臣刻本,只有十二卷。又有其子顾与淳刻本,为十六卷。清康熙 (1662—1722)间,其曾孙顾贞观刻 《顾端文公遗书》,收入此书,作十八卷。又有光绪年刻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