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令 小令词之一种。又称“令曲”。唐宋文人于酒宴上即席填词,利用短篇小调,当作酒令,遂称“小令”。《草堂诗余》曾据字数多少为标准,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虽乏根据,因已通行,故至今尚沿用之。后来散曲之篇制短小或不成套者,亦称小令。元明人或称民间流行小曲为小令。 ☚ 诗余 中调 ☛ 小令 小令又称“叶儿”。散曲的一种。通常以一支独立的小曲为单位。如内容复杂,单调不能容纳,还可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两三支曲调连起来填写,称“带过曲”,一般限于三调以内。与词中小令多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正格之外可加衬字,衬字以虚词为主;没有入声,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语言通俗浅显,不避方言口语;没有双调、三叠、四叠体式。 ☚ 散曲 带过曲 ☛ 小令 小令散曲的主要体式之一,又称“叶儿”。元燕南芝庵《唱论》:“时行小令唤叶儿。”一般说来,小令是单支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令词,因此它是散曲中最小的独立单位。小令一部分由民间小唱发展而来,一部分由唐宋词、大曲、诸宫调中的曲调演化而成。在散曲的各种体制中,小令是最早产生的。由于小令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的特点,因此成为历来散曲家抒情写景的常用形式,在散曲中占主要地位。 ☚ 套数 剧场 ☛ 小令 小令明散曲别集。丁綵作。一卷。收有小令一百十四首,套数一套。今存明崇祯间刻本、绥中吴氏绿云山馆抄本。 ☚ 曲典 宛转歌 ☛ 小令 小令较为短小的词。明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把58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后人遂沿用其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此种分类法稍嫌拘泥,也有字数较多的词亦称令者,如《念奴娇》长达100字,却又称《百字令》。小令有单调,如《十六字令》;有双调,如《长相思》。唐五代至宋初,词的创作多以小令为主。 ☚ 诸宫调 中调 ☛ 小令 小令指民间流行的小曲。例见第六十一回: “他还记得好些小令儿哩!” ☚ 急口令 数落 ☛ 小令xiǎo lìng字数较少的词调: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调寄《如梦令》。(七十·1709) 小令 小令较为短小的词。明·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把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后人遂沿用其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此种分类法稍嫌拘泥,也有字数较多的词亦称小令者,如《念奴娇》长达一百字,却又称《百字令》。小令有单调,如《十六字令》; 有双调,如《长相思》。唐五代至宋初,词的创作多以小令为主。由于字数有限,小令讲究曲折变化,言短意长。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悠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著一直语、粗语、铺排语、说尽语,便索然矣。” ☚ 隐括词 中调 ☛ 小令 小令散曲体式之一。单独成立的一支曲调。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相当。因其体制短小,故又称“叶儿”。“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小令不仅受到词的影响,而且更直接地受到金、元时期民间小调的影响。它按不同的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已的名称,如 〔山坡羊〕、〔水仙子〕、〔拨不断〕、〔沈醉东风〕 等,各有不同的乐句,因此配合这些曲调写出来的小令,其字数定格也各不相同。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北曲共有三百三十五调,清·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则列四百四十七调。但其中很多是没有曲词流传下来的,有些则属于剧曲专用的曲调。散曲中使用的,包括小令和套数在内,不过一百六、七十调,而常用的不过四十调左右。元人小令中最常见的曲子有: 正宫: 〔醉太平〕、〔叨叨令〕、〔塞鸿秋〕、〔鹦鹉曲〕、〔小梁州〕; 仙吕: 〔寄生草〕、〔醉中天〕、〔一半儿〕、〔游四门〕、〔太常引〕、〔后庭花〕、〔青哥儿〕、〔四季花〕; 中吕: 〔山坡羊〕、〔红绣鞋〕、〔阳春曲〕、〔迎仙客〕、〔卖花声〕、〔醉春风〕、〔朝天子〕、〔快活三〕、〔尧民歌〕、〔上小楼〕、〔满庭芳〕; 南吕: 〔四块玉〕、〔阅金经〕、〔乾荷叶〕、〔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双调:〔清江引〕、〔殿前欢〕、〔水仙子〕、〔折桂令〕、〔落梅风〕、〔庆东原〕、〔拨不断〕、〔沉醉东风〕、〔雁儿落带得胜令〕、〔驻马听〕、〔庆宣和〕、〔风入松〕; 越调: 〔天净沙〕、〔小桃红〕、〔寨儿令〕、〔糖多令〕、〔凭阑人〕; 商调: 〔知秋令〕、〔玉抱肚〕、〔秦楼月〕、〔商调水仙子〕、〔蝶恋花〕; 黄钟: 〔人月圆〕、〔刮地风〕、〔昼夜乐〕 等。 ☚ 套曲 叶儿 ☛ 小令 小令词的一类,比较短小。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据万树《词律》说,是从《草堂诗余》开始的(今本《草堂诗余》无此说)。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龙榆生认为“令”是音乐性质的不同,但也承认“小令”都是比较短的(《词曲概论》)。北宋初年开始大量出现较长的中调和长调。沈祥龙《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长调须前后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一:“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元曲中单调的小曲也称“小令”。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曲止小令、杂剧、套数三种。” ☚ 词的对仗 中调 ☛ 小令(一)词调体式之一。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曾以字数分类,定58字以内的为小令;亦有人以62字以内为小令;还有用总括全篇字数命名的小令,如《十六字令》。(二)散曲的一种。盛行于元明两代。即指一首单调的曲文。每首一韵到底,各首用韵可以不同。长短与一首诗、一阕词相当。如张养浩《山坡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阕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中还有“重头”、“带过曲”、“摘调”、“集曲”等特殊形式。(三)元明两代对流行于民间的小曲的通称。 各种诗 各种诗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 诗 各种用途的诗 ☛ 小令 小令指短小的词。清万树称短调为小令。《词律发凡》谓,“自《草堂诗余》有小令、中调、长调之目,后人因之。《词综》所云 ‘以臆见分之,后遂相沿,殊属牵率’者也。钱塘毛氏云: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外为长调,古人定例外也’。此亦就《草堂诗余》所分而拘之。所谓定例,有何所据?故本谱但叙字数,不分小令、中令、长调之名。”清除釚以为,唐人的长短句都是小令。后发展为中调、长调,有的就用犯、近、慢来区别,不能只按字数区分。《词苑丛谈》谓:“唐人长短句皆小令,一名可演为中调、长调或系之以犯、近、慢,不能以字数分。”又是散曲体式之一。体制短小,元人也叫 “叶儿”。普通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也有例外。“摘调”、“带过曲”、“集曲”、“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元明人也称民间流行的小曲为小令。 ☚ 史诗 笔记 ☛ 小令❶词的短小者。 小令xiao ling❶ shorter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of ci poetry 小令xiao lingshorter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of ci poetry; shorter form of sanqu poetr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