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Yíchūn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汉书》张晏 (注) 云: “汉王诉封宜春侯,子咸嗣,咸女为王莽妻,莽讳娶同姓,故以侯邑为氏。” 宜春西漢宮殿名。在今陜西長安縣東。司馬相如《上林賦》:“下棠棃,息宜春。”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節慶部 > 春 > 宜春 宜春 yíchūn 古代立春及春節剪貼於飾物上的字樣,取迎春之意,以求吉祥。又稱“宜春字”。晉·傅咸《燕賦》:“銜春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遼史·禮志六》:“立春,婦人進春書,刻青繒爲幟,像龍御之,或蟾蜍,書幟曰宜春。”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你側着宜春髻子恰憑欄。”清·彭孫貽《小年夜詞》:“宜春綵勝學人描,新樣裁成小步摇。”參見本類“綵勝”、“綵燕”。 宜春契丹族风俗。妇女于立春之日作春书,以青缯为帜,刻龙、象、或蟾蜍以衔之,帜上书“宜春”。 宜春❶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东汉更名北宜春县。
❷郡名。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置,治所在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东,后徙今宜春市)。唐初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宜春郡,乾元元年 (758年) 又复为袁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