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铜川市辖县,位于黄土高原南缘,子午岭之东隅,铜川市北部65公里处。东与洛川为邻,东南与白水相接,西南与铜川市郊区和城区环抱,北与黄陵接壤,距黄帝陵30公里。面积10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万亩。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大致可分东北部破碎黄土高原区,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丘陵区。境内有山、川、原、沟、坡、峁多种地貌。海拔最高1734.2米,最低622.2米,平均海拔1395米。宜君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湿9℃,年降水量700毫米,年均日照2412.4小时,无霜期180天。矿产资源有优质长焰煤、油质岩、石炭石等。境内水系主要有洛河、雷原河、五里镇河、清河、山岔河、淌泥河。有云梦山、庙山、雁门山和太子山等。全县有9.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18万人,占88.7%。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等。辖城关镇、五里镇、焦坪、顺泉、高楼洼、县口、云梦、棋盘、寺天、雷原、尧生、西村、偏桥、山岔2镇12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 宜君古为雍州之城,周属豳邑,秦为内史地频阳县,汉为祋县地,东晋符秦置宜君护军。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始置宜君县,隶雍州北地郡。《魏书》地形志注“县有宜君水”,因此而得名,距今1500多年历史。宜君县1948年3月10日解放,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50年归延安专区,1959年1月合并为黄宜县(黄陵、宜君),1961年10月恢复县制,1983年划为铜川市辖县。宜君县具有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素有“小气候”之称。境内有文物点163处,其中古迹54处,古墓35处,石刻58处,石窑7处,古建筑2处,其它7处。有实体遗迹,如商代彭祖墓、秦代孟姜女哭泉、西魏牛家庄石窑、唐代玉华宫遗址等。宜君农民画集绘画、剪纸于一身,具有黄土高原的古朴、豪放、粗犷之韵。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现有专、兼职队伍近百人,其作品曾在英、法等国展出。宜君名人辈出。清初进士杨素蕴,历任顺天府(北京)府尹、安徽和湖广巡抚,官居三品,终生忠国爱民,刚正不阿,名望显赫。曾著有《见山楼文集》、《见山楼诗集》、《京兆奏议》、《抚楚治略》、《谷城水运纪略》、《曲徒录》等书。宜君农业开发较早,是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526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08万元。森林面积36.6万亩,人工造林31.4万亩,森林覆盖率30.8%;全县草面积96万亩,可利用面积86万亩,万亩以上草场25块。县境内有800多种野生植物,突出的有沙棘(22万亩)、山楂(15万亩)、核桃(9万亩)等,其次为黄刺玫、胡颓子、油树、文冠果等。林间有贵重菌类黑木耳、猴头。中药材种类繁多,宜党(党参)品质优良。全县工业企业18个,职工5081人,1990年工业总产值2255万元。乡镇企业418个,从业人员4084人,总产值2466万元。县办工业主要有药厂、沙棘食品厂、纤维板厂、织袜厂、南塔煤矿、马坊煤矿等。县境内交通便利,西(安)包(头)公路纵贯46公里,境内公路总长256公里,干支线10多条。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各乡镇、工矿区和邻县的公路网络。全县有邮电局、所8个,邮程达1141.7公里,年报刊发行量为10784份。全县有商业网点1109个,从业人员4643人,1990年,全县社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585.6万元。财政收入37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3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758元。全县有普通中学10所,教师343人,在校学生3.4179万;职业中学1所,教职工24人;小学323所,教师1155人,在校学生1.251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全县共有科技人员2902人。县城内建有影剧院、文化馆、体育场等文化设施。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医护人员290人,病床125张。 宜君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治所在今陕西耀县。西魏大统五年(539年)移治今陕西宜君县西南玉华镇。唐龙朔三年(663年)移治今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