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鹑之奔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

《诗经·鄘风》篇名。全诗二章,章四句。《毛诗序》云:“《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今人多据此为说,以为此诗讽刺宣姜私通公子顽,责骂她荒淫无耻,连禽兽都不如。亦有人疑为刺宣公之作。

☚ 桑中   定之方中 ☛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这是一首弃妇的怨诗。诗分两章,共八句,三十二字,写得却颇耐人寻味。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两句,诗人触物起兴作比,反衬人不如鸟,进而谴责了丈夫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肮脏灵魂和卑劣行径。“人之无良,我以为兄。”这两句是说,我把他当作兄长,他却坏了心肠。为兄,并不是单纯说把他作为兄长,而是包含着对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如同兄弟一般亲热。这与《谷风》中“晏尔新婚,如兄如弟”之意略同。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子处于最低下的地位,被男子遗弃的现象屡见不鲜。《谷风》、《氓》就是《诗经》中弃妇诗的名篇。不过 《谷风》与 《氓》侧重于被遗弃妇女痛苦的诉说,而这首诗,则是对负心汉的严正谴责。从而看出她自尊、自爱、自重,决不屈服的坚强的反抗性格。第二章基本上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有末句“为兄”改为 “为君”。为君,把他看成君子。这章虽无新义,但却起到了加深抒发感情的作用。
 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每章开头两句比兴的运用,兴中有比,比中有兴,以鹑鹊的居有常匹,飞则相随,比喻正常的夫妻生活,以鸟比人,人不如鸟,这不仅增强了生动性和形象感,而且也强有力地鞭挞了丈夫忘恩负义的卑劣行径。形象恰切,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鹑之奔奔》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注释】 ①鹑 (chun 纯):鹌鹑。奔奔、强(jiang 江) 强:都形容鸟类雌雄相随的样子。《郑笺》:“奔奔、强强,言其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 ②无良:没有好德行。③君:小君。周人称国君夫人为小君,亦称君。这里指宣姜。
 
 【译文】 鹌鹑尚且成对成双,喜鹊也知比翼飞翔。这人品行真不好,我还把他当兄长。喜鹊尚且比翼双飞,鹌鹑也还雌雄不分。这人品行真不好,我还把她当人君。
 
 【集评】 宋·朱熹:“范氏曰:(宣姜)……国人疾而刺之,或远言焉,或切言焉。远言之者,《君子偕老》是也;切言之者,《鹑之奔奔》是也。”(《诗集传》卷三)
 清·牛运震:“‘无良’字不忍说,然已尽一团忸怩恻然,见羞恶之也。”“极丑诋之词,却自占尽,绝顶雅妙。任他人千百思,正无着笔处。”(均《诗志》卷一)
 
 【总案】 这是一首讽刺宣姜及公子顽的诗,揭露他们荒淫无耻,过着乱伦生活,连鸟鹊都不如。从“我以为兄”一句看,作者似乎应是公子顽的弟弟。一说认为“兄”泛指长辈,与“君”同指君长,也说得通,但未见确证。

《鹑之奔奔》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鹌鹑双双飞,


鹊之彊彊。喜鹊对对配。


人之无良,这人没德性,


我以为兄! 反称为长辈!



鹊之彊彊,喜鹊对对配,


鹑之奔奔。鹌鹑双双飞。


人之无良,这人没德性,


我以为君! 反居国君位!



[注释] ①鹑(chun):鸟名,鹌鹑。奔奔:指成双成对地飞翔,与“彊彊”义同。②无良:没有善行,即无耻之徒的意思。



[赏析] 《鹑之奔奔》是《鄘风》中的第五篇。这是一首国民讽刺贵族淫乱的诗。旧说以为此诗是卫惠公写的。卫惠公是卫宣公的儿子。他眼看兄长公子顽与生母卫宣姜通奸乱伦,因作诗刺之。《诗序》曰:“《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诗序》的这 一说法,得到历代治《诗经》者的认可,虽然其中也提出了某些史事、细节的漏洞和自相矛盾处,但从总的倾向看,是深信不疑的。


《鹑之奔奔》共二章,每章四句,十六字,因倒句为韵,两章实际只有一字“兄”与“君”不同。“鹑之奔奔,鹊之彊彊。”鹑,即鹌鹑;鹊,即干鹊,喜鹊。奔奔,彊彊,《毛传》言“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意思是说,这两种鸟,平时相处有固定的配偶;凌空翱翔,则成双成对。二鸟具有鸳鸯似的品性。这里诗人采用兴而比的艺术手法揭示诗旨。即目所见,此情此景难以忘怀,自然地联想到贵族阶级、统治集团、国王君主们的荒淫无耻和乱伦现象,因而勃发心头的怒火,责骂他们不是好东西。这就是“兴”。又因为鹌鹑与喜鹊,雌雄有固定的配偶,起居游息,形影不离,忠于爱情,伦常有序,反喻贵族男女姘居淫乱,简直连禽鸟都不如! 形象生动,讽刺有力。


直抒胸臆,无情指责,是此诗的另一特色。“人之无良,我以为兄(君)”中的“人”和“兄”“君”,旧说以为指“公子顽”。因史事不足,似难实指为某一具体历史人物,故不妨泛指贵族、国君。“无良”,即不善,坏心肠,没德性,换言之,即是无耻之徒。“我以为兄(君)”之“我”,旧说指卫惠公,我们不妨指以第一人称自指的作者——国人们(“我”是集体代词“我们”之省)。这两句诗,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有如喷薄欲出的火山熔岩,不吐不快。“人之无良”,你这个丧天良、没德性的无耻之徒——简直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痛骂了,管他是不是兄弟长辈和国君,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充分体现了不怕权势的无畏精神和人民口头创作的特色,以及质朴耿直、刚健壮勇的风格。从结构看,二章首二句即一章首二句的倒置,这种因倒句为韵的结构,在《诗经》中实属罕见。

《诗经》-《鹑之奔奔》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这首诗历代经学家都认为是政治讽刺诗。《毛诗序》说:“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后来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均沿袭此说,认为卫国的国君惠公之母宣姜与惠公之异母兄公子顽有淫乱关系,诗人作此诗讽刺宣姜与公子顽的行径还不如禽鸟的偶匹有常,因而唾而骂之为“人之无良”。直到清代末年,《诗经》研究专家方玉润才突破了经学的束缚,认为历代注经家“刺宣姜”之说有不通之处。古代以孝为德之先,惠公即使对母亲不满,也不至于发出“人之无良”的怒骂。他认为这首诗“诗必有所谓,但一时不得其解耳”,要“存而不论”(《诗经原始》)。方氏有疑的治学精神固然比经学家的主观武断前进了一步,但是,这首诗果然只能“存而不论”吗?现代学者金启华先生的解释,揭开了这首诗的千古之谜。他认为这首诗是“女子对坏男人的斥责”(《国风今译》),这就摆脱了注经家对此诗的歪曲解释,回复了它的民歌原貌。金先生对此诗的翻译,可谓声情并茂,兹录以享读者:
 鹌鹑对对舞,喜鹊双双住。
 人儿坏心肠,我把他当兄长。
 喜鹊双双住,鹌鹑对对舞。
 人儿坏心肠,我把他当尊长。
 这首诗是民歌,并不是贵族文人的讽刺诗。诗人是一位女子,她把一位男子当作兄长看待,可是这位心怀鬼胎的男子却企图对她有非分之望。诗人气愤之余,作了这首诗来唾骂他: 你看那天上飞的鹌鹑与喜鹊都是成双成对、偶匹有常,你这位有妇之夫却对我无礼,连鸟儿都不如! 我平素把你当作兄长、尊长来敬重,没想到你今日却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个好色之徒!
 《诗经》的时代,社会风俗还不象后代礼教化的封建社会那样男女授受不亲。我们从国风的许多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青年男女有很多自由接触的机会,甚至自由恋爱的条件。可是,当时的社会早已进入了文明时代,已经不象远古氏族社会那样男女杂居。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标准,男女关系也有了固定的配偶关系。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男女关系应该如鸟儿的“奔奔”、“强强” (都指居有常匹,飞有常偶) 那样,既然已经结婚,就不能喜新厌旧或贪得无厌,干那种寻花问柳的风流事了。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伪君子不满足自己的妻子而另寻新欢的丑态。这种状况可以从《氓》、《谷风》两首著名的弃妇诗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氓》、《谷风》是被抛弃妇女的痛苦诉说,这首诗则是一位正义女子对好色之徒的愤怒指责。这位诗人不是那种小恩小惠就能收买的幼稚无知的女子,而是一位有见有识、深明事理的女子,她有极强的道德意识。尽管她平素把这位男子作为有德有义的兄长来看待,可是一当他想越过伦理,胡作非为之时,她就撕破面皮,对他痛斥了一番。
 诗人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尤其是女性特有的自尊与自爱。她并不想成为某个男人的附属物,而是想往着“鹑之奔奔,鹊之强强”的正常夫妻生活。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女性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是任人玩弄、任人宰割的奴隶,早在《诗经》的时代,她们就具备了敢于追求、敢于反抗的美好品德,这种品德后来被男尊女卑的封建纲常压制得扭曲了,尤其是汉代与宋代的两度礼教化,使女性几乎完全变成了男性的工具与玩物。我们读这首数千年前的短诗,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愤怒的女子,她指着伪君子骂道:“你这禽兽不如的东西!”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成功的。“鹑之奔奔,鹊之强强”是兴中有比,比中有兴,以鹑鹊的偶匹有常比喻人的正常的夫妻生活,这是典型的民歌写法。以鸟比人,一方面使诗歌具有形象性,不使诗成为干巴巴的说教,同时也增强了诗的含蓄深厚,使人玩味无穷。这首诗的比喻不同于一般的比喻而更为深刻的在于它是“反比”。例如《周南·关睢》开头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鸟的雄雌相求比喻人的男女相求,这可以说是“顺比”“顺比”就是被比之物与所比之物在某一点上是相似或相同的,而反比则正好相反,例如这首诗的不良之人与鹑鹊的偶匹有常就是相反的。而且这首诗是以非人类为比,这就更显得这位好色之徒连禽兽都不如了。如果用“顺比”,即用某种动物的偶匹无常来比喻人的淫乱,那只能达到“行同禽兽”的深度,而“反比”则可以达到“行不及禽兽”的深度,这就大大加深了诗的批判力量。
 这首诗的前后两章基本上是互相重叠的,这也是国风的普遍特征。但是国风的大多数诗篇一般在章法重叠时,要更换句子中的关键字,有时以此见出某种渐进的次序。例如《周南·桃夭》,首章说:“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次章说:“桃之夭夭, 有其实”, 末章说:“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循序渐进地描写了桃之华、实、叶,以此比喻女子的出嫁及其后的生活进程。本诗的后两句重叠,更换“兄”为“君”,与一般相同,而前两句重叠却没有更换字句,只颠倒了上下句的次序。这是一种貌似简单而实则高妙非常的艺术手法。字句相同而排列次序相异,读者在咏歌时会产生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滋味,这正是诗歌语言所特有的妙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停云》前两章之兴就是效法此诗而稍加变通。首章曰:“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次章曰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明末清初著名文字批评家王夫之译道:“用兴处只颠倒上章而愈切愈苦者,在音响感人,不以文句求也。如是此等处,令经生家更无讨线索也”(《古诗评选》)。王夫之的评语对于此诗来说也是完全符合的,诗的韵律之美必须通过反复吟咏读才能体会出来,仅以训诂家、音韵家的解释是无法说明的。
 这首诗一共只有三十二字,去掉重叠的,只有十七字,在如此简洁精炼的语句中,既能表达如此激烈的情感,又能显示出如此高妙的艺术性,确实是难得的。

《诗经》之《鹑之奔奔》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鹑之奔奔

 [原文]
 鹑之奔奔,(齐鲁奔奔作贲
 鹊之彊彊。贲。齐鲁彊彊
 人之无良,作姜姜。韩之
 我以为兄?作而。)
 (彊、兄,阳部。)
 鹊之彊彊,
 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
 我以为君?
 (奔、君,文部。)
 [译文]
 鹌鹑总是对对相随相居,喜鹊总是双双相随而住。那人品德坏,我却把他当兄长。
 喜鹊总是双双相随相住,鹌鹑总是对对相随而居。那人品德坏,我却把他当尊长。
 [评介]
 《鹑之奔奔》二章,章四句。《诗序》谓为“刺卫宣姜”之作。卫人以宣姜与公子顽私通,斥为“鹑鹊之不若”。又《诗集传》:“卫人刺宣姜与顽,非匹耦而从也。故为惠公之言以刺之。”后人或疑为刺宣公的作品。以上诸说录以备考。今人金启华《国风今译》谓此诗为:“女子对坏男人的斥责。”此说可信。从全诗的思想内容看,它是一首民歌,诗人是一位女子。诗中叙述她把一位男子当成兄长、尊长看待,然而他却品德败坏,她气愤之下,作诗唾骂他,不如鸟兽,那鹌鹑、喜鹊都“居有常匹,不乱其类”。而他却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以比兴的手法,对他痛斥一番。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成就的。诗以鹑之奔奔,鹊之彊彊,比兴男女之间非匹配而相从。这是用的反比,诗中的不良人与鹑鹊的偶匹有常是成反比的。“鹑之奔奔,鹊之彊彊”句中的“奔奔”、“彊彊”,郑《笺》解释为“奔奔、彊彊,言其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那鹌鹑喜鹊都能做到居有常匹,飞有常偶,你这坏男人,简直不如禽兽。这样反比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篇诗也与《诗经》中其他篇章一样,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但又有所不同,本诗的后两句重叠,更换“兄”为“君”,馀皆与一章相同,而前两句重叠却没有更换字句,只颠倒了上下句的次序。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既使句式交错变化,又可产生反复咏叹的强烈艺术效果。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

[原文]
鹑之奔奔,(齐鲁奔奔作贲
鹊之彊彊。贲。齐鲁彊彊
人之无良,作姜姜。韩之
我以为兄?作而。)
(彊、兄,阳部。)
鹊之彊彊,
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
我以为君?
(奔、君,文部。)
[译文]
鹌鹑总是对对相随相居,喜鹊总是双双相随而住。那人品德坏,我却把他当兄长。
喜鹊总是双双相随相住,鹌鹑总是对对相随而居。那人品德坏,我却把他当尊长。
[评介]
《鹑之奔奔》二章,章四句。《诗序》谓为“刺卫宣姜”之作。卫人以宣姜与公子顽私通,斥为“鹑鹊之不若”。又《诗集传》:“卫人刺宣姜与顽,非匹耦而从也。故为惠公之言以刺之。”后人或疑为刺宣公的作品。以上诸说录以备考。今人金启华《国风今译》谓此诗为:“女子对坏男人的斥责。”此说可信。从全诗的思想内容看,它是一首民歌,诗人是一位女子。诗中叙述她把一位男子当成兄长、尊长看待,然而他却品德败坏,她气愤之下,作诗唾骂他,不如鸟兽,那鹌鹑、喜鹊都“居有常匹,不乱其类”。而他却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以比兴的手法,对他痛斥一番。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成就的。诗以鹑之奔奔,鹊之彊彊,比兴男女之间非匹配而相从。这是用的反比,诗中的不良人与鹑鹊的偶匹有常是成反比的。“鹑之奔奔,鹊之彊彊”句中的“奔奔”、“彊彊”,郑《笺》解释为“奔奔、彊彊,言其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那鹌鹑喜鹊都能做到居有常匹,飞有常偶,你这坏男人,简直不如禽兽。这样反比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篇诗也与《诗经》中其他篇章一样,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但又有所不同,本诗的后两句重叠,更换“兄”为“君”,馀皆与一章相同,而前两句重叠却没有更换字句,只颠倒了上下句的次序。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既使句式交错变化,又可产生反复咏叹的强烈艺术效果。

☚ 桑中   定之方中 ☛
000000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