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客家方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客家方言

又称客家话、 客话、 𠊎话、 麻介话、 新民话、 土广东话。 汉语七大言之一。 主要分布在广东中部、 东部梅县、 韶关、 惠州等30个县市 (此外, 晓平、 潮州、 海丰等近50个县市也讲客家方言), 广西陆川、 博白、 防城、 贵县、 桂平等22个县市, 福建长汀、 连城、 上杭等8个县 (南靖、 平和、 绍安、 龙岩等县的部分乡镇也说客家方言), 江西南部兴国、 宁都、 瑞金等17个县和北部的铜鼓县 (广昌、永丰、 吉安等17个县的部分乡镇也讲客家方言)。此外,四川、湖南、 台湾、 海南也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方言。 主要特点是: (a)语音方面:送气音丰富,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不论平仄,大都变为送气清音,如 “别、地、 旧、 昨”声母分别读作[p‘t‘k‘ts‘];古晓匣声母的合口字今多读[f]声母,如梅县 “毁[fuiɔ]”;部分古非、 敷、 奉声母字口语中读重唇音 [p p‘], 如梅县“冯”[]”; 古见晓组声母 (如 “基、 欺、 希”的声母) 在细音前不腭化, 仍保留舌根及喉音 [k k‘h]的读法;鼻音声母比较丰富,不少地区除[]声母外,还有[]声母;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m-n-]和塞音韵尾[-p-t-k]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大部分地区有六个, 平入各分阴阳, 上去不分。 丢失古入声韵尾的地区(如长汀)则只有五个声调。(b)词汇、语法方面: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 “索(绳子)、禾(稻子)、食(吃)、面(脸)”;有一些本方言特有的词,如 “𠊎 (我)、 秋晡日 (明天)”。人称代词领属格可以通过改变韵、 调和加 “嘅” 的方式表示, 如 “𠊎[](我)”、“𠊎嘅[](我的)”;指示代词通过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如“[] (这里)”、“[] (那里)”;副词“添” (相当于普通话的“再”)可用在谓语后面或句末,如“听一摆音乐添(再听一次音乐)”;比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过+形容词”,如“牛比猪过大(牛比猪大)”。客家方言分为八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此外,广西、四川还有些零星分布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

亦称“客家话”。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北部的某些地区。海外华侨有不少说客家话。语音特点有: 古全浊声母读作送气清音;[ts]、[tsh]、[s]和[]、[]、[]多数地区不分; 古塞音韵尾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声调多为六个(平入分阴阳,上去各一)。

客家方言

115 客家方言

分布于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部及广西南部的汉语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客家人于东晋、唐中期至宋初先后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居住虽较分散,但客家方言却自成系统。

☚ 赣方言   闽方言 ☛

客家方言

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部分地区。语音特点:很多地方[s]、[ʂ]不分,韵母无撮口呼;保留古入声韵尾[-p]、[-t]、[-k]。一般有六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