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教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教仁1882—1913

湖南桃源人
民主革命家。武昌首义后,到南京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出任法制局总裁。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代理理事长。后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深为袁所忌恨。被袁派人刺杀身亡。著有《民国宪法草案》、《宋教仁集》等。
原名:𫔾
字:遯初、钝初、顿初、遁初
号:渔夫、桃源渔父
别号:犟斋
笔名:宋练、宋链、支那宋教仁氏、支那宋𫔾氏、抱膝长吟客、抱膝长吟者、桃源渔夫、第十姓子孙之一个人
影射名:宋纯庵

宋教仁1882—1913

著名民主革命者。字遯初、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幼入私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漳江书院。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1904年春,和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还参加武昌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因谋长沙起义事败逃日本,留学东京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1905年与程家柽等创《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促进同盟会成立。同年加入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和《民报》编辑。越两年赴东北策动革命,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1911年回上海任《民主报》主笔,与谭人凤等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筹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武昌起义时,赴武汉,起草了《鄂州临时约法》。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并被推为同盟会总干事。袁世凯窃国后,任农林总长。是年主持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吸收大量政客入党,任理事,后代理理事长,热心于议会政治。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获多数席位,他准备以多数党首脑组织责任内阁,出任总理,并遍游鄂、湘、赣、皖及江苏等省,批评时政,阐述政见,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政,反对袁世凯专权,深为袁氏所忌。3月20日晚,被袁世凯派人枪击于上海车站,22日逝世,酿成震动全国的“宋案。”遗著有《宋渔父日记》、《宋教仁集》、《间岛问题》等。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遇害大事记
哀时客线装1册
石印本1册(南京图书馆藏)
宋渔父先生事略
宋渔父第1集前后编
桃源痛史
宋教仁被刺记
宋渔父日记(又名《我之历史》)
徐血儿
徐血儿等
北海后身
沈翰
宋教仁
上海民立报馆1913年版
上海民立报1913年版2册
群学书社1913年印行
普及书局1913年4月版46页
桃源三育乙种农校1920年石印本6册,
(台湾)文星书店1962年版350页
宋教仁被刺始末记
宋教仁传
 1933年版34页
(台湾)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49年
版17页
宋教仁
宋渔父
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
宋教仁——民主宪政的先驱(上、下)
宋渔父先生传略、遗著、哀诔
彭楚珩
叶楚伧等
吴相湘
吴相湘
徐血儿等编
(台湾)儿童书局1957年版46页
(台湾)文星出版社1963年印行
(台湾)文星书店1964年4月版301页
(台湾)传记文学社1971年5月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
十二辑(总813)1972年影印本
宋教仁日记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357页
三湘渔父——宋教仁传方祖燊(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0年9月版
512页
宋教仁
宋教仁血案
宋教仁二三事
宋教仁的克制功夫
宋教仁著《我之历史》
陈旭麓 何泽福
徐血儿等
安怀音
安怀音
左舜生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版113页
岳麓书社1986年9月版482页
*中央日报1952年10月18日
*中央日报1961年6月3日
*中央日报1967年6月7—9日

试论宋教仁之死
宋教仁
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
宋教仁先生传略
宋教仁先生被刺
宋遯初先生大政见
宋钝初先生遇害始末记
王涵
史朝辉
石芳勤
徐血儿
文汇报1980年12月16日
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2日
光明日报1984年4月4日
国民月刊1913年1卷1期
国民月刊1913年1卷1期
国民月刊1913年1卷1期
国民月刊1913年1卷1—2期
宋教仁先生遇害真相观
宋先生被刺之原因
宋遯初先生被刺始末记
宋渔父
宋教仁被刺始末记
宋钝初先生遇害记续记
岑楼
侠魂
国民杂志1913年1期
神州女报1913年2期
神州女报1913年2期
言治1913年2期
震旦1913年3期
民谊1913年6、7期
宋钝初先生史略
刺客狙击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纪详
耿夫民谊1913年6期
星期汇报1913年第1年6期
星期汇报1913年第1年7期
宋渔父日记
宋教仁先生殉国记
宋教仁传
四十年前的血案——记宋教仁渔父先生被刺始
宋教仁
覃振
夏敬观
定山
建国月刊1933年9卷4—6期
时代精神1942年6卷6期
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3期
*自由谈1951年2卷3期
论宋教仁陈旭麓历史研究1961年5期,近代史思辨录第
387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上册)第354页,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下
册)第1182页
宋教仁被刺秘史
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
为政党政治牺牲的宋教仁先生
为宪政而牺牲的两个湖南硬汉
秦保民
杨柳
李方晨
陈敬之
*畅流1963年27卷2期
江汉学报1963年7期
*政治评论1965年15卷1期
*艺文志1966年4期,*湖南文献1975年
3卷4期,*中国宪政1977年12卷1期
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始末 *春秋1966年4卷3—4期
宋渔夫的一生
宋教仁评传(1—6)
李方晨
左舜生
*春秋1966年5卷1期
*新中国评论1967年32卷2期—33卷2
期,*艺文志1968年28—30期
革命硬汉宋教仁
记宋教仁遇刺始末
宋渔父的挽联与墓志
宋教仁先生的外交认识
宋教仁(1882—1913)
周冠雄
施溪潭
宾彬
赵复中
*畅流1967年35卷3期
*古今谈1967年26期
*艺文志1968年30期
*政治评论1969年22卷9期
*传记文学1974年24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66页
宋教仁为宪法牺牲吴相湘*湖南文献1975年3卷2期,*中国宪政
1975年10卷6期,*古今谈1980年184
期,*民国政治人物第1集第11页
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
宋教仁的革命人格
吕芳上
朱浤源
*明道文艺1976年9期
*仙人掌杂志1977年9期,*中国现代史论
集第3辑第141页
沉毅至性的宋教仁烈士(上、下)
为责任内阁而奋斗的宋教仁
为推行政党政治而牺牲的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秘闻
心园
侯悟
宋晞
余青
*今日中国1978年82—83期
*励进1978年384期
*湖南文献1979年7卷2期
*中外杂志1979年26卷1期,集萃1984
年5期
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宋教仁集》序言
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的一生
陈旭麓 何泽福
李英庭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0年1辑
广西大学学报1980年2期

宋教仁与民初国会专题沈云龙等*传记文学1980年36卷2期,*民国史事
与人物论丛第57页
续论“宋教仁与民初国会”
宋教仁与袁世凯
在日本逗留期间的宋教仁
程沧波
何泽福
(日)片苍芳和著
蒋道鼎译
*传记文学1980年36卷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3期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1年3辑
我国民主宪政先驱宋教仁烈士
宋教仁之死
武昌起义前后的宋教仁
宋教仁立主责任内阁制及其失败
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事略
为民主捐躯的宋教仁
宋教仁与民主宪政
有关宋教仁的史料及研究成果简介
宋教仁的政治法律思想
对新版《宋教仁日记》校注的质疑与补充
宋教仁被刺
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及其悲剧
宋教仁、于右任的革命情谊
宋教仁留日时期的思想特征
论宋教仁与国民党
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
宋教仁被刺内幕
宋教仁
宋教仁为何被暗杀
在追悼宋教仁大会上的演说辞
刘本炎
苗培时
吴晓迪等
李益然
彭国兴
方祖燊
宋兰仪
吴志铿
王鉴清等
文思
徐梁伯
陶用舒
李希泌
李善所
杨超远
秦力
刁抱石
高成
宋志信
*湖南文献1981年9卷1期
中国青年1981年2期
争鸣1981年3期
史学月刊1981年3期
新湘评论1981年6期
*近代中国1981年22期
*近代中国1981年22期
*近代中国1981年22期
法学1982年4期
常德师专学报1983年2期
中学历史1983年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3年2期
人物1983年6期
河北学刊1984年1期
国际政治学院学报1984年3期
文史知识1985年1期
*中外杂志1985年37卷1期
自修大学1985年2期
文史通讯1985年3期
于右任辛亥文集第254页
参加审理刺杀宋教仁案追忆
民初被刺的宋教仁
江公亮
左舜生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第107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总49—50)
万竹楼随笔影印本第276页
宋教仁谭天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147页
宋教仁(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0分册第25页
宋教仁周天度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辑第
9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43页
论民国初年宋教仁的议会活动
宋教仁(1882—1913)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宋教仁为共和宪法流血
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
宋教仁
宋教仁
民主宪政的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
宋先生传略
新闻界名人介绍:宋教仁(1882—1913)
胡俞越
贾逸君
王治心 李次九
张敏孝
王国荣
孟昕伯
徐和雍
李书源
李书源
邹鲁
中华民国史文集第24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革命先烈第57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37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22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第253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探索第43页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第307页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第323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442页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6册第1487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81页
宋教仁和畅观楼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卓越活动
周世贤
惜秋
吴相湘
谭慧生
宋晞
党德信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11辑第135页
*民初风云人物(上)第379页
*民国百人传第1册第381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54页
*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传记(下)第163页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1479页

革命与宪法:宋教仁政治策略的发展(美)普莱斯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2616页
宋教仁和间岛问题(日)松本英记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2538页
宋教仁
论宋教仁
宋教仁
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宋教仁
缅怀宋教仁先生
桃源渔父宋教仁
宋教仁
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献身的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为民主宪政流血牺牲的宋教仁
宋教仁
金梁
习五一
沃丘仲子
李志等
杨西榆
陈旭麓 何泽福
贺觉非
何泽福
编纂组
彭国兴
近世人物志第356页
近代中国人物第412页
近代名人小传(下)第133页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第233页
辛亥风云第43页
辛亥革命在湖南第299页
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第80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20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7册第518页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第551页
*革命人物志第2集第332页
宋教仁
宋教仁
记宋教仁
关于祖父宋教仁的几件事
郑逸梅
余牧人
陈瑟涛
宋奇璋
南社丛谈第137页
党国名人传第22页
湖南文史资料第10辑第96页
湖南文史资料第10辑第101页

宋教仁

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
宋教仁与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
陈家鼎与宋教仁
纪念宋教仁
献身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宋教仁
宋教仁与同盟会辽东支部的建立
论宋教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宋教仁研究刍议
宋教仁宪政思想初探
宋教仁与民初法治
宋教仁与孙中山
试评民国初年宋教仁的政治活动及其失败
宋教仁学术讨论会评述
革命、爱国、节操——读宋教仁《致李胡二星使
书》
迟云 飞
刘景泉等
许 进
李 锐
陈文叔
武育文
杨汉鹰
刘泱泱
华友根
朱宗震
迟云飞
苏振兴
郭汉民
(日)松本英纪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58页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61页
人民政协报1987年3月3日
团结报1987年3月21日
团结报1987年3月28日
克山师专学报1984年3期
政治学研究资料1987年1期
船山学报1987年1期
政治与法律1987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4期
大庆师专学报1987年4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6期
评宋教仁的议会政治
试论宋教仁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和态度
中国大陆重新评价宋教仁
民主报时期的宋教仁
关于宋教仁评价的几个问题
孙中山的实业建设与宋教仁的政党政治
宋教仁与民初国民党的建立
宋教仁与孙中山政见论略
宋教仁议会迷病申论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
宋教仁之议会斗争评议
简论宋教仁的爱国主义
同盟会倡始时期宋教仁心态研究
宋教仁家世考
宋教仁哲学思想倾向简议
宋教仁与阳明心学
宋教仁民国初年在资本主义法制建设上的贡献
共和之死——宋教仁被刺真相
民国初年宋教仁政治活动评议
宋教仁与辛亥革命研究述评
宋教仁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辛亥革命前后宋教仁与日本的关系
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论宋教仁与会党的关系
略论宋教仁的政治制度思想
宋教仁与民初国民党的建立
宋教仁与《间岛问题》新证
从间岛问题看宋教仁的爱国主义思想
宋教仁利用外资思想探异
宋教仁与共和政治
论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
试论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特色
陶用舒
成晓军等
刘志权
冯祖贻
燕国桢
陶用舒
李天松
王晓华
朱宗震
赵越智
邹进文
立 早
唐文权
李元灿
杨宇清
习五一
郎佩芳等
孙燕京
萧致治
郭汉民
樊明方
习五一
王国席
邵 雍
谢俊美
李书源
迟云飞
姜中秋
吕剑轩
朱玉婷
汪志国 江立新
周建林
刘洪英
江汉论坛1987年9期
历史教学1987年12期
瞭望(海外版)1987年19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2期
求索1988年2期
益阳师专学报1988年2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2期
求是学刊1988年3期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8年3期
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8年4期
求索1988年5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5期
历史研究1990年1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0年4期
名人传记1990年11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2期
湖南师大学报1991年2期
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4期
历史研究1991年6期
安庆师院学报1992年3期
求索1992年6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2期
长白学刊1993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6年4期
河南师大学报1996年5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4期
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5期
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3期
史学月刊1999年3期

关于宋教仁评价问题的再探讨
宋教仁:民国第一要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其纪念邮票发行
宋教仁(1882—1913)
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宋教仁
为实现民主宪政而献身的宋教仁
宋教仁——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卓越活动
宋月红
文 同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范济国
赵人俊
黄亦兵
党德信
史学月刊2000年6期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30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21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57页
旧上海风云人物(二集)第193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230页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第1479页
宋教仁和间岛问题(日)松本英纪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下)第2538页
革命与宪法:宋教仁政治策略的发展(美)普莱斯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下)第2616页
宋教仁传
辛亥革命前后的宋教仁与日本
夏敬观
习五一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9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344
宋教仁(1882—1913)廖盖隆等主编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446页

宋教仁1882——1913

名鏈, 字遯初, 又作鈍初, 號漁父,湖南桃源人,1882年 (清光緒八年) 生。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學堂。1904年3月與黄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 8月與劉静庵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任文書;11月華興會密商起義,事泄,出走日本,初在東京法政中學,後進東京法政大學。1905年5月與黄興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鼓吹革命; 8月參加组織中國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後被推爲同盟會湖南分會副會長,並擔任《民報》庶務幹事兼撰述; 11月因反對日政府頒布留學生規則,被除名驅逐,後改名練,入早稻田大學習法政。1907年春,和白逾桓等赴東北组織同盟會遼東支部,事泄,遂逃往日本。1911年1月初回上海,任《民主報》主筆; 同年4月赴香港,任統籌部编制課長,籌劃廣州黄花崗起義,適赴省會時,先一日起義已敗,復回香港; 8月與譚人鳳等在上海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任總務幹事,並籌設各省分會。武昌起義後赴漢,協助湖北都督府辦理外交,參與擬定《鄂州臨時約法》,旋至南京,籌組臨時政府。1912年1月,任臨時政府法制局局長; 4月臨時政府北遷,任北京政府農林總長,不久辭職; 8月聯合統一共和黨等組織中國國民黨,任理事、代理事長。1913年春,代理國民黨理事長,主張成立責任内閣,制定民主憲法,反對袁世凱專政,深爲袁世凱所忌; 同年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被袁世凱派人刺殺於上海車站,延至22日逝世。年31歲。著有《宋漁父日記》、《間島問題》。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字遁初,一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漳江书院读书。光绪二十九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萌发革命思想。次年二月,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任副会长。七月,与吕大森等在长沙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同年冬,参与策划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遭通缉,逃往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光绪三十一年,与程家柽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同盟会成立,任司法部检事长。《民报》创刊,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参与筹划广州起义,与谭人凤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农林总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代理理事长。1913年,积极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抵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被袁世凯暗杀。能诗文,为南社社员。终生从事政治活动,诗作不多,然富于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之思。胡朴安《南社诗话》云:“湖南社员,于国内负盛名者,当首推宋教仁。”“渔父虽为日报文章,每一问题,必检阅多种书籍,于中国古书,尤三致意。故每一社论出,而必理精辞粹,彬彬可诵也。不甚作韵语,余尝读其《思家》、《晚泊》、《秋晓》、《登韬光》五律四首,诗人之诗,亦不过如是。”有《宋教仁集》。生平事迹见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一卷《宋教仁》。

☚ 马君武   宁调元 ☛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一生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1904年与陈天华、黄兴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发动武装起义,反抗清政府。失败后流亡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与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并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主持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此法肯定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2月,国会进行选举,国民党取得了多数议席。正当他准备组织责任内阁时,被袁世凯派人于3月20日在上海车站杀害,年仅31岁。孙中山称他是为民主立宪牺牲的第一人,“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后人编有《宋教仁集》。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民主革命家。字遯初(也称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早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喜读政治、法律。不满清廷统治,渐萌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策动起义未成,逃亡日本。先后入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仍习政治。次年参加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湖南分会主盟人,协助孙中山、黄兴等人组织反清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奉命回东北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当地反清武装力量,准备响应潮州、惠州起义。后重返日本,仍参加同盟会本部的工作,写《间岛问题》一书,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延吉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揭穿日本政府的伪证伎俩“视耽欲逐”的野心。宣统二年(1910年)在上海主编《民立报》。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去香港参加筹划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不久又回上海与谭人凤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决定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爆发,迅速赶到前线,领导革命斗争,积极促成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起义,后筹建临时政府。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总裁,参与起草《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国后,任农村总长,旋即辞职。同年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为反对袁世凯专制,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制定民主宪法,为此而奔走呼号。民国二年(1913年)国会召开前夕,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著作有《宋教仁集》。

宋教仁

148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炼,字遁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与陈天华、黄兴等在长沙创建华兴会,组织反清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后与田桐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宣传革命。次年参加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和《民报》撰述。1907年赴辽东策划起义,未成,重返日本,研究政治法律,主持同盟会本部。1910年在上海主持 《民立报》。武昌起义后,到武汉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参与拟定《鄂州临时约法》。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旋任农林总长,同年8月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他著有《间岛问题》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侵略中国的阴谋。还力主实行西方议会政治,建立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限制袁世凯专权。有《宋教仁选集》行世。

☚ 陈独秀   汪精卫 ☛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Song Jiaoren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遁初(一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出身贫寒,读书时爱议论时政,关心国事,渐萌革命思想,成为两湖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1904年(光绪三十年)春,和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筹划起义,事机泄露,流亡日本。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兼湖南分会副会长。鉴于孙中山在南方三省发动的武装起义均遭失败,于1910年春提出将革命斗争转向长江流域,组织中部同盟会以加强领导的重大战略决策。1911年7月31日,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为五位负责人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猝然爆发,他于当月下旬赶到武汉,积极参与湖北军政府《鄂州临时约法》的拟定。之后,到南京参与临时政府的筹组工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总裁。他在日本留学6年,遍读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十分倾慕欧美近代政治,特别是英国式的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并决定以此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南北和谈时,已经出现对革命派不利的形势,可他仍然一味迷信宪法的威力,甚至动员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以为自有《临时约法》可以束缚住袁世凯。袁世凯窃据大总统之后,他又拿起“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的武器,与袁进行合法斗争。为监督袁氏政府,夺取议会多数议席,进而出组责任内阁,以掌握国家政权,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基干,联合几个小党,组成国民党。该党虽奉孙中山为领袖,但全部党务实际由他掌握。国民党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初选中和此后的第一届国会的复选中,均取得压倒优势的胜利,他即宣布将以多数党资格,成立责任内阁,出任内阁总理。袁世凯曾亲自向他馈赠50万元,以阻止其南下进行竞选活动,但不为所动,毅然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竞选活动。国民党的胜利和宋教仁的政治抱负,引起袁世凯的切齿恼恨,于是决计在国会召开前夕杀死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当他准备在上海车站搭车北上时遇刺,次日抢救无效,不治身亡。

☚ 袁世凯   二次革命 ☛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Songjiaoren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字遯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生于1882年4月5日(光绪八年二月十八日)。1899年入漳江书院读书。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关心国事,渐萌反清革命思想。1904年2月与黄兴等人于湖南长沙创立华兴会,任副会长。筹划起义未成,流亡日本后入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1905年与程家柽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宣传革命。同年8月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民报》发刊,为主要撰稿人。1907年与白逾桓等到东北策动革命,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著《间岛问题》一书,以确凿证据论证延吉为我国领土。1911年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揭露清廷腐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7月,与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筹划长江流域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离沪赴汉,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起草《鄂州临时约法》。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总裁。4月临时政府北迁,任农林总长,不久辞职。8月,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选为理事,并代理理事长。1912年底至1913年初,国会议员选举,国民党获多数席位,企图成立政党内阁制约袁世凯。故在国会召开前遍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发表演说,主张制订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深为袁所忌。3月,国会召开前,20日晚,从上海搭车北上,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延至22日逝世。著有《宋教仁集》、《宋教仁日记》等。

☚ 蔡锷   冯玉祥 ☛

宋教仁1882—1913

民主革命家。字遯初(一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先后参与创办华兴会、武昌科学补习所,因策划长沙起义事泄,东渡日本习政法。次年参加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又为《民报》撰述员。1911年任同盟会中部总会总务干事。武昌起义后参与筹建南京临时政府,曾任法制院总裁。袁世凯窃位后,他任农林总长。醉心于议会政治,1912年8月同盟改组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次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得多数票,他拟组建国民党内阁,却为袁世凯不容,3月20日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车站。有《宋教仁集》。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字遯初、钝初,号渔父。桃源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与黄兴等创建华兴会,任副会长。后因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亡走日本。协助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等职。1907年4月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著《间岛问题》一书。1911年初,在上海任《民主报》主笔。与谭人凤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上海、江苏等地起义和筹建临时政府。1912年初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初,到各地发表竞选演说,反对袁世凯专权。3月20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车站,22日逝世。著有《宋教仁集》。

☚ 宋飏裘   严正基 ☛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字遯初,一作钝初,号渔父。桃源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入本县漳江书院读书,喜读政治、法律、地理等学。1903年进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常与同学田桐等谈论时政,萌发革命思想。是年夏,黄兴由日归国到武汉,在各书院发表演说,遂与之结识。不久返湘,参与筹组华兴会。旋又在武昌参加 “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华兴会决定1904年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发动起义,省城外分5路响应,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起义失败后东渡日本,先后入东京法政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专习政法。1905年,与田桐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并参与同盟会筹备会议。同盟会成立后,任司法部检事长和湖南分会副会长。《民报》创刊后,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并曾一度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东京本部工作。1907年4月,与白逾桓和日人末永节到东北,联络“马侠”,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后回日本,著有 《间岛问题》一书,证明延吉地区自古属中国领土。宣统二年(1910) 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与谭人凤等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建议组织中部同盟会。次年1月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编。不久赴香港,参加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沪,于7月31日正式成立中部同盟会,是5个总务干事之一。武昌起义后,随黄兴至武汉前线,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后至南京,参与临时政府的筹组工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法制局局长。4月,临时政府北迁,出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6月退出。此后,他以 “民国政治家” 姿态,竭力鼓吹政党政治和议会政治,主张实行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选为理事,并代理理事长。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提出由国民党组阁,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国会召开前夕,3月20日他拟自上海乘车北上,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22日身亡。后人编有《宋教仁集》。

☚ 文经纬   刘松衡 ☛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民主革命家。字遯初 (亦称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先后在长沙和武昌参与建立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和早稻田大学,钻研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和《民报》编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积极促成上海、江苏、浙江等起义和筹建中央临时政府的工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法制院院长。5月,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不久辞职。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领导国会竞选运动。国民党在国会竞选中获得多数席位后,声言将以多数党领袖地位组织责任内阁,为袁世凯所不容。1913年3月20日,被袁世凯指使国务总理赵秉钧派人刺杀于上海。遗著编为《宋教仁集》。

☚ 黄兴   章炳麟 ☛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曾在长沙创办《长沙俚语日报》,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宣传,风行一时,但因经费不足,不久停刊。1904年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同年赴日留学。1905年与陈天华、黄兴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月刊,任主编,宣传排满革命。继而参加同盟会,任总务部司法部检事长,参与《民报》的创办和撰写工作,任《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员。用犟斋的笔名发表了《一千九百○五年露国之革命》、《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等译文和时评,介绍俄国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国际历史,1907年一度回国,在东北组织革命活动。1910年回到上海,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工作,成立同盟会中部总务,担任总务干事,并主持《民立报》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宣传革命反对立宪的文章。是《民立报》很受读者欢迎的著名政论家。辛亥革命后,任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和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民党,任理事,一心从事议会政治活动,鼓吹责任内阁,影响很大,对袁世凯专制阴谋构成巨大威胁。1913年被袁暗杀。著有《宋教仁日记》等。

☚ 汤修慧   启蒙画报 ☛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民主革命家。字遁初(一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父起龙,占有土地百余亩。他幼时入塾读书。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入漳江书院读书。1903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1904年春,与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同年夏,参加武昌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因参与策划长沙起义,事泄,亡命日本,先后入东京法政大学及早稻田大学学习。1905年6月,与田桐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同年8月加入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后又被推为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1907年4月,与白逾桓、吴昆等到东北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因事泄,白被捕,复往日本,参加同盟会本部工作。1910年冬回上海,在于右任创立的《民立报》任主编。1911年7月,与谭人凤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为五总干事之一。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司法局局长,同时被推为同盟会干事。袁世凯窃国后,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同年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理事,后代理理事长。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取得多数席位,他企图以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他从上海搭车北上,被袁世凯派人刺伤,于22日身死。著有《间岛问题》、《宋渔父日记》。

宋教仁1882—1913

字遯初(一作钝初),号渔父。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桃源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就读于漳江书院。二十九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次年春,与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同年夏(7月)与吕大森、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文书。后因参与策划长沙起义,事泄遭通缉,逃亡日本。先后入东京法政大学及早稻田大学学习。三十一年与程家柽、田桐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宣传革命。同年六月(7月)参加同盟会筹备会,七月二十日(8月20日)同盟会成立后,先后任司法部检查事长、《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员。三十三年赴东北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筹划起义。曾著《间岛问题》一书,以确凿证据论证延吉地区自古属于中国版图。宣统二年底(1911年1月)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编,宣传反清、反侵略和资产阶级民主。三年春(1911年4月)赴香港,筹备黄花岗起义,任编制课长。夏(7月)与谭人凤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为五总干事之一。武昌起义后,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起草《鄂州临时约法》。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农林总长。同年8月,主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后代理理事长。次年初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他遂赴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发表演说,主张成立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为袁所忌。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被袁派人刺杀,22日逝世。遗著辑为《宋教仁集》。

宋教仁

宋教仁

名链,字邈实,又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882年生。1903年入武昌文普法通学堂。1904年3月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 8月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任文书; 11月华兴会密商起义,事泄,出走日本,初在东京法政中学,后进东京法政大学。1905年5月与黄兴等创办 《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 8月参加组织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后被推为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并担任《民报》庶务干事兼撰述;11月因反对日政府颁布留学生规则,被除名驱逐,后改名练,入早稻田大学习法政。1907年春和白逾桓等赴东北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事泄,遂逃往日本。1911年1月初回上海,任 《民立报》主笔;同年4月赴香港,任统筹部编制课长,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香港;8月与谭人凤等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并筹设各省分会。武昌起义后赴鄂,协助湖北都督府办理外交,参加拟定《鄂州临时约法》,旋至南京,筹组临时政府。1912年1月任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4月临时政府北迁,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不久辞职;8月联合统一共和党等组织中国国民党,任理事、代理事长。1913年春代理国民党理事长,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政; 同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车站,22日逝世。著有《宋渔父日记》 《间岛问题》 等。

☚ 宋渊源   宋楚瑜 ☛
000032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