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牧 ←上一篇:寄扬州韩绰判官 下一篇:金谷园 → 诗词简介: 杜牧是个在文学、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有研究,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大中四年(850)秋他在京城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施展抱负,因此请求出任外郡。由吏部员外郎出任湖州剌吏,行前写下此诗。这首诗既有自嘲,又有怀古,流露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 诗开篇便点明时事清明,无法施展才能,更何况自己无能,所以便以“有味”来遮拙;接下来诗人说明“有味”的“味”是什么?“闲爱孤云静爱僧”便是其味。三句写诗人将到外地就任。因汉时大守一车两幡,幡即为麾旗之类,而唐时刺史略相当于太守,故此诗人以一麾代太守。末句写诗人登乐游原望一望昭陵,这里点题,也收尾。 这首诗语句,意义深刻,值得细品。开头诗人便言“清时”,当时长安朋党争权,宦官专权,中央与地方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时有战争,怎能为“清时”?这如不是统治者以“清时”自夸,就是诗人反语,亦或是诗人言看清时局了吧。再看诗人言“无能”,当时那样的时局以诗人之才而无用武之地,当时那样的时局,这不能说是诗人无能,那无能者应该是谁?此句语气似诗人自评,但这语气阴怪,似有所指。 末尾一句突然而止,意义颇多:放着京官不做求外任,诗人自有很多感慨;有才不用,难以建功立业,心中有对不起先祖之感,诗人借望昭陵寄托自己对先祖的祭吊之意,有才而无用武之地,诗人叹生不逢时,更怀念先皇时代的“清明”;以当时的“清明”去奏明太宗英魂,让太宗知道后世该有多不肖,凡此种种感怀都凝在这一句“乐游原上望昭陵”里了。 这首诗绝不是自己无才无用和生不逢时的慨叹,而是对统治者不重人材的强烈愤恨。全诗写得深刻、简炼、沉郁含蓄,是一首“举重若轻”的优秀作品。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唐杜牧的七言绝句。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游览胜地。诗曰: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此诗是诗人于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任刺史时所作。诗人在京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而请求外任。故前联写其被迫闲置,无所作为。反言见意,见出诗人不满之情,不平之气。三句写因在京城抑郁无聊,故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四句再转。昭陵,为唐太宗陵墓, 在长安西醴泉县九𡿟山。 “望昭陵”,乃抒发其心中抑郁: 有煊赫文治武功创建大唐帝国的太宗皇帝一去不返,而诗人身处国家衰败之际,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沉郁愤激,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登乐游原 入商山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唐杜牧的七言绝句。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游览胜地。诗曰: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此诗是诗人于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任刺史时所作。诗人在京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而请求外任。故前联写其被迫闲置,无所作为。反言见意,见出诗人不满之情,不平之气。三句写因在京城抑郁无聊,故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四句再转。昭陵,为唐太宗陵墓, 在长安西醴泉县九𡿟山。 “望昭陵”,乃抒发其心中抑郁: 有煊赫文治武功创建大唐帝国的太宗皇帝一去不返,而诗人身处国家衰败之际,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沉郁愤激,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登乐游原 入商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