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kuài jì xué研究会计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学科。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Accounting,会计学。” 会计学kuài jì xuéбухгалтéрия会计学accounting研究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任务、方法和技术,以及如何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核算和监督作用的一门应用学科。按其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会计史、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分支学科;按其应用的部门,可分为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基本建设会计、预算会计等分支学科。 会计学 并列正书名: Accounting 主要责任者: 骆希亚,杨明海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418 千字 页码: 1-262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F230 语种:中 定价:49.00 出版时间:2019-01 丛书多卷书否: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高等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共收录126条词条。会计学
会计学以会计为研究对象,阐明会计的产生、发展和任务,以及如何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的信息系统,使之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门应用科学。早在15世纪,记帐的方法和技术已被当作一门专门知识进行研究和传授。经过长时期的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具有完整、系统的方法和一定理论体系的会计学。此后进一步发展又形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分科。 会计学研究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任务、理论和方法及组织运用会计工作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一门学科。 会计学 会计学把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知识来著书立说,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会计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经济应用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而可以把会计学划分为不同门类的学科。而各门学科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即会计学科体系。 我国的会计学科体系,是在建国初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会计学科体系和内容有所发展,但也基本上变化不大。其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 会计学基础、专业会计、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学科。其内涵说明如下: (1) 会计学基础 (或会计原理)。这门学科主要是概括说明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并具体阐述会计核算的方法及其运用,为进一步学习各门专业会计学奠定基础。 (2) 专业会计学。即按照不同行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立各门专业会计学,如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业会计等等。专业会计虽门类较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❶预算会计,包括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总预算会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反映和监督中央及地方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单位预算会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反映和监督各行政机关和文教卫生等事业单位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 ❷企业会计,包括从事商品生产、交换和分配或以劳务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服务的各个独立核算企业的会计。企业会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对盈亏的计算和考核,是企业会计区别于预算会计的主要特点。除上述两类会计外,有一些单位会计如银行会计则兼有两类会计的特点。又如中外合资合营企业的会计,由于经营管理要求不同,与社会主义企业会计又有所不同。因此,这类单位会计可叫做特种会计。 ❸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这门学科是在会计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分析主要是根据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以便挖掘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不断扩大、延伸,并相应地采用了数学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了这门新的学科。该学科也按照不同的行业加以划分,如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商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等。 ❹财务管理学。在我国,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和财务是一项密切联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就工业企业来说,财务工作主要是运用资金、成本、价格、利润等价值形式来管理产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活动,并正确处理由此而产生的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而会计工作则是通过各种价值形式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可见,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在管理、任务和方法上不尽相同。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会计学科体系虽然包括许多门类,但各门类的划分并无十分严格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深化,新的会计学科将不断出现,其研究的领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有新的发展。 ☚ 会计 会计原则 ☛ 会计学Accounting研究财务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科学。由阐明会计制度赖以建立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工作如何组织和进行的会计方法组成。在我国,会计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有效地管理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知识体系。按应用部门划分,可分为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基本建设会计学、航运会计学等。按构成内容划分,可分为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审计学原是从会计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现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究的任务与会计学不完全相同。狭义会计学不包括审计学。 会计学研究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的科学。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记帐、算帐、报帐、用帐等手段,核算和分析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反映与控制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有生产就有对资源、耗费和成果的会计的计量与控制,会(kuài)为总合之算,计(jì)为零星之算(焦循: 《孟子正义》)。原始社会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会计仅当作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起作用。随着生产、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这种生产职能必不可少的附带部分就独立成为一个方面的专职经济管理者——会计。 会计学(Accounting)作为研究经济一个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与经济学其他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比较,在于它对经济的研究,不是经济活动的抽象或个别现象,也不是一定时间的观察和计量,而是研究对经济活动表现的特定方面——资源、耗费和成果(价值——资金)如何进行连续、系统、全面与综合地核算、控制、报告和分析,从而使会计成为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 会计学的主要特点是:(1)研究对象是资源、耗费和成果,在商品、货币存在的条件下,资源、耗费和成果,就表现为资金及资金的变化; (2)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是连续、系统、全面与综合地积累数据,提供信息,并据以对对象进行控制与分析; (3)研究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经济原则达到预定目标。 会计学是由若干分支学科组成的。在我国,主要按国民经济建设对会计理论的不同要求,而把会计学分为以下学科: (1) 会计学原理(会计原理)。会计学原理主要是探讨会计的对象、特征、任务、方法及其组织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它以会计的职能对象为基础,紧密结合会计的任务,着重研究会计基本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来核算、控制、报告和分析对象,完成一定条件下的会计任务。它是研究各部门会计通用的理论、知识、方法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有:概论;资金平衡表与损益表;帐户和复式记帐; 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和成本计算;帐户分类;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和估价;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准则;会计分析;会计检查;增减记帐法;收付记帐法;会计工作的组织等篇章。会计学原理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又称为基础会计学。 (2)部门会计学。主要阐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会计的具体理论和方法,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运用和发展。部门会计学又可分: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对外贸易会计学、基本建设会计学、交通运输会计学、银行会计学、预算会计学(适用于各个部门中除企业外的所有按预算进行收支的单位)等等。 (3)会计制度设计。研究会计事务和处理手续的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会计制度设计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任务、原则和程序;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凭证的种类、格式和传递程序的设计; 会计帐簿的种类和格式的设计; 记帐方法和会计核算形式的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和成本控制、分析方法的设计; 内部牵制制度的规划;会计档案的保管和销毁;会计机构内部的业务分工; 等等。其中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设计是会计制度设计的核心。 (4)会计分析。会计分析主要阐述有关会计核算资料,特别是有关会计报表资料的利用和分析,借以研究企业或其他单位财务、成本状况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会计分析学科。 (5) 会计史、审计学。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学以研究企业会计为主,就企业会计来说,分为初等会计学(会计学原理)、高等会计学(在初等会计学的基础上,研究企业会计中的一些专门而又带共性的问题,如“公认会计原则”、合伙企业会计,等等)、成本会计学(研究成本的计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分析和审计学等等。还有按提供信息的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财务会计学 (Financial Ac-counting)和管理会计学 (Manage-ment Accounting)。财务会计学是研究进行日常核算、监督和向投资者、银行、债权人、政府等外部单位或个人提出报告的方法和技术为主要目的的会计学; 管理会计学是研究向内部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信息,并帮助预测、决策、控制与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为主要目的会计学。所以,财务会计学又称外部报告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又称内部报告会计学。由于管理会计是为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从一般会计中分离出来并得以充实的,从而使会计学形成财务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两大领域,因而财务会计学又称一般会计学或公共会计学或会计学。 会计的方法和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靠在官厅和民间言传的。1494年11月,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编著的《数学大全》(曾译《算术几何及比例总揽》)(《Summe de Arithmetica Geome-tria Proportioni et Proportiona-lita》)出版,其中第三十六章名为“计算与记录要论” (Particularis deComputis et Scripturis),对中世纪意大利城邦威尼斯市商业经营的帐簿核算形式、记帐方法等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被公认是世界第一本会计学著作。此后,帕乔利所论述的方法和理论传至欧美其他各国。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随着产业革命的告成,于1845年颁布了 《公司条款法案》(《Companies Clauses Act》),规定公司使用 “双重帐户制度”(DoubleAccount System),并规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当时美国也有两大重要文献问世,即斯琼(Thomas Jones)的《簿记原理与实务》(《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s of Bookke-eping》,1841)与福士德(B.F.Foste)的《复式簿记精论》(《Double EntryElucidated》,1852),对帕乔利以来的记帐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完整的增补与充实。1862年英国正式颁布第一个《公司法》 (《Companies Act》,1862),该条例不仅对帐目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并对于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也作了创拟,从而确立了资产负债表在会计系统中的重要性与内容格式的统一性。十九世纪末叶,纯理论之会计著作始见于世,如1890年出版的德国人薛尔 (J. F. Schaer)的《科学方法处理会计之尝试》 (《Ver-such einer WissenschaftlichenBehandlung der Buchhaltung》)。此书问世不久,成本会计、审计的专著亦开始出版。这时,英国的李斯尔(George Lisle)和美国的斯普拉格(Charles E. Sprague)、霍特菲德(Henry Rend Hatfield) 等著名会计学家,批评英国的会计实务,首次提出损益计算书的重要性,主张会计必须正确表现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等理论。他们的著作有:《会计理论与实务》(George Lisle: 《Accountingin Theory and Practice》)、《帐户原理》(Charles E. Sprague: 《Phi-losophy of Accounts》) 和《现代会计学》 (Henry Rend Hatfield:《Modern Accounting》),这些学者和著作在当时颇负名望,影响很大。如斯蒲拉格就被认为是帕乔利后最有声誉的学者,李斯尔的《会计学理论与实务》是二十世纪初叶最好的会计著作。至此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就被认定。二十年代,美国人麦根西(James O.Mckinsey),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从解决业务上遇到的新问题出发,首先提倡企业管理要进行预算控制,而预算控制必须依赖会计。他在1922年、1924年先后出版《预算控制》(《Budgetary Con-trol》) 及《管理会计》 (《ManagerialAccounting》)两书,引起了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他的学说得到广泛应用,使企业开始从被动的、理财为中心的财务会计,转移到主动的、为内部经营管理决策和控制服务为中心的管理会计。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套在成本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完整的管理会计基本形成了。从而使现代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两大领域; 使会计学出现了边缘性。一方面,更多地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用高等数学来分析财务成本问题,探索决策和管理的数学模式;另一方面,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行为科学)相结合,并建立了新的会计学分支,例如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等。 在会计学原理研究方面,自卢卡·帕乔利出版第一本会计学著述,提出复式簿记方法后,英、美、德、日等国学者继其著作的拟人学说,提出贷借对照表、资本循环、现实理论、等式和八要素等学说。至二十世纪初,美国的一些著名会计学家如斯普拉格、霍特菲德、凯斯特(Roy B. Kester)、桑德斯(T. H. Sanders)、佩顿(WilliamA. Paton)、利特尔顿(A. C. Little-ton)兴起了对会计处理原则和程序的理论研究,对会计原则和程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即AAA) 宣布要把它的活动重点放在会计原则 (AccountingPrinciples)与会计准则(AccountingStandards) 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其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是1936年发表的由佩顿提出的 《试论公司财务报表基本原理》 (《A Tentative Statement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论述了当时财务报告的一些重要概念。1937年,桑德斯提出了《会计原则述要》(《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的研究报告;1940年初,佩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 (《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Standerds》)问世。这两本文献归纳了许多重大的财务会计问题,诸如会计的观念、假设、原则等等,并对它们作了精辟的理论分析,从而使以实际成本为基础、侧重损益表观点的会计基础理论得到了形成,对现代公认会计原则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随着跨国公司、世界金融往来和经济活动的出现与发展,1973年6月,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和美国等九个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Committee,即IASC),并颁布了一些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以便协调国际经济往来中各国在财务会计方面的差异。 我国会计渊源甚古,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会计为士大夫所不齿,至使会计发展迟缓,唐、宋、明、清时期,官厅和民间虽有规则的“四柱结算方法”、“龙门帐”、“四脚帐”的流传,但当时没有成文之作。1910年,由会计学界先驱谢霖首先引进西方复式簿记于大清银行,并编出 《实用银行簿记》。1913年,交通部聘请美国专家亚当士(Henry C. Adams)为顾问,于1914年公布了我国的第一个统一会计制度——铁路统一会计则例,北洋政府还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会计法》。其后,国外的会计学说相继传入。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徐永祚等亦多有翻译和著作。改良中式簿记就是由徐永祚提倡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二十年代还创办有《立信会计季刊》、《中华会计月刊》和《会计杂志》等学术刊物。在学校教育中,不仅添设了会计学科,还建立了专门会计学校。1934年11月,由潘序伦、徐永祚等人发起的中国会计学社成立,五十年代以后,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前进过程,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会计事业及其理论研究日趋兴旺发达。1980年1月成立中国会计学会,各地方、部门会计学会亦先后成立。1980年还成立了成本研究会。 我国对会计学原理亦有深入的研究。徐永祚在二十年代执行会计师业务中,根据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的优缺点,从会计原理与方法的科学性出发,提出改良中式簿记的设计,并在近三十家公司实践中取得成效,复于1933年正式提出改良中式簿记方案。三十年代杨汝梅著作 《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一书,对无形资产的估价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蜚声中外。潘序伦主编立信会计丛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也能就当时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五十年代对借贷记帐法与收付记帐法之优劣和使用等问题也曾展开长期讨论。1964年商业部提出增减记帐法,经过试行后决定从1966年起在商业系统废除借贷记帐法,实行增减记帐法。增减记帐法的出现,受到日本会计理论工作者的重视 (例如九州大学还成立了中国增减记帐法研究室)。六、七十年代,我国对会计对象、复式记帐原理等等的讨论更为热烈。进入八十年代后,在讨论肯定会计有技术性,是否具有阶级性的同时,还讨论了对会计整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国内外著述中一般认为,会计是一种工具或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讨论日趋深入的看法是,会计是一种管理。从结论上看,也就是对会计的看法有三论,即“工具论”、“信息论”和“管理论”。也有人提出是三者兼而有之,从而认为会计是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的方式。会计准则、会计程序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正式确立也受到重视。 阅读书目: 《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编著,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出版,1979年再版; 《工业会计学》阎金锷、贺南轩主编,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1983年再版;《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编写组编著,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国会计史稿》(上册)郭道扬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出版; 《会计学原理》 湖北财经学院《会计学原理》 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会计学 会计学研究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性质和功能、对象和任务、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职能科学。它是以完善会计的信息系统,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门经济管理学。会计学按其研究的内容分为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按其研究内容所涉及的专业,分为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交通会计学、预算会计学、银行会计学等。 ☚ 会计 会计法 ☛ 会计学 会计学研究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科学。经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涉及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方法、组织、程序、制度、技术等。基本任务是: 阐明会计的原理、原则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叙述会计原理、原则的具体应用和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基本方式; 研究如何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与控制经济业务的技术方法。会计学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与完善的。12—13世纪时,借贷复式簿记最早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出现,1494年意大利学者L·帕西奥里率先推出第一本会计学的著述一《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簿记法”。此后,德国、英国、荷兰陆续有一些会计著作问世,用“拟人学说”统一借贷含义,建立帐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会计理论。18世纪60年代随产业革命而兴起的股份公司,要求会计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报表,说明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促进会计内容的进一步更新。至20世纪初,英国的会计理论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先后出版了L·R·狭克西的《高等会计学》、G·里斯尔的 《会计学全书》和F·毕克斯雷的《会计学》。初步实现以记帐、算帐为主的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20世纪后,会计学领域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按研究内容和过程划分,主要有: 会计学原理、部门会计学、会计检查会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和会计史等。会计学原理是研究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及其组织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它以会计的职能、对象为基础,紧密结合会计的任务,着重研究会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反映和控制对象; 部门会计学是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及经济活动特点,研究对各部门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具体理论和方法,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运用,包括工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等等; 会计检查是研究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以及对反映这些业务的会计资料与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与正确性进行审核、稽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会计分析是研究如何利用有关会计资料,尤其是报表资料对会计单位的资金、成本、利润等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会计制度设计是研究处理会计业务的方式、程序及其协调等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会计史主要研究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除上述分支学科外,近年来还涌现出预测决策会计、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比较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兴学科。会计学按研究的性质划分,又可分为财务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主要是研究进行日常核算、监督和向投资者、银行、债权人、政府等外部单位或个人提出报告的方法和技术; 管理会计学主要是研究向内部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信息,对经济活动实施预测、决策、控制与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 复式簿记 会计核算 ☛ 0000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