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壮热
小儿壮热,现称小儿高热。其发病机理,《诸病源候论·壮热候》云:“小儿壮热者,是小儿气血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热”。临床有“壮热不歇,则变为惊”的说法,因此小儿壮热必须抓紧治疗,以免热盛生风,产生变证。小儿壮热的辨证,《证治准绳·幼科》云:“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小儿壮热,必须辨清阴阳,表里,才能给予恰当的治疗。
表证壮热: 一般外感病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便是高热,怕冷越重,发烧越高。外感病无论是伤寒或温病,无论热期长短寒热轻重,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表证壮热,邪在体表,脉象多浮,兼有恶寒无汗者为伤寒,邪在太阳表分。治宜辛温解表,可用麻黄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兼有发热而渴者为温病,邪在卫分。治宜辛凉解表,可用银翘散加减,热甚心烦者,可用栀子豉汤加减,咳喘身热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小儿表证壮热,伤寒比较少见,以温病为多,临床应注意不可贸然大汗,以免过汗伤阴,病情恶化。
里证壮热: 外感病初期高热,大多有恶风、恶寒现象。倘若汗出后不恶风寒,而发热稽留或逐渐增高,便是表邪化热传里,病在气分。如火热严重,可热逼入营,甚至形成火毒,由营入血,造成异常危重证候。
❶阳明气热——高烧恶热,不恶寒,有汗,口渴,欲喜凉饮,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苔白或黄腻,脉象洪大而数,指纹色紫,为邪在气分,病属阳明经证。治宜甘寒微辛,可用白虎汤加减。
❷阳明腑实——壮热汗出蒸蒸,大便秘结,腹内胀满拒按,苔黄厚腻或黑而有刺,脉象滑数,此为阳明腑证,属胃家实。严重的能出现神昏谵语。治宜攻下荡涤,可用大承气汤加减。如津伤明显,口干,舌红绛而少津,可以苦寒泄热之三黄,加用南沙参,鲜石斛,鲜生地以养阴生津。
❸火毒燔灼——壮热不退,烦躁不已,或狂妄谵语,小便黄赤,口气秽臭,舌质红绛而干,苔呈黄糙或干灰,此热邪入营,严重者可伴发斑疹出血,形成血热妄行,治宜清营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清热止血。
半表半里证壮热: 往往病程较长,而临床变化不大,病情相对稳定,传变较慢。正如叶天士所云:“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这里所谓的“温热”,实即“湿热”,故病势缠绵,而发展较慢。
❶邪传三焦——热多寒少,口苦心烦,苔微黄腻,脉滑弦数,此为邪在半表半里。吴又可云:“此证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证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故汗下均为所忌。治宜和解表里,芳香化湿,可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如壮热不退者,可加生石膏。小便黄赤者,可加泽泻,赤苓,猪苓。恶心泛吐者,可加橘皮,半夏,姜汁炒竹茹。往来寒热,颈腋等处出现痰核累累者,可加穿山甲,山茨菇,瓜蒌,海浮石等以软坚散结。
❷湿阻膜原——亦名湿阻募原。壮热憎寒,面色黄白,胸痞喜呕,脉象弦滑,舌苔白腻,此为湿遏热伏,治宜开达膜原,分消上下,可用达原饮加减。如果壮热不退者,可加生石膏。腹胀痞满者,加大腹皮。颈腋等处出现痰核累累伴肿胀疼痛者,可加海藻、昆布、土贝母等,以豁痰软坚消肿,不可伍用甘草。
总之,小儿半表半里证的壮热,不一定火毒很重,主要由于湿遏热伏。治疗关键在于化湿,切忌过用寒凉。发热时间长,不一定是里证,只要证候不变,邪仍在表里之交。治法即当和解,禁用清里攻下。病程久的原因,由于湿邪缠绵,不可误为虚证,纯用补法,以犯“误补益疾”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