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讳 忌讳忌(忌禁;辟忌) 禁(禁忌) 恶諅 革讳 避称其名:讳名 避称其字号:讳字 对帝王或尊长不直呼其名:避讳 密讳 避君王之讳:公讳 忌讳父祖的名字:家讳 私讳 避忌某些言语或举动:讳忌 语言上的忌讳:语忌 忌言自己年老:讳老 忌讳看到产妇生育孩子:讳人 忌讳看到母狗产仔:讳犬 忌言亡国:讳国 忌言死亡:讳死 世俗的忌讳:俗忌 怪诞的忌讳:妖忌 毫无根据的忌讳:空讳 不忌讳,不迷信:不避子卯 不辟子卯 (因习俗或个人理由,对某些言行有所顾忌:忌讳)
另见:隐瞒 顾忌 顾虑 ☚ 不直说 禁忌 ☛
姓名 姓名姓氏 姓号 姓字 名号 名氏 名姓 名字 对他人姓氏的敬称:高姓 贵姓 尊姓 尊称别人的姓名:名讳 父祖的名讳:家讳 家族姓氏:族姓 姓名和籍贯:名贯 名籍 姓名不为人知的:无名(~氏;~英雄) 当事人或为首者的姓名:主名 改变原来的姓名:改名换姓 改名易姓 改姓更名 更姓改名 更名改姓 变名易性 姓改名移 (姓和名字:姓名)
另见:询问 名称 称呼 称号 ☚ 姓名 姓 ☛ 家讳jiā huì见“私讳”。 家讳 家讳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习俗。旧时认为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字是不恭敬的行为,对尊者应避讳。避开皇帝的名字称“国讳”,避开自己父亲、祖父的名字是“家讳”,或称“私讳”。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读同他们名字相同的音,不能写他们名字中的字。但是在皇帝面前可以不避“家讳”。这一习俗反映出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无理性和繁琐性。 ☚ 家祭 打冤家 ☛ 家讳 家讳也叫“私讳”,旧时子孙在说话或行文中避免提到父祖的名字,称为家讳。《礼记·曲礼上》: “君无所私讳”。郑玄注:“谓臣言于君前,不辟(避)家讳。”汉代司马迁为避其父司马谈讳,故在撰《史记》中,凡遇“谈”字,都改用“同”。唐政府规定,如官名犯父、祖名,应提出申请改任他官。如父祖名 “常”,不得就职太常官。 ☚ 家传 家声 ☛ 家讳 家讳古老禁忌渗入家族礼法中的称呼习俗。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旧时山东各地均有此俗,例如,子女外出写信回家,信封上也不能写父亲的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平安家信”。今此俗渐废。 ☚ 家产 家庙 ☛ 家讳古时人说话、行文中,要避免直接提到其父祖之名,以示作为子孙对先辈的尊崇,称为家讳。如司马迁父名谈,所撰《史记》凡遇谈字都改用“同”字。范晔父名泰,所撰《后汉书》中遇泰字皆改作“太”,如郭泰写为“郭太”。王安石父名益,故所著《字说》无“益”字。苏轼祖名序,故凡遇序字都改用“叙”。唐代官员所任官名犯父祖名讳者,也应申请调任他官。如父名常,即不得任太常。此外,对皇帝名字的避讳,称为“公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