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宫廷燕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宫廷燕乐 宫廷燕乐即狭义的“燕乐”,是隋、唐、宋时代宫廷所用俗乐的总称。在不同的时期,这一概念的内容不同。唐贞观年间协律郎张文收曾命名他所制的《景云河清歌》(由《景云》、《庆善》、《破阵》、《承天》四舞组成)为“燕乐”,这支乐舞后来成为十部伎的第一伎。中唐时,杜佑编成《通典》,他在书中将九部乐、十部乐、二部伎统称为“燕乐”。宋代教坊中的“燕乐”则分为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这些宫廷燕乐流传于后世,成为辽国的“大乐”和金代的“散乐”。辽、金并以“大乐”、“散乐”与本国原有音乐合并,称为“燕乐”。参“燕乐”条。清乐 又称“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期间宫廷俗乐的总称。《魏书·乐志》说:“初,高祖(李文帝元宏)讨淮、汉(约497-499年),世宗(宣武帝元恪)定寿春(约500年),收其声伎:江左所传中原旧曲, 《明君》、《圣主》、《公莫》、《白鸠》之属,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在唐宋时代,清乐代表了当时俗乐的一个来源和一个组成部分,即其中的六朝旧曲系统和南方音乐系统。例如唐杜佑《通典》说:“清乐者,九代之遗声。”《武林旧事》卷七说:淳熙九年中秋,宋孝宗于德寿宫大池观乐,“南岸立女童五十人,奏清乐;北岸芙蓉冈一带,并是教坊工。”作为一个音乐学术语,“清乐”主要指存在于唐宋燕乐以前的一个音乐史阶段,即由相和歌、吴声、西曲等汉民族音乐代表的汉魏六朝俗乐兴盛的阶段。在取得这一涵义之前,“清商”原是音乐调性名;汉代指具有此种调性风格的乐曲;曹魏时立清商署掌管这批音乐,而与太乐、鼓吹二署对立,“清乐”遂成为俗乐的总称。总之,作为一个音乐史范畴,“清乐”是与“燕乐”对立的概念;作为一个音乐种类,“清乐”是与燕乐中的“胡乐”和“新俗乐”相对立的概念。词调中的《水调歌》、《后庭花》、《忆江南》、《采桑子》、《鸟夜啼》等,即来自清乐。 ☚ 燕乐 清商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