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对楚王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 “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 ① 遗行: 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 ② 不誉: 不称赞,非议。 ③ 郢(yǐng 影): 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何处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般以为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④ 《下里》、《巴人》: 均当地民间俗曲。 ⑤ 属(zhǔ 嘱): 聚在一起。和(hè 贺): 跟着唱。⑥ 《阳阿(ē)》: 古歌曲名,亦作“扬荷”。《薤(xiè 械)露》: 古代挽歌名。 ⑦ 《阳春》、《白雪》: 均为古代楚国雅曲名。 ⑧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zhǐ 止): 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商、羽、徵均为古代五音之一。 ⑨ 鲲: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⑩ 杳冥: 极高极远,目力难望的高空。 ⑪ 蕃篱: 篱笆。鷃: 鷃雀,一种小鸟。 ⑫ 墟: 山脚下。 ⑬ 暴: 同“曝”,晒。鬐: 鱼脊上的骨翅。碣石: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境内,本在渤海中。 ⑭ 孟诸: 古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⑮ 尺泽: 一尺长宽的水塘,极言其小。鲵: 小鱼。 ⑯ 瑰、琦: 本指美石、美玉,这里以瑰意琦行指称高洁美好的情操和行为。

此文是用辞赋体写的散文。刘勰称: “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文心雕龙·杂文》)“对问”即指此文。在文体上,刘勰将其与枚乘《七发》、扬雄《连珠》等“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是属于不便单独归类的一类。称之为“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总之属于消闲遣兴的东西;“然讽一劝百”,亦不无寓托于其间。“负文馀力,飞靡弄巧”,文辞亦有可观者。

此文虽为宋玉明志之作,却不是直言其志,自我剖白,而是借喻晓理,以“对问”自辩;文中虽有驳论,却又不是短兵相接,针锋相对,而是迂回曲折地委婉自陈。它先虚设了楚王之问: “先生其有遗行与?”借楚王之口,将“士民众庶”对自己的不理解作为靶子亮出,然后又凭此造成的悬念,引出一番自己的辩答。在宋玉之对中,也不是急于申诉自己的清白无辜,而是虚与委蛇,先退一步: “唯,然,有之。”然后再从容地讲出自己的道理,颇显出受谤者的豁达大度及临辩时的儒雅与潇洒。

宋玉之辩是通过两组比喻来说理的。第一组是歌曲《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比较。他以楚人擅楚曲,一人唱有多人和为例,说明唱和者的多寡,是由于歌曲本身有着文野、深浅、高下、雅俗之分所决定的。《下里》、《巴人》为俗曲,属而和者数千人;《阳春》、《白雪》为雅曲,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故得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宋玉认为,曲高和寡,错不在“曲高”,只怪和者水平太低,欣赏能力太差,因此,“和寡”实在是衬托了其曲之超凡脱俗。显然,他是以“阳春白雪”自喻,标榜自己志趣绝俗、行为超群,其所作所为不被那些芸芸众生所理解,是不足为怪的。这里,宋玉的本意当然不在论说音乐,却触及到审美鉴赏上的“知音”问题。高雅的艺术精品,需要的是趣味高尚的“和者”。刘勰就曾由此引申出“知音其难哉”的慨叹: “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文心雕龙·知音》)陆机也从宋玉之论出发,提出了以俗济雅、雅俗共济的美学命题: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文赋》)此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遂成为文艺作品中雅与俗两类作品的代名词,引起历代文学家、理论家的诸多议论,其始正出于宋玉此文。

接下去是凤与鷃、鲲与鲵的比较。宋玉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远翔南冥的意象,极力表现鸟中之凤与樊篱之鷃、鱼中之鲲与尺泽之鲵的不同志向。凤凰上击九千里,翱翔于杳冥之上;鲲鱼朝发昆仑,午游东海,暮宿孟诸,搏击之高,漫游之远,是目光短浅的鷃与鲵所不可思议的。它们跳跃于篱间,浮游于尺泽,“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量江海之大哉”!两个“岂能与之”,以一种极大的蔑视,嘲笑了篱鷃与泽鲵的浅薄,表现出君子不可与小人同日而语的傲岸气概。刘勰说宋玉“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就其“对问”中表现出的傲然之气来说,确实如此。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点出士中亦有圣洁、卑下之分,正如凤与鷃、鲲与鲵一样。举凡士中杰出之辈,必有“瑰意琦行”,必然“超然独处”,因此也必然有不为世俗所解之处。宋玉强调自己就是这样的人,那些世俗之民,“安知臣之所为哉”!结尾一句,气度非凡,既是作者对谤者的有力一击,又充分显示其自我欣赏、自命不凡的孤高情怀。

刘熙载曾说: “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艺概·文概》)“对问”中,富于感情色彩的铺陈夸饰,排偶句法的运用,使文辞华丽,文势跌宕,文气委婉。用“绝云霓”、“负苍天”,极赞凤凰翱翔之高,气势雄浑,音节铿锵;用“朝发”、“暮宿”,西起昆仑,东游碣石,极叹鲲鱼遨游之远,酣畅淋漓,意象奇突。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此种排比、铺陈、夸饰,以及寓说理于譬喻、抒情之中的方法,已见杂文笔法之端倪。

字数:2401
高若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杂文《对楚王问》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 “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11),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12)。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13),翱翔乎杳冥之上(14)。夫蕃篱之鷃(15),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16),暴鬐于碣石(17),暮宿于孟渚(18)。夫尺泽之鲵(19),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20),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昭明文选》 )


 注释 ①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战国后期楚国君主,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在位。②“先生”句——先生大概有些不好的可以遗弃的行为吧?遗行:可遗弃的行为,不好的行为; 与: 同欤,语气助词。③唯——谦敬应承之辞。④“愿大王”句——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话说完。宽: 宽容,宽恕; 毕: 尽。⑤郢(ying)——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市。⑥“其始”句——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下里》、《巴人》: 楚国民间歌曲。⑦国中属而和者——都城里连续地歌唱应和的人。国: 都城,此指郢: 属(zhu): 聚在一起: 和(he): 跟着唱。⑧《阳阿》《薤(xie)露》——也是楚国当时的歌曲,其曲不如《下里》、《巴人》通俗。《阳阿》又写作《扬荷》。⑨《阳春》、《白雪》——古歌曲名。其曲比《阳阿》、《薤露》高雅。⑩引商刻羽——高唱商音,低吟羽音。商、羽: 均为古代五音之一,其特点是: 商音高亢,羽音细腻。引: 向上提拉; 刻: 细镂。(11)杂以流徵(zhi)——把流畅的徵音配合进去。杂: 掺入; 流徵: 流动的徵音; 徵: 亦古代五音之一,声调抑扬相续。(12)凤——古代传说中之鸟王; 鲲(kun)——古代传说中的大鱼。(13)绝云霓、负苍天——飞越云霄,背负青天。绝: 越过; 霓: 副虹; 负: 负载。(14)杳(yao)冥——遥远的天空。又作“杳溟”,极远的地方。(15)“夫蕃篱之鷃”——那栖息于篱笆之间的小雀。蕃篱: 篱笆: 鷃(yan): 小鸟雀,即鹌。(16)昆仑之墟——昆仑山的山脚。墟: 山的基脚。(17)暴(pu)鬐(qi)于碣(jie)石——晒鳍在碣石山上。暴: “曝”的本体字,晒; 鬐: 通“鳍”,鱼的运动器官; 碣石: 山名, 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境。(18)孟渚(zhu)——古代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19)尺泽之鲵(ni)——小水洼中的小鱼。(20)瑰意琦行——宏大的志向,美好的行为。瑰、琦: 奇特美好。
 赏析 本篇向来被认为表现了作者自鸣得意、孤芳自赏的思想,但仔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一种怀才不遇的心境,有着对现实的极大不满。
 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第十四》中说: “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彦和把“对问”划入杂文之区,颇具见识,但认为是宋玉“始创”则为不确。前列屈原《渔父》才是对问的滥觞。只不过《渔父》是直抒胸臆,而《对楚王问》是藉物言志。这种“直”、“曲”是由两人的性格不同所决定的。屈原刚直敢谏,而宋玉呢?《史记》说他虽“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然“终莫敢谏”,这就决定了他只得采取比屈原隐蔽的方法,曲写自己的心志。正是因为宋玉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心中块垒郁结,但又莫敢直谏,所以当楚顷襄王问及他为什么士民众庶都非议他有“遗行”时,他就藉此契机,巧妙地申述心中的不快。在宋玉看来,曲有高下之分,鸟有凤鷃之别,鱼有鲲鲵之异。而且“曲弥高,其和弥寡”,凤皇上击九千里,蕃篱之鷃怎能同它估量天地之高呢?鲲鱼朝发昆仑,暮宿孟渚,尺泽之鲵怎能同它丈量江海之大呢?宋玉如此回答楚顷襄王的问题,实际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说明他的志向确属是“放怀寥廓”,“颇亦负俗”,不同凡响的,然而不易为人所理解,正象鷃不了解凤、鲵不理解鲲一样,因而也就容易为人所“不誉”,为人君所不用。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曹雪芹《红楼梦》语),几乎是历朝社会的通病,宋玉又怎奈其何?所以文章末尾他只能发出“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的感叹。在此,虽然明为指斥“世俗之民”的燕雀之志、目光短浅,但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对包括楚襄王在内的整个社会现实的不满么?由此可知,巧借契机,曲写心志,是这篇杂文的重要特色。
 此外,取譬独特,也是此篇的写作特色。凤鷃之喻,鲲鲵之比,虽然形象,亦颇恰当,但在《庄子》一类集中可以找到,不为独创;而“曲高和寡”的比喻,确为宋玉首创。它启示后人一个极普通的辩证法则: 《下里》、《巴人》虽然比较粗俗野气,却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阳春》、《白雪》虽然比较精致高雅,而在未为广大群众接受、理解时,只能为少数人所享用。从来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种不断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即不断普及、提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独特的比喻留给后世这样一份珍贵的思想资料,这是宋玉和楚襄王所始料未及的。
 《对楚王问》在清代《崔东壁遗书·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中受到怀疑,认为是后人伪托,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宋玉的手笔,我们仍据《昭明文选》认定为宋玉所作,特作如上赏析。

古诗文《对楚王问》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对楚王问

 

[战国] 宋 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11),杂以流徵(12),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13),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14)。凤皇上击九千里(15),绝云霓(16),负苍天(17),翱翔乎杳冥之上(18)。夫蕃篱之鷃(19),岂能与之料天地高哉(20)?鲲鱼朝发昆仑之墟(21),暴鬐于碣石(22),暮宿于孟诸(23)。夫尺泽之鲵(24),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25),超然独处(26)。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楚王,即楚顷襄王。首句作“楚襄王”。②遗行,可遗弃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一说遗释为失,失行指有过失的行为。③不誉,不称誉,是指责的委婉说法。④唯,敬谨应对之辞。⑤毕其辞,让我说完话。⑥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⑦《下里》《巴人》,通俗歌曲名。⑧国中,即都城中,指郢都之中。属,续。和(he贺),以声应和唱。⑨《阳阿》《薤露》,歌曲名,比《下里》《巴人》雅致。⑩《阳春》《白雪》,高雅的歌曲名。(11)商、羽,古代五音中的专用名,商音轻敏疾劲,羽音低平舒缓。引,序引。刻,镂刻、刻饰;一说削减之意。引商刻羽,以轻敏疾劲的商作序引,再续以低平舒缓的羽声相掩映。(12)杂,间或掺杂。徵(zhi止),五音之一,其声抑扬递续。本句意为在商羽之音再时时掺杂流动着的抑扬递续的徵音于歌曲之中,从而使之音域宽广而声多变。(13)弥高,越高雅。(14)鲲,大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15)凤,古音同“鹏”。大鸟。皇,同“凰”。击,冲击。(16)绝,超越。(17)负,背负。(18)杳,远。冥,深。以上四句可参见《庄子·逍遥游》。(19)蕃,通“藩”。鷃(yan宴),鷃雀。(20)料,计量。(21)墟,山基,山根。(22)暴,露晒于阳光之下。鬐(qi其),通“鳍”,鱼脊。碣石,海边山石,在今河北昌黎。(23)孟诸,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24)尺泽,小水池。鲵(ni倪),一种小鱼。(25)瑰,奇伟。琦,美好。瑰意琦行,卓异奇伟的意向和修美高尚的行为。(26)超然,卓荦超群的样子。
 
 〔分析〕
 关于本文作者宋玉的生平事迹,缺乏完整详细的史料,各书所载,杂乱零散。根据他自己的作品以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有关资料,我们知道宋玉是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是屈原的弟子,也是屈原之后的辞赋大家。作为一名出身卑微的寒士,他在楚襄王的宫廷里做过小臣。宋玉胸怀大志,才华超群,很想在政治舞台上一显身手。然而,当时的朝政为结党营私的宗室贵族所把持,楚襄王也是良莠不分,贤愚不辨。宋玉不仅无法施展才能,而且屡屡遭到奸佞的排挤打击,最后因被谗而罢官,以至潦倒终身。《对楚王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宋玉在仕途上的这种处境。
 这篇文章采用辞赋体传统的主客对话的手法,结构形式比较简单,一问一答而已。楚襄王的问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你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 为什么士人与百姓对你有那么多不满的议论呢?”俨然一个高高在上,君临臣下的万乘之尊的形象。
 作为君主的一名文学侍从,宋玉的答话却不得不小心谨慎,婉转曲折。他不是针锋相对、直截了当地去辩驳楚襄王的诘问,而是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先谋求站住脚跟,然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理有节地去化解他人的攻击之词。
 宋玉先是坦然地承认确实有议论其不是的情况存在,请求楚王宽恕,以取得一个能够把话说完的发言权。接着,他通权达变,避实就虚,不去纠缠那些谗毁之言,而是匠心独具地给楚襄王说了一个唱歌的故事:有外来客在楚国的郢都引吭高歌。当他开始唱通俗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时,城里跟着应和的有数千人。当他唱起《阳阿》、《薤露》时,城里跟着应和的减少到数百人。当他唱起《阳春》、《白雪》时,城里跟着应和的不过数十人了。而当他的歌声变幻无穷,美妙绝伦时,城里跟着应和的,只剩下几个人了。宋玉的陈述分为四个层次,逐一道来,层层深入,机智地诱导着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自己预先设下的结论: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言外之意是很明显的,宋玉实际上是巧妙地将自己的行为比作高雅的歌曲,将那些诽谤自己的士族权贵比作不懂音乐的庸人,从而委婉得体地向楚襄王表明,由于自己为人是高洁的,因此就不易被人理解,反而招来非议。这个寓言故事以生活中习见之事喻易明之理,既显得精当熨贴,又容易为人接受。现在我们推陈出新,常以“下里巴人”比喻通俗普及的文学艺术作品,以“阳春白雪”比喻高级典雅的文学艺术作品,其意义、用法已经有所变化了。
 宋玉像一名技艺高明的棋手,一着取胜之后,随即胸有成竹地跟进一着,又虚构了一则鲲凤寓言故事。他先总说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然后话分两头,分别叙述凤凰和鷃鸟、鲲鱼和鲵鱼的故事。凤凰高飞九千里,超越云霞,背负青天,翱翔于茫茫的苍穹,那篱笆墙内长大的鷃鸟,怎么能和凤凰一样去体验天地的高远呢?鲲鱼早晨从昆仑山麓出发,在渤海湾畔露出鳍来,夜晚歇宿在大泽湖泊之中,那小水塘里嬉戏的鲵鱼,怎么能和鲲鱼一样去估量江海的辽阔呢?两组对比,两个反问,措词巧妙,说理充分,点明鷃鸟、鲵鱼不知凤凰、鲲鱼之志的涵义,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
 最后,宋玉笔锋一转,直逼主题:“不独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中也有圣人。圣人意行卓绝,超然不群,那些凡夫俗子又怎么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这一番话说得婉而犀利,柔中有刚,语势奔腾,气顺理畅,再次宣告自己的志趣是高雅的。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宋玉以全胜的姿态,把那些谗毁之言一扫而空。
 《答楚王问》在艺术上具备辞赋这种文体的基本特色,如采用主客问答的表现方式,多用夸张的笔法,排比、对偶的句式,结构谨严,层次分明。它想像奇幻,比喻巧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颇有庄子之风。鲲凤寓言故事,在文辞、形象、格调上明显地受到《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意深笔曲,兴寄超远,将理性的意念诉诸生动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评说〕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此文腴之甚,人亦知;炼之甚,人亦知;却是不知其意思之傲睨、神态之闲畅。凡古人文章,最重随事变笔。如此文固必当以傲睨开畅出之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誉之故,由于不合于俗;而所以不合之故,又由于俗不能知。三喻中不但高自位置,且把一班俗人伎俩见识尽情骂杀,岂不快心!”
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

辞赋名篇。战国楚宋王作。此文最早见于汉初之《韩诗外传》,其后又见于刘向编《新序》,后人又将其编入《宋玉集》。今本载于《文选》。李善注《文选》时,直接点明此篇已收入《宋玉集》,并云“然《集》所载,与《文选》不同,各随所用而引文。”后人或疑此篇非宋玉作,今人刘大白、陆侃如亦持否定态度,以为其一如《卜居》、《渔父》之记录屈原事迹。本篇以叙事形式,先言宋玉遭受谗言而被襄王责问,而宋玉并不直接辩解,以“唯,然,有之”直认不讳;继而列举“歌唱”、“鸟有凤”、“鱼有鲲”三例,不露痕迹地渲扬自己的高洁胸怀,“瑰意琦行,超然独处”,故曲高和寡,遭受责难。文中对“鲲”的铺叙,对“凤”的对比,则源于《庄子·逍遥游》,然又具异曲同工之妙。而“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比,亦显示出宋玉“善辞好赋”之才能。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称赞“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肯定其对“对问体”的开创意义。刘熙载《艺概·文概》“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言其辞赋散文化的创作趋向,故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云:“又有《对楚王问》,自辩所以不见誉于士民众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凤,以明俗士之不能知圣人。其辞甚繁,殆如游说之士所谈辩,或亦依托也。”而王文濡、胡念贻等人亦强调此篇文笔像《战国策》之类,极似当时游士口吻。由此篇作品可见战国“士”阶层的整体氛围以及对辞赋发展之影响。

☚ 头责子羽文   【六画】 ☛
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

宋玉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欤?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xie)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yao)冥之上;夫藩篱之鴳,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曝髻(qi)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您大概有一些行为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各阶层的人士都说这样刻薄不满意的话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是有一些不满意的话。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使我能够把申诉的话全说完。有一位在郢都歌唱的人,开始时唱的是粗俗的《下里巴人》,都城中的人聚在一起跟着唱和的有数千人;他唱较为高深些的《阳阿薤露》曲子时,都城中聚在一起跟着唱和的有数百人;他唱更为高深些的《阳春白雪》曲子时,都城中聚在一起跟着唱和的不超过数十人;提高商音刻画羽音,间杂以流动的徵音,把五音的特色发挥极至,在唱这种最高深美妙的曲子时,都城中聚在一起跟着唱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就是歌曲越是高深,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所以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向上飞搏击九千里的高空,越过云彩,背负着青天,自由自在地飞舞在目力难望的地方;那些跳跃在篱笆间的鴳雀,哪里能够与凤凰一样知道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朝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到渤海边的碣石晒脊梁,晚上又住宿到商丘的孟诸大湖;那些生活在一尺来深小水塘中的小鱼,哪里能够和鲲鱼一样知道江海的深度啊!所以不只是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鲲,士里边也有特出的人物,思想杰出行为高尚,超出一般人之上;那些世俗的老百姓,又哪里能够了解我的所做所为啊!”
〔评介〕
萧统的《文选》将此文列在“对问类”中。后人从主客问答的形式上,也将其归入赋中。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刘勰谓赋萌于《骚》,荀卿宋玉,乃锡专名,与诗划境,蔚成大国;又谓‘宋玉含才,始造对问’,于是枚乘《七发》,扬雄《连珠》,抒愤之文,郁然盛起。”宋玉所创造的“对问”,影响了后世《七发》等一些名赋,由此可知,鲁迅并不十分看重《对楚王问》这一“对问”的归类,而是把它看成赋体文学的。鲁迅还说:“又有《对楚王问》,自辩所以不见誉于士民众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凤,以明俗士之不能知圣人。其辞甚繁,殆如游说之士所谈辩,或亦依托也。”宋玉因遭受谗言而受到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有“遗行”的问题,而是采用类比的手法为自己辩解。他首先用“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来比喻自己如同绝少有人“属而和”的高雅名曲,意在说明自己的志行高洁。然后通过藩篱之鴳与凤凰,尺泽之鲵与鲲鱼的对比,说明囿于环境限制、目光短浅的人,无法理解志行高远的圣人之志。宋玉认为士民责难自己有“遗行”,也属于这种情况,是世俗之民无法理解像他这样具有“瑰意琦行,超然独处”的杰出人物。为自己辩诬却达到了自我标榜的目的,由此可见宋玉不凡的辩才。他从战国时期游说各国和相互辩难的策士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教益,鲁迅的见解是正确的。这种辩才,使宋玉在政治昏暗,排斥贤能的楚国有了保护自已,免遭杀身之祸的“防身术”。这是宋玉有别于屈原之处。如果说屈原的刚直不阿的伟大人格是“阳春白雪”的话,那么宋玉的辩才顶多只能算作是“下里巴人”。
作者对凤与鲲的铺陈描写,想象新奇,气魄恢宏,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曝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早于宋玉的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曾对鹏与鲲作过精彩的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鲲鹏是何等的巨大,那鹏飞行的景象又是何等壮观!宋玉的描写与庄子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显得笔力有些不足。这是作家自我修养和气质上的差异。
☚ 高唐赋并序   吊屈原赋并序 ☛
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

见《文选》,题为战国宋玉撰,对此学术界有异议,一般认为乃后人所托。该文描述了宋玉与楚王的一段精彩的对话。楚王以“士民众庶不誉之甚”责问宋玉,宋玉并不回避,对得却十分巧妙。歌“下里巴人”,和者数千,歌“阳春白雪”,和者数十,自有高低层次之不同,且“曲弥高其和弥寡”;蕃篱之鷃,怎晓凤凰,尺泽之鲵,岂知鲲鱼,多数世俗之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也就十分自然了。这里不自夸而誉在其中,可见宋玉之机敏;以曲和多寡喻层次之距、贵贱之分、雅俗之别,也极其形象恰切。作者文思敏捷,时出妙语,其中诸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已成著名成语,至今活在人们的语言中,可见本文的深远影响。

☚ 渔父   风赋 ☛

对楚王问

赋篇名。宋玉作。见《文选》。散体赋。不押韻,但用对话体和排比手法,具有赋体文学的某些特点。刘熙载《艺概·文概》:“用辞赋之骈丽以为文者,起于宋玉《对楚王问》。”此赋是宋玉对楚襄王“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提问的回答。宋玉在赋中用生动的比喻,力辩其诬,以表明自己心志的高洁:“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如说“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即今成语的“曲高和寡”,用以说明自己的独立特行不为人们所理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