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座新兴中等工商业城市。下设金台、渭滨二区,辖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10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06°18′~108°03′和北纬33°35′~35°06′之间。东接咸阳、西安,南靠汉中,西、北分别与甘肃天水、平凉毗邻。总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人口33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44万。在全市人口中,汉族占99.4%,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壮、朝鲜、满、侗、瑶、白、土家、畲、锡伯等26个少族民族,人口约占0.6%。其中回族1.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7%; 满族1600人,蒙古族2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均不足百人。 宝鸡古称陈仓,以境内陈仓山得名。相传秦文公在此狩猎而得神鸡,乃改陈仓山为宝鸡山(今名鸡峰山)。唐至德二年(757),以宝鸡山石鸡啼鸣之瑞,改陈仓为宝鸡。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市区北部的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7100多年。又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今岐山、扶风和漆水河下游一带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周灭商以前曾在岐山东北和扶风西北交界处的周原筑岐邑,三世建都于此。西周时宝鸡地区成为散、等封国领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岐以西之地赐给秦襄公,宝鸡遂为秦地。秦先后在汧邑(今陇县境内)、郿城(今眉县东北部)、平阳(今宝鸡县东部)、雍城(今凤翔县南部)建都,长达393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宝鸡划属内史地。两汉时宝鸡属右扶风地,三国及晋时属扶风郡,北魏至清代属凤翔州、府。民国初年,宝鸡属关中道,1935年改属治所在凤翔的陕西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专员公署迁到今市区。1949年7月14日宝鸡获得解放,即组建宝鸡市,并设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辖8县1市。1950年1月改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为陕西省宝鸡专区,辖13县1市。1971年12月,撤销宝鸡地区,改为市领导县。1979年3月,复设宝鸡地区,宝鸡市直属陕西省。1980年8月,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境内南、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东部敞开,以渭河为中轴,呈尖角开口槽形。地貌分山、川、原三类,以山丘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56%,丘陵占27%,川原占17%,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南部秦岭横亘东西,海拔多在1000~3700米之间,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全市的最高点;西、北部陇山、干山、关山绵延,海拔800~2000米;中部和东部为关中川道、渭北原区,海拔450~590米。境内主要河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南麓的嘉陵江发源于凤县,境内流程85公里,流域面积2490平方公里;秦岭以北的千河、漆水河、石头河、清姜河、金陵河等注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东向而下。渭河境内流程201公里,流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宝鸡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年平均气温13℃,最高42.7℃,最低-23℃;山地和川谷温差悬殊,小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降水量71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无霜期在110~220天之间,全市平均为214天。境内有种子植物2000多种,药用植物500多种,野生果树近百种,纤维植物90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大豆、油菜、辣椒、烟叶、大麻。经济树种有苹果、核桃、生漆、板栗、柿子、梨、桃等。沙棘、山楂、五味子等野生果树和党参、当归、黄芪、天麻、杜仲、大黄、贝母等中药材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关山一带。全市有林地9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天然森林分布在秦岭、关山,原始森林主要在太白县。境内有哺乳动物120种,两栖爬行动物40种,鸟类350种,其中金丝猴、大熊猫、大鲵(俗称娃娃鱼)、鸳鸯等24种珍禽异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鸡、兔等。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铅、锌、铜、金、铝、铁、镍、汞、硅、煤、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透辉石、耐火土等,其中铅锌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仅凤县一地探明的就有300多万吨金属量,品位达10%;麟游、陇县的煤矿属永(寿)陇(县)煤田,其中宝鸡地区总储量达80多亿吨。 宝鸡地处陕、甘、川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时,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雍地,东至咸阳。三国时,蜀魏交兵,这里是主要战场。五代时,蜀攻后汉,主力自凤州出散关,曾反复争夺宝鸡城。南宋时,宋将吴璘、吴玠曾在散关东面的和尚原设伏,击败金兀术统率的十万大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在宝鸡地区组织和发起过多次武装斗争。1949年7月,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在此进行了著名的“扶眉战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宝鸡地区名人迭出,仅《二十四史》列传记载的就有近百人。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及名臣周公姬旦,秦穆公(名任好)及秦名将白起,汉波将军马援,唐太尉段秀实、宰相杨炎、天文学家李淳风宋代哲学家张载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宝鸡的历史文遗存极其丰富。境内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100处,古墓葬数百座。陆续出土的原始彩陶、周代青铜器秦砖汉瓦、隋唐石刻等,都闪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光辉其中西周青铜器尤为著名,使宝鸡享有“青铜器之乡”美誉。境内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2处,著名的有:台,即姜子牙隐居垂钓处,宝鸡县磻溪钓鱼台。二庙,建于唐代、雄伟壮观的岐山周公庙;始于元代、典雅秀的诸葛亮庙。三寺,即东汉时创建的关中佛教塔庙之祖风法门寺;超脱潇洒的唐建麟游石窟慈善寺;斗拱繁密凌空欲飞的宋建岐山太平寺。四墓,即凤翔秦穆公墓、风隋文帝墓、班固墓、马援墓。五大遗址,即市区北首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周原遗址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先秦宗庙建筑群雍城遗址; 隋唐帝避暑行宫麟游九成宫遗址; 我国发现最早的刻石文字刻石诗歌出土地石鼓山遗址。此外,因周文王时凤凰饮而闻名,后经北宋苏轼主持修复的“西府园林”凤翔东湖建于明代,登台可俯瞰市区全貌的金台观;始于春秋,于西汉,后来成为道教全真派丘处机龙门派开宗地的县龙门洞;相传为孔丘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千阳燕伋因思念老师而筑的千阳“燕伋望鲁台”;建于隋唐,为皇家游幸地的眉县汤峪凤凰泉; 以及市区南部的鸡山、神农祠、大散关和太白、凤县的栈道网。还有著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秦岭深处曲折盘旋的宝成电气化路,波光潋滟的冯家山水库,气势宏伟的宝鸡峡渠首纽,具有高峡平湖风光的石头河水库等,都是游览观赏胜地。其中凌空高耸、终年不化的“太白积雪”,被列“关中八景”之首。 1949年以后,宝鸡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地区。经40余年的建设,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1990年市国民生产总值47亿元,国民收入40亿元。与1949相比,分别增长15.9倍和15.5倍。 工业是宝鸡市的主导产业。1990年全市有乡以上业企业1473户,农村乡镇工业企业2.9万户。工业总值71.0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1949年增197.9倍; 工业净产值22.21亿元,占全市国民收入55.4%。工业的基本特点是: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工业国营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高,有一批在全国、西北地区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行业和产品。包括机械制造、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通讯设备造和仪器仪表制造等在内的装备工业,所创工业总产占全市的30%,是宝鸡工业的主要优势。黑色金属和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以及家用电器、饮料酒、卷烟等消品工业,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主要工业产品中,钛材量居全国第一,石油钢管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钢桥梁和铁路道岔产量居全国第二,石油钻采设备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叉车、化肥、灯泡、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家电空调器、收录机、酒精等产量居全省第一。凤凰牌西凤酒、钛合金铸锭、791—A型盲降雷达等8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双鸥牌微电脑全自动洗衣机、“长岭一阿里斯顿”电冰箱、雪菱牌硬质合金麻花钻、双面螺纹埋弧焊钢管、正弦振动测试仪、秦峰牌纯钛板等26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477种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4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使宝鸡成为良好的农作区。1949年以来,全市共兴建大小水库134座,总容量5亿多立方米,加上1.49万眼机井,1300多处抽水站和900多个池塘,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全市568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占45%。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大幅度提高。1990年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5.75万千瓦,大中小型拖拉机4.2万台,农用汽车1529辆,机耕、机播面积分别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5.2%和41.6%。农村用电2.77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7.6万吨 (折纯量)。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6.8亿元(按1990年度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3.6倍;粮食总产量136万吨,亩产210公斤。1979年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走上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道路。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为39.06亿元,其中非农产业占55.8%,农业内部林、牧、副、渔业所占比例上升到31.1%。乡镇企业发展到8.57万个,从业人员38.42万人,总收入22.18亿元。 宝鸡是我国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和正在修建的宝(鸡)中(卫)铁路在这里交汇,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00.8公里。宝鸡东站为货运一等编组站。宝鸡火车站为客货一等站。1990年,每天始发、终到和通过客车54列,客运量378万人次,货运量302万吨。境内有西(安)宝(鸡)公路南、北、中线,宝(鸡)汉 (中)公路,宝(鸡)平(凉)公路等干线,加上100多条公路支线,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对外可通西安、汉中和甘肃、宁夏,对内联络各县、乡、镇的公路交通网。公路通车总里程3132.9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2763.3公里。公路客运量3492万人次,货运量为1134万吨。全市有邮电局、所165处,邮路总长度2639公里,电报电路28路。1990年12月,市区万门程控电话开通,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增至2.34万门,长途电话线路增至1140路,市话话机2.44万部,其中市区1.73万部。光纤、数字微波、无线寻呼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均已采用,可与世界各地直接通话。 宝鸡自古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物资和商品集散地。1990年,全市有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3.36万个,从业人员7.95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20.15亿元,其中消费品零售额为17.02亿元。有各类乡集贸市场202个,成交额5.09亿元,占社会商品零总额的25%。有物资供销机构65个,组建了钢材、木材汽车等批发市场,物资销售总额5.3亿元。外贸事业发迅速,1990年外贸出口供货总额2.79亿元,比1980增长6.9倍。 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70年突破亿元大关1987年突破3亿元,1990年达到4.48亿元。包括直接交上级财政的部分在内,1990年全市税务部门共组织项税收7.29亿元。金融事业蓬勃发展,1990年有各种融机构1691个,从业人员5300余人,比1978年增长倍; 银行存款年末余额30.55亿元,贷款余额41.5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3倍和5.9倍。城市建成25.2平方公里,园林绿地570公顷,绿化覆盖率26%。市供水管道150公里,日供水能力28.5万吨。全年煤供应960万立方米,1.33万户居民用上管道煤气,1.万户居民用上液化石油气。城市道路96公里,道路铺面积97万平方米。公共汽车126辆,13条营运路线总度159公里。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2平方米。 教、科、文、卫事业发展很快。1990年,全市有儿园325所,小学2195所,全日制中学335所,技工校29所,中等专业学校10所,成人高校10所,普通等院校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98.8%。有各种专业研所20个,市县两级各类技术推广服务机构135个,民科研机构50多家。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6万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1万人。1986~1990年,取得要科技成果443项,申报专利337项,其中24项达到际先进水平。有电影放映单位641个,艺术表演团体个,公共图书馆13个,藏书84.4万册,文物事业机构个,其中博物馆8个。卫生机构532个,病床9763张,生技术人员1.2万人。 
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24元,城市居民均生活费收入1392元。职工平均工资211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4.58亿元,当年净增6.17亿元。宝鸡市 宝鸡市宝鸡市古称陈仓,在关中平原西缘,陇海、宝成铁路交会处,北倚渭北黄土高原,南踞秦岭,渭河横贯市区,素有“川陕甘咽喉”之称,是连接中国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自古为关中西部粮棉和川陕甘三省物资集散地之一。它是陕西省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工业有纺织、机械、建材、化工、造纸、食品等。名胜古迹有百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散关、鸡峰山、天台山风景区、磻溪钓鱼台等。 ☚ 延安市 渭南市 ☛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陇海、宝成铁路交点。境内平原,山地错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1949年设市,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42.2万。为陕、甘、川三省物资集散中心。工业有机械、电子、电力、化学、钢铁和纺织等。 宝鸡市陕西省辖市。位于陕西省西部、黄河支流渭河中游。陇海、宝成两铁路在此交汇。辖宝鸡、千阳等11县。秦置陈仓县,治所位于今宝鸡市东渭水北岸,属内史。西汉属右扶风。西晋后废。十六国前秦置苑川县,治所在今宝鸡市东。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移治今宝鸡市东渭水北岸秦汉陈仓故城,改名陈仓县,属岐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属岐州; 大业十年(614年)移治今宝鸡市,属扶风郡。唐属凤翔府; 至德二年(757年)改名宝鸡县。宋、元、明、清皆属凤翔府。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49年置宝鸡市,宝鸡县移治虢镇。1958年废宝鸡县入宝鸡市。1961年复置宝鸡县,治所在虢镇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