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心脏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心脏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

小儿心脏血管解剖与生理特点

小儿的心脏与血管,随年龄增长而组织与功能渐趋成熟与完善。
(1) 解剖特点:小儿心脏较成人相对大,初生时约占体重0.9%。2岁内生长最快,可达初生时的2倍,2~3岁为3倍,5岁为4倍,9~10岁为6倍。青春期增长显著,16岁可达初生时的10倍,以后增长很少。初生时右心腔可大于左心腔,以后左心增长明显超过右心。长度较宽度增长更快; 出生时左右心室壁厚度均约5mm,6岁时左心室壁达10mm,右心室壁仅6mm,故出生时右心室比左心室重,但4周后则相反; 青春期左室壁较初生时增长2.5倍、右心室壁仅增加30%。婴儿期心脏呈球形或椭圆形,6岁以后接近成人的卵圆形。组织结构方面,心肌纤维发育领先于结缔组织,新生儿期心肌纤维纤细,排列松,肌纤维不易分离; 心肌细胞较短,含有多数圆形核,无横纹,至1岁时横纹才明显; 心肌间质的结缔组织细薄,松脆、弹力纤维发育差,但血管网发育良好,心肌供血充足。
小儿的动脉与静脉管腔之比为1∶1,毛细血管较粗大。出生后体循环血管床肌层增厚,血管壁内膜层于婴幼儿期较纤薄,至8岁后内膜才迅速发育,12岁时血管发育已基本完成。肺动脉直径于10岁前较主动脉宽,以后二者相等,青春期主动脉宽度可超过肺动脉。由于小儿血管口径相对较宽,心脏相对较大,故血液循环好,且毛细血管粗大丰富,心肌供血较好,因此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中毒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时,心脏耐受程度较成人高,停跳后的心脏较成人易于复苏。
(2) 生理特点: 小儿的心率随年龄增长而减慢,并随体位、情绪、睡眠或活动而有明显波动。各年龄正常心率见下表。啼哭与兴奋、进食,发热均使心率增快,可达170次/分; 睡眠时可降至70~90次/分; 并有与呼吸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由于代谢旺盛,需氧较多,血液循环时间较成人短:婴儿平均为12秒、学龄前期约15秒,年长儿约18~20秒。小儿心脏搏出量较成人相对大,新生儿约每分钟500ml/kg,婴儿约每分钟180~240ml/kg。新生儿循环血容量平均为98~147ml/kg。静脉压学龄前期为90~120mmH2O,学龄期为60~100mmH2O,变换体位、情绪紧张、啼哭等均可使静脉压增高。动脉血压亦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新生儿收缩压53~71mmHg,婴儿66~110mmHg,大于2岁可按公式计算:80mmHg+(年龄×2)=收缩压,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40mmHg。

各年龄心率正常平均值及范围(次/分)表

年 龄平均值最低~最高值
出生~1天
1~7天
7~30天
1~3月
3~6月
6~12月
~2岁
~3岁
~5岁
~7岁
~10岁
~14岁
男12~14岁
女12~14岁
127.9
116.5
146.0
139.5
130.0
124.8
119.2
108.8
100.8
91.7
88.9
82.3
77.4
87.3
88~158
85~162
115~172
111~167
105~158
109~154
85~187
75~133
71~133
68~125
64~123
52~115
58~102
55~109

(3) 传导系统特点:新生儿,特别未成熟儿,窦房结起搏点较宽,故心脏节律与频率可突然改变。窦房结的主要组成细胞有二种:
❶P细胞,为心脏激动的起源;
❷过渡细胞,可将激动传导至结间束细胞。新生儿过渡细胞的组织不够严密,P细胞发放的不规则或不协调激动可传至心房。新生儿期窦房结的胶原组织量少,网状组织不严实,也影响搏动的传导。初生时心脏交感神经分布尚不完全,心脏受乙酰胆碱素控制,神经兴奋时可致心率减慢,有时甚至使起搏活动停止,导致婴儿猝死。房室结与希氏束在新生儿期较大,左侧表面较不规则,伴有小的袋样及襻状组织,伸入二尖瓣环及中央纤维体,为折返节律提供了解剖基础。出生后左侧表面的袋样及襻状组织明显吸收、退化,房室结与希氏束缩小,因这些退化组织可释放影响心肌收缩速率或心脏传导效应的物质,以致增进房室结的自主性或不对称传导,导致折返性心动过速。以上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将在一岁以后消失。
(4) 检查特点 新生儿心尖部第一心音常较第二心音响,而心底部则与此相反。正常整个小儿时期肺动脉瓣第二音较主动脉瓣区响,可有与呼吸有关的第二音分裂。因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下腔静脉回流量增加,右心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关闭延迟。正常小儿尚可听到低音调的第三心音,常发生于舒张早期或第二音后,心尖区更易听到。
约30%的正常小儿可听到无临床意义的收缩期杂音又称生理性(或功能性)杂音,生理性杂音的产生并非由于心脏解剖畸形、心脏功能障碍与失调引起。该杂音常于胸骨左缘第3、4肋或心尖区有弹弦样(或呻吟样、音叉振动样)收缩期杂音,平卧时较响,活动后更响,杂音音调较高,吹风样,占2/3收缩期,响度Ⅱ级以下,杂音常于青春期消失,可与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杂音相鉴别。约25%的正常儿在锁骨上 (特别右侧) 有一短促的动脉杂音,坐位及向前直视位更响,重压颈动脉或挺肩可使杂音减轻或消失,应与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相鉴别。此外,颈部或胸前上部有时可听到静脉血流的声音,轻压颈静脉或转动头部,杂音可有变化。新生儿生后48小时内也常有轻柔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数日后即消失,此杂音可能由出生后循环途径改变所引起。
☚ 纵隔肿瘤   胎儿血循环 ☛
000061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