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苦昼短》 - 唐·李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苦昼短》 - 唐·李贺

[唐]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本篇慨叹岁月无情,人生短促,具有警策精辟的哲理。作者李贺(790—816)所经历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极端混乱的时代。唐宪宗李纯沉迷于神仙、方士、政治上昏庸无能。作为唐宗室后裔的诗人对此自然忧心如焚,感慨良多;于是作此诗集中讥刺了李纯求仙访道的荒唐行为,阐明了光阴如流、人生难永的哲理。清王琦等认为“此诗大旨虽以‘苦昼短’为名,其意则言仙道渺茫,求之无益而已”。(《李长吉歌诗》)诗歌于人生的思索之中洋溢着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诗歌起篇不凡,境界阔大,刻划了诗人翘首问天的英姿,表现了探究真理的精神。“飞光”指日月星光。“劝尔一杯酒”引用晋武帝的典故,武帝末年,长星见于华林园,举酒祝之曰:“长星,劝尔一杯酒。”接着,诗人的诗思就驰骋于天地之间,向日月星辰倾诉自己对时间、生命的思索:我不知道什么天高地厚,只觉得夜寒昼暖在无情地消损人的生命。时间永恒、生命有限,这是一条无可规避的人生法则;不管是营养好的胖人,还是营养差的瘦人,都是这样。“食熊则肥,食蛙则瘦”,是说人有肥瘦是由于生活有富贫的差别。古人以熊掌为珍馐,富贵者食之;蛙则为贫穷者所食。但是,不管是胖是瘦,是富是贫,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岁月催人老,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幻想长生不死则是美丽的自我欺骗。于是诗人发出了严正的反诘:“神君何在?太一安有?”神君,汉武帝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她的妯娌奉为神,相传有灵异;武帝将她供奉在宫内,称为“神君”。太一,有寿宫神君,其中最尊贵的称为“太一”。这两个反问是说人总是要老死的,哪有什么神君、太一可以保佑人长生不老呢?当年汉武帝深迷神君太一,如今早已化为尘土,可见神仙之道是虚妄的、荒诞的。以上为诗人向天倾诉的第一层意思,旨在抒发自己对岁月无穷、人生有限的哲理思索,同时讥刺了迷信神仙的荒诞邪说。

第二层,诗人在这种仰首向天倾说的特定情境中,升腾起了浪漫主义的奇思逸想,从对挽留时间的遐想中欲擒故纵地表现了时间之不可留。“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是说天本有六龙驾日前行。“若木”为太阳出入处之树,《山海经》云:“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出入处。”屈原《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的诗句。若木生在西方,这里的“天东”疑为“天西”之误。“烛龙”,屈原《天问》中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云“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留照之。”“衔烛龙”在西北无日明之处,也不在若木下边。这里只是借来指羲和驾日车的六龙。诗人以六龙驾日而行的神话为前提,生发出了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彩绝伦的想象:“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日车以龙驾而行,而将龙斩而食之,使白天走不到尽头,夜晚也不能潜伏下去。这样,天车不行,日长在天,无昼无夜,无春无秋,自然就没有老死的悲事和少者的哀哭了。这一奇妙的想象从表面上来看紧紧扣合了诗题“苦昼短”,因为苦于昼短,所以诗人才想屠龙嚼肉,以使日永在天、白昼长驻、生命永在。但是,实际上这一想象是对幻想长生不死的反讽。意即要使“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就必须斩龙食之。但是,这只是一种美丽的梦想,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而该梦幻之不能实现,就必然会使老者死、少者哭。这一层以正意反言、欲进而退的手法再次申诉了第一层中的“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之意,是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这一诘问的曲折延伸。它不但突出了意义的表达,而且使行文显得跌宕多变,强化了这首哲理诗的秾丽幽峭的浪漫主义诗意。

诗歌在对日月如箭、人生如梭的真谛作了正反两方面的申述之后,从翘首向天回到了现实人间、从富于浪漫意味的哲理探索转到了对求仙访道的现实批判。“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意承上文,用两个短促有力的反诘问句直捷地表达了对迷信神仙这一荒诞行径的批判:干什么去瞎饵金服玉,哪有白日飞升的人呢?道教迷信餐金服玉可以延长寿命,《抱朴子》中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任公子”为传说中骑驴上天的仙人。当时李纯迷信道教,幻想成仙升天。诗人以冷峻的笔调有力地揭露了这一幻想的荒诞,无情地宣布了这一幻想的破灭,极具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批判意义。诗歌最后两句以汉武帝和秦始皇这两个好求仙、信方士的皇帝仍不免一死的结果借古讽今,再次向梦想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的唐宪宗发出规谏:刘彻的白骨仍还葬在茂陵,嬴政的尸车更耗费掉许多鲍鱼。刘彻,即汉武帝,死后葬在茂陵。“滞骨”化用《汉武帝内传》中所引王母语:“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滞骨”即指其“骨无津液”。嬴政,即秦始皇。他死后,李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秘不发丧,会暑尸臭,乃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诗歌以这两个皇帝的凄凉下场暗示了“乱服金丹”的唐宪宗的必然结局。

这首哲理诗鲜明地体现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索、叩问同对唐宪宗的迷信成仙的揭露批判结合起来,既有玄远的人生思索,又有实际的矛头所向;既于有所指中作出超越性的沉思,又于超越性的沉思中始终不忘现实的锢弊。这突出地表现了李贺的浪漫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在艺术表现方面,诗人不是以空洞的议论为诗,而是运用奇特的想象、新颖的形象,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矫首天外、浮想联翩而又深沉孤激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诗歌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使这首诗歌成了寄托其“哀愤孤激之思”的时间哲理诗的杰作。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苦昼短》 - 唐·李贺 - 可可诗词网

《苦昼短》 - 唐·李贺

[唐]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本篇慨叹岁月无情,人生短促,具有警策精辟的哲理。作者李贺(790—816)所经历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极端混乱的时代。唐宪宗李纯沉迷于神仙、方士、政治上昏庸无能。作为唐宗室后裔的诗人对此自然忧心如焚,感慨良多;于是作此诗集中讥刺了李纯求仙访道的荒唐行为,阐明了光阴如流、人生难永的哲理。清王琦等认为“此诗大旨虽以‘苦昼短’为名,其意则言仙道渺茫,求之无益而已”。(《李长吉歌诗》)诗歌于人生的思索之中洋溢着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诗歌起篇不凡,境界阔大,刻划了诗人翘首问天的英姿,表现了探究真理的精神。“飞光”指日月星光。“劝尔一杯酒”引用晋武帝的典故,武帝末年,长星见于华林园,举酒祝之曰:“长星,劝尔一杯酒。”接着,诗人的诗思就驰骋于天地之间,向日月星辰倾诉自己对时间、生命的思索:我不知道什么天高地厚,只觉得夜寒昼暖在无情地消损人的生命。时间永恒、生命有限,这是一条无可规避的人生法则;不管是营养好的胖人,还是营养差的瘦人,都是这样。“食熊则肥,食蛙则瘦”,是说人有肥瘦是由于生活有富贫的差别。古人以熊掌为珍馐,富贵者食之;蛙则为贫穷者所食。但是,不管是胖是瘦,是富是贫,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岁月催人老,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幻想长生不死则是美丽的自我欺骗。于是诗人发出了严正的反诘:“神君何在?太一安有?”神君,汉武帝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她的妯娌奉为神,相传有灵异;武帝将她供奉在宫内,称为“神君”。太一,有寿宫神君,其中最尊贵的称为“太一”。这两个反问是说人总是要老死的,哪有什么神君、太一可以保佑人长生不老呢?当年汉武帝深迷神君太一,如今早已化为尘土,可见神仙之道是虚妄的、荒诞的。以上为诗人向天倾诉的第一层意思,旨在抒发自己对岁月无穷、人生有限的哲理思索,同时讥刺了迷信神仙的荒诞邪说。

第二层,诗人在这种仰首向天倾说的特定情境中,升腾起了浪漫主义的奇思逸想,从对挽留时间的遐想中欲擒故纵地表现了时间之不可留。“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是说天本有六龙驾日前行。“若木”为太阳出入处之树,《山海经》云:“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出入处。”屈原《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的诗句。若木生在西方,这里的“天东”疑为“天西”之误。“烛龙”,屈原《天问》中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云“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留照之。”“衔烛龙”在西北无日明之处,也不在若木下边。这里只是借来指羲和驾日车的六龙。诗人以六龙驾日而行的神话为前提,生发出了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彩绝伦的想象:“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日车以龙驾而行,而将龙斩而食之,使白天走不到尽头,夜晚也不能潜伏下去。这样,天车不行,日长在天,无昼无夜,无春无秋,自然就没有老死的悲事和少者的哀哭了。这一奇妙的想象从表面上来看紧紧扣合了诗题“苦昼短”,因为苦于昼短,所以诗人才想屠龙嚼肉,以使日永在天、白昼长驻、生命永在。但是,实际上这一想象是对幻想长生不死的反讽。意即要使“老者不死,少者不哭”,就必须斩龙食之。但是,这只是一种美丽的梦想,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而该梦幻之不能实现,就必然会使老者死、少者哭。这一层以正意反言、欲进而退的手法再次申诉了第一层中的“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之意,是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这一诘问的曲折延伸。它不但突出了意义的表达,而且使行文显得跌宕多变,强化了这首哲理诗的秾丽幽峭的浪漫主义诗意。

诗歌在对日月如箭、人生如梭的真谛作了正反两方面的申述之后,从翘首向天回到了现实人间、从富于浪漫意味的哲理探索转到了对求仙访道的现实批判。“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意承上文,用两个短促有力的反诘问句直捷地表达了对迷信神仙这一荒诞行径的批判:干什么去瞎饵金服玉,哪有白日飞升的人呢?道教迷信餐金服玉可以延长寿命,《抱朴子》中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任公子”为传说中骑驴上天的仙人。当时李纯迷信道教,幻想成仙升天。诗人以冷峻的笔调有力地揭露了这一幻想的荒诞,无情地宣布了这一幻想的破灭,极具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批判意义。诗歌最后两句以汉武帝和秦始皇这两个好求仙、信方士的皇帝仍不免一死的结果借古讽今,再次向梦想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的唐宪宗发出规谏:刘彻的白骨仍还葬在茂陵,嬴政的尸车更耗费掉许多鲍鱼。刘彻,即汉武帝,死后葬在茂陵。“滞骨”化用《汉武帝内传》中所引王母语:“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滞骨”即指其“骨无津液”。嬴政,即秦始皇。他死后,李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秘不发丧,会暑尸臭,乃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诗歌以这两个皇帝的凄凉下场暗示了“乱服金丹”的唐宪宗的必然结局。

这首哲理诗鲜明地体现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索、叩问同对唐宪宗的迷信成仙的揭露批判结合起来,既有玄远的人生思索,又有实际的矛头所向;既于有所指中作出超越性的沉思,又于超越性的沉思中始终不忘现实的锢弊。这突出地表现了李贺的浪漫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在艺术表现方面,诗人不是以空洞的议论为诗,而是运用奇特的想象、新颖的形象,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矫首天外、浮想联翩而又深沉孤激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诗歌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使这首诗歌成了寄托其“哀愤孤激之思”的时间哲理诗的杰作。


《苦昼短》 - 唐·李贺 - 可可诗词网

《苦昼短》 - 唐·李贺

唐·李贺

飞光飞光, 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 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 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 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 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 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 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 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 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 云中骑白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 赢政梓棺费鲍鱼。

〔飞光〕指日月之光。〔神君、太一〕古神仙名,见《史记·封禅书》。〔若木〕《山海经》:“西北海外大荒之中,有洄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按旧说亦有以若木在天东日出处的。如《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宗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任公子〕其事无考。按诗意,当指古仙人中骑驴升天者。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歌行体诗。王琦认为“此诗大旨虽以‘苦昼短’为名,其意则言仙道渺茫,求之无益而已”(《李贺诗歌集注》)。这个评语虽然大致不差,但这首诗同李贺其他讽刺求仙的诗相比,无论从想象、气魄、意境、语言哪一方面来说,都属上乘。歌诗中抒情主人公“离绝畦径,际天入渊”的气概,也决不是简单的“讽刺求仙”这个评语所能包容的。

全诗二十四句,内容大率可分三层。首十句为第一层。紧扣“苦昼短”的题意,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诗作开头,作者采用呼告和拟人的辞格,把没有生命的“飞光”视作有形有情之人,直呼其名,劝与共饮,令读者感到突兀与新奇,也反映了作者恢宏的气概和无穷的想象力。“吾不识”可以直截读作“吾不管”或“吾不论”,意思是对于相对静止的“青天高”、“黄地厚”这些自然现象,作者置之不论。他所关心的,是“月寒”转为“日暖”,“日暖”又化作“月寒”,日月互易,时光流逝,使人寿逐日减少。一个“煎”字,表现出诗人对人寿在时间催逼下不断逝去的焦虑与痛苦,同诗题“苦”字呼应。“熊”、“蛙”这里分别借代精美和粗劣的食品,食之精则肥,食之劣则瘦,这是简单朴素的养生之道。按蛙在古时亦为一般平民的普通食品。作者认为,食物结构,营养成份,当然是维系生命的要素,但它只能制约人体的胖瘦,而不能使人青春永驻,生命长在。在时间煎迫人寿的自然规律面前,“神君”也好,“太一”也好,这些传说中可以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纯是子虚乌有,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人生易老、生命短促的客观现实。

以下十句是第二层。在揭示人生短促的客观现象之后,表明自己不甘屈服于现实、尽力抗争的主观态度,从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若木”是东方日出之地的树名。据王琦注,衔烛龙当是指驾日车之六龙。古代传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出日没,周而复始,时光因此而逐日逝去。作者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满,因此突萌奇想:要斩断烛龙之足,使其不能行;要嚼烂烛龙之肉,使其不得生,让日车无法启动,日月不能更替,时光不得流逝,生命也就因此而得永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又何必要“服黄金,吞白玉”,煞费苦心,去寻觅长寿之道呢?这一层,作者凭借出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抗争精神,使全诗的基调由低沉转入高昂,体现了青年诗人意气风发、叱咤风云的气概。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笔锋一转,指出求仙不能使人长生不老。骑驴升天,以求永生,诗人认为纯属荒谬,用一个反问句表示轻蔑的否定。接着,作者列举了两名声势显赫、权力无边的帝王求仙不得、难免一死的确凿事实,来印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汉武帝刘彻,史载好神仙之道,一生中不乏求仙问道的愚蠢之举,但最后留在他坟墓中的,只是同凡人一样的枯骨;秦始皇赢政,也是热衷于求仙长生的荒唐君主,到头来死后还须依靠鲍鱼的气味来掩盖尸身的腐臭,同样不得长生。

三层诗意,始而“苦昼短”,继而不甘于昼短之苦而图抗争,终则仍不免承认昼短之苦。全诗一波三折,曲尽其妙。而且把青天黄地、日月星辰、神木蛟龙、神仙帝王,一一揉入诗篇之中,充分体现了李贺诗作幽深诡谲的风格。这种“满天星斗两手摘,胸中旁魄银河涌”(郝经《长歌哀李长吉》)的气魄和力度,正是构成其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诗篇能抓住读者心弦的艺术魅力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运用上,这首诗似无李贺诗一贯的“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那种刻意追求的痕迹,更多地给人以通俗、平实之感。作者通过不同句式的交互使用,长句短句参差出现,让读者领略诗句的错综美、音乐美,进而体味到全诗的意境、主旨和情趣。有的论者指责李贺诗“理不胜辞”,至少从这首诗的表达方式看,这个结论是不够全面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