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郑燮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1),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2),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3),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4)。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5)。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6),霜晨雪早(7),得此周身俱暖。嗟乎! 嗟乎! 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8)。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9),守先待后(10),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11),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12),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13),更不可当(14)。夫束修自好者(15),岂无其人; 经济自期(16),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 一开口,人便笑曰: “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17),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18),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19),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20),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21),呈象昭昭可鉴矣(22)。吾邑妇人(23),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24),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25),以斗叶为戏者(26),风俗荡轶(27),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28),总是典产(29),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30)。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31)! 或曰:“世上连阡越陌(32),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33),风俗偷则不同为恶(34),亦板桥之家法也(35)。”哥哥字(36)

〔注释〕(1)置:买。秋稼:秋天庄稼所获。斛: 量器名。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为五斗。(2)碓( duì):舂米谷用的设备。(3)揄(yóu): 往石臼中放谷、取米。蹂(róu): 用手擦谷。(4)长: 养育。(5)暖老: 给老人温暖。具: 指食物。(6)啜: 吃。(7)雪早: 雪天早晨。(8)四民: 士农工商。(9)弟: 同“悌”,顺从兄长。(10)守先待后: 保存先人的美德传给后代。(11)泽: 恩泽。见: 同“现”。(12)攫:夺取。(13)小头锐面: 指善于钻营者。(14)当: 抵挡。(15)束: 节制。修: 修养。自好: 自爱。(16)经济: 经世济民。(17)贾人: 商人。(18)佃地人: 佃户。(19)《七夕》诗: 写于夏历七月初七晚上歌咏牵牛织女故事的诗。(20)顾: 却。(21)本: 指农业。(22)呈象:表现出的现象。昭昭: 明白。(23)邑: 县。(24)主中馈(kuì):在家主持饮食的人。(25)鼓儿词:大鼓书。(26)斗叶: 玩纸牌。(27)荡轶:放荡。(28)业地:耕种之地。(29)典产: 抵押土地。(30)夫:成年男子。(31)措: 安放。(32)阡陌: 田间小路。(33)世道: 社会。盛: 开明。一德:一心一意。遵王: 遵守王法。(34)偷:败坏。(35)家法: 治家的法则。(36)字: 写。

〔鉴赏〕《郑板桥集》中共收有家书十六封,都是寄给他堂弟郑墨的。郑板桥没有胞兄弟,视堂弟郑墨如手足,兄弟之间十分友爱。郑板桥出外漫游或出宦山东时,一应家事全都托付郑墨照料。在这些家书中,有的议论读书作文的准则,有的阐述立身处世之道,有的详谈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对待佃户婢仆等家常琐事。总的说来,感情真挚,文笔也质朴无华。本文是清乾隆九年(1744)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知县时所写,通篇谈应该尊重农人,希望全家今后以务农为本,自己也希望“长为农夫以没世”,告谕家人要勤勉过农家生活,务农的穷亲朋到门,应该如何对待,请来帮工的佃户应如何对待。文中特别提出有些虽读书而不知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远不如“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的农夫,因此,作者提出“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的反传统观点。文章结尾处,以今后如何安置家业作结,阐述了自己不求富贵,唯愿不随俗浮沉,无论盛世衰世,都要做个有道德的人的处世想法,并以此准则要求全家。由于作者对生活深有所感而发于笔端,随手写来,不加雕饰,所以全文风格以质朴见长。没有什么难解的字句,而且带有不少口语成分,明白如话,平易自然,清新流畅,确乎是对家人叙家常。

以上是对全文的一个概述,下面就两个问题来分别谈谈。第一、在封建时代里,“士为四民之首”,所谓“士农工商”,一直是儒家信条,作者为什么会提出“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这个反传统观念、而又有点轻视读书人之嫌的提法呢?我认为对这一点,不能做寻章摘句式的理解,而要联系全文中作者所表达的完整思想和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来领会。郑板桥处于康、雍、乾盛世,也正是清王朝取得胜利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对知识分子采取麻醉与镇压相结合政策的时期。清代统治者一方面实行羁縻政策,开设博学鸿词科,罗致“名流”、“文士”,另一方面,推行旷古未有的文化专政,严禁文人结社,并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思想的反抗,直到龚自珍,还有“避席畏闻文字狱”之慨。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中的大多数,不是沦为清统治者的帮凶鹰犬,就是成为当权者的学舌鹦鹉、帮闲文人。在长期威逼利诱之下,有的俯首就范,醉心科举,为求一己的荣升,埋头故纸堆中;有的则沉湎于音韵、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逃避现实,不敢过问政治,更不敢揭露社会之弊,甘心在清王朝严密禁锢的牢笼里,觅求一隅以藏身保命。处于这种时代的郑板桥,他的立身为人思想,却与上述那种士人截然不同,他主张体“圣贤天地之心,万物生民之命”,他曾大骂不务经邦济世的文人才子们“风月花酒”、“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虽刳形去皮,搜精挟髓,不过一骚坛词客耳,何予于社稷生民之计!”(《后刻诗序》 )他还说过: “叹老嗟卑,是一人一家之事”,只有“忧国忧民,才是天地万物之事” ( 《板桥自序》)。他连作诗为文都主张“纵横议论折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 ( 《偶然作》),强调文章要有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

根据板桥这种处世立身思想,对那些鼠目寸光,蝇营狗苟,钻营名利之辈,当然深恶痛绝。他所说的“居四民之末”,是指知识分子中的这一部分,而不是知识分子的全部。从他《寄弟墨第四书》中,也可以看出: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是一种类型,还有另一种是“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甚至说“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 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他甚至认为,这等人“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郑板桥憎恶这种人,是有胸襟、有抱负的正直士人的正常心理,毫不足怪。他尊重用自己的勤苦以养天下的农夫,否定用知识做坏事的读书人,正是他良心所在,道德所在。从郑板桥的信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好的读书人,是作了充分肯定的: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足见,他认为合乎这个标准的读书人,是堪居“四民之首”的。在这封信的末尾,郑板桥又说: “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这才是他处世立命之宗旨,复用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他的全家。可以看出,郑板桥说“士为四民之末”,是有所指而发的,他绝不是一个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对读书人持彻底否定态度的人。

第二、郑板桥在这封信里,用他朴实无华的文笔,挥洒出了真挚而深厚的“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感情,毫没有一朝为官,身价十倍,眼睛向上,不认故交的臭味。他在信中说: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对于老且贫的亲朋,是如何的贴骨连心! 几句平平淡淡的话,表达了发自肺腑的真情,而绝非居高临下的怜悯! 二百多年之后的今天读来,犹令人不觉动容。在信的另外一段中,郑板桥说: “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这些话是不是虚情假意,说来好听的呢?或是为了沽名钓誉,用来邀买人心的呢?不是! 让我们看看郑板桥的童年。板桥四岁丧母,全靠乳母费氏抚养。他在《乳母诗序》中写道: “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长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灶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这一段催人泪下的文字,记录了劳动人民善良、忠厚、纯真、质朴的品德,这在幼年郑板桥的身上,已经铭心刻骨了。无怪他为官之后,多次作诗缅怀乳母的恩德: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他一生中几乎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尽管进入仕途后,他有了接触较高阶层的人们的机会,但由于他的出身、教育接近人民生活的实践,所以他和劳动人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不象有些士大夫在为世俗所不容时,就到山林去归隐,在他们的田园诗中抽象地赞颂田家生活的乐趣,以表现封建文人的闲情逸致,或者是从悲天悯人的观点出发,为农民洒一掬同情之泪。郑板桥决不是这样。在这封信的结尾处,叮嘱其弟郑墨,家中所典之地终不可恃,“须买田二百亩”,以期“长为农夫以没世”。联系他的生平来看,他的这种思想感情、愿望要求,难道不是十分自然的吗?

总之,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娓娓叙家常,无处不动人。手法清新,自然流畅的文笔,发自肺腑,高风亮节的品德,都使其不失为一篇情真意挚,直抒胸臆的好文章。

字数:4460
孙亚英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31-1536页.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馀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注〕 ① 舂揄蹂簸:《诗·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揄(yóu由), 舀取。② 守先待后:语本于《孟子·滕文公下》:“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意为严守着古代圣王的礼法道义,用来培养后代的学者。(据杨伯峻《孟子译注》) ③ 斗叶为戏:叶,叶子,又称叶子戏,一种赌博的纸牌。 ④ 一德遵王:专一守德行,遵循王道纲纪。一,使动用法。王,王道。 ⑤ 偷:浇薄。

《板桥家书》是郑燮著作中极富价值的一种。名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画之名著于天下,其文学成就无论是诗是词抑是文,大抵皆为其书画名所掩。与传统守旧的书画艺术家相比,“八怪”具有一种革新解放精神,加之其成员或为沉沦下吏,仕途蹭蹬,或则终身布衣,浪迹江湖,大都放浪形骸,不拘细节,于是奇奇怪怪的传说至多,而关于郑燮的怪异故事尤为广传。其实“八怪”亦皆系凡人,七情六欲固无异世间民俗,情志节操也仍合乎儒家精神,只是愤世疾恶,清高自持,颇不与世相谐,少了点随波逐流习气而已。“八怪”可贵处正在各自走自己的路,信守自己的人生观。《板桥家书》即提供了人们认识郑燮的思想为人的可靠文献,在这些几乎是大白话的家常语、规教子弟语中,抹在他头顶上的怪异色彩可以得到辨认并渐见消散。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种的书信,郑燮的家书以那种纯情之语,任意写来,又给人特多亲切感。家书中贴近人世、贴近日常生活的话题,让人读后饶有兴味,情趣盎然,又觉言之有物,切中事理,助益识见。这一通与其弟郑墨谈“农本”问题的家书就是一例。《家书》在原刊本中共十六通,此即其中的第十通,作于山东范县知县任上。此外又有“六十二通”的《家书》流传,增出的四十六通多为赝品,已有不少辨伪之文。

板桥无亲兄弟,郑墨是他堂弟。墨字五桥,小板桥二十四岁。对这位小弟,板桥十分友爱,并从读书到做人,随时予以谆谆教导,这从十六通《家书》中可以清楚见出。这封《第四书》则专讲“务本勤民”的“板桥之家法”,要兄弟家人在“风俗偷”的恶浊世风中为善而“不同为恶”,务农自给自守。

这封家书原不分段,但从文意可以把握到它是讲了四层意思。首先是他从家中来信得知的信息很高兴,高兴的是有“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这对远在山东作七品知县的郑燮是很大的欣慰,因为宦海不仅凶险,而且肮脏,板桥是厌倦了官场生涯的,后方家园有此气象,无异有着极好的退路。所以,他一再喟叹“堪为农夫以没世矣”。此中人生感受极深,不言而自见。至于叮嘱备制足够农活用具,家人都要习作农活,以及待穷亲友要有“暖老温贫”情意,日常饮食应粗茶淡饭自供等等,全为强化“靠田园长子孙”的厚道而自俭“气象”。由此而紧接着申述“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的观念,这是从理论上说清为什么要强化上述“靠田园长子孙气象”。他自己原已是个道地的“士”,却申称在农、工、商、士的四民之列居士于末,强调“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这显得很奇突。不应认为板桥恪守的是小国寡民式的小农思想,进而以为在城市经济已趋发达的清中叶,这种思想是保守落后的。板桥的这些想法,一是儒家农本思想所教化的表现,此中还有民本观念;二是他这个从小生活于农村的下层知识分子出身者对乡土特有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在与世俗社会中千奇百怪的“士”的行为的比较中形成农夫才算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的观点。他其实并非要一笔抹倒“士”的价值,他讲了“士”本应“又高于农夫一等”的,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是,世道风气却变为“士独于民大不便”,专门孳生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令正派士子为之气短,反而“捱人笑骂”。所以,板桥显然是有所激愤而发,这一层不能不看到。

到这里,农为四民之首而士为末的道理已讲透,可是他还旁敲侧击地加上一笔:“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所谓“唐人《七夕》诗”,未知所指何篇。杜牧《七夕》云:“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李商隐《七夕》云:“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则确是“皆作会别可怜之语”的。而牛郎、织女命名的本旨,是“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而唐人诗又确是“失其本旨”了,所以他特地在家书中要家中人明此理后身体力行,在“重农夫”上,“勤谨”而不准“荡轶”上告戒兄弟子侄辈,从具体行为上强化前述“靠田园长子孙气象”。最后再从田产设置上嘱咐既要使全家有所恃,又不能贪求过多,占人产业,并将结束语落实在“我自做我家事”六字上。

作为“家书”,本是随意写来,意行则行,意止则止,不必花梢,多饰语。这通板桥家书即平实而生动,真挚恳切之极,而文字却又行云流水,自然吞吐,然而绝不散漫,在“意”的缕析上,犹如茧裹而紧圆,脉理清晰。

字数:2918
严迪昌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