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回旋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回旋曲
〔英国〕 斯温本 当我吻她的发,坐在她脚边, 把它编织又解散,尝到发的甜; 用发缚住她双手,牵住她眼光—— 像花那么深,像薄暮那么迷茫; 被自己长发捆住的她呀美如画, 当我吻她的发。 梦的甜蜜哪里比得上她的面容, 那冷海之下冰凉的海花的梦; 我的脸和她的脸间永无苦涩, 一切新的欢甜都相形失色, 除非是白的死,吻我于同一刹那—— 当我吻她的发? (飞白 译) 斯温本的唯美主义与非道德化倾向与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接近。1866年他的诗集《诗与谣》一出版,便与《恶之花》一样曾在英国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主题是谨慎从事的,可斯温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对热烈、迷狂、甚至有些残酷和烦腻的爱情倍加吟咏,并且以唯美主义反叛社会的趣味、风尚、礼教为规范。由于这种反叛带有感官美的性质和颓废色彩,同时又充满着诗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激情,因此遭到评论界的谴责。斯温本的这首回旋曲便显示了唯美主义和非道德化的色彩。 有人评论说:罗塞蒂的诗象美术作品,而斯温本的诗象音乐作品。他在诗歌创作上试用过各种节奏,尤其大规模地运用了“抑抑扬”等英国诗中少见的三拍子音步,还喜欢采用回旋曲、幻想曲等源自音乐曲式的诗体,成为一位回旋曲大师。这首诗就是斯温本回旋曲中的代表作,音乐效果十分强烈,有着迷人的魅力。回旋曲的形式源自民间的轮舞,其形式是跳一圈轮舞并由合唱唱出基本主题,之后插一段由独唱伴唱的双人舞,再来一圈轮舞,这样穿插成ABA-CA结构,基本主题A要反复多次。尔后形成一种固定曲式,最后又发展为一种诗体。这种诗首行的前半句作为基本主题,在每节诗后重复出现。循环不已,首尾呼应,形成回旋的韵律。 这首回旋曲首句“当我吻她的发”是基本主题,在两节诗后又重复出现,强化这一基本主题。诗的第一节通过“吻她的发”,“编织又解散”的细节描写,并由“我”爱人长发的“甜”,写到用长发“牵”住的眼和被长发“捆”住的人,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爱人的娇美多姿、妩媚迷人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甜蜜感。诗的第二节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把“美如画”的面容同冷海之下冰凉海花的梦境和一切新的欢甜进行对比,从而突现了这“一刹那”的“吻”给人带来的永不变味的、令人心醉的甜蜜。这首诗将头发的缠连和音乐的回旋交融成趣,相映生辉,恰切地再现了情人之间的那种缠绵悱恻的依恋之情。 这首诗只抓住孤立的、刹那间“吻”爱人头发所带来的感官与心灵的愉悦,从色彩、气味、神态等方面,着力表现这一感觉形象,这种感觉形象有着高度的个别性。在这一有着高度个性的感觉形象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思,蕴含着诗人对美的憧憬。诗人还将这种感觉形象的美与痛苦和死亡相联系:若在这“欢甜”的瞬间溘然逝去,那逝去竟也同样是无比的“欢甜”。美好的瞬间超越了生命的价值,这就把瞬间的完美推上了至高无尚的位置。诗人在这里竭力歌颂、向往的这一瞬间的完美,是以一种“纯粹的美”的方式存在的,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本身,达到了超然度外的迷狂境界,具有明显的梦幻色彩和神秘性。为了最大范围地发挥艺术形式美的威力,在诗的表现形式上,进行精雕细刻。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斯温本诗歌的唯美主义色彩。 回旋曲
〔英国〕 斯温本 这么多年,自从我们在人世跋涉, 诸神给了我和我的爱人什么恩泽? 他们给我无穷的恐惧和灾难, 我饮的泉水比海水还要苦涩, 悲伤高悬苍天,而欢乐随风流转, 这么多年。 诸神给我爱人的是何祸福? 谁将替她答复? 谁能说出 无人知晓的隐衷——是苦是甜? 如果她从不哭,愿泪水永不遮住 那双对我比明星还贵重的眼, 这么多年! 但如果泪水曾沾湿她的眼皮, 似双贝含珠,似蔷薇滴雨, 那么,就让它再一次沾湿花瓣, 让甜蜜、明亮、短暂的泪滴 为一人而哭——他是她眼泪之源 这么多年。 (飞白 译) 这首回旋曲从表现的意象和抒情的基调上看,与上首截然不同。前一首写的是爱的甜和吻,着力表现“吻”爱人的发所带来的瞬间的感官上的美,感情热烈,甚至达到了疯狂、迷乱的程度;这首诗写的却是爱的苦和泪,竭力表现长期以来爱人为“我”而默默受苦、甘愿受苦的内在美,感情深沉、真挚,令人感到柔肠百转,情意绵绵。 诗的第一节首先从时空和内心的感受上,展现了一对情人长期以来所蒙受的深重的苦难和悲哀,而这么多的苦与哀都是因“我”得罪了诸神所招致的。人生本来就是欢乐与痛苦的交奏,但欢乐远不如痛苦给人的刺激更强烈。欢乐常常是短暂的一瞬,痛苦则是绵长的久远;欢乐容易淡忘,痛苦却时时咬噬着心灵,“饮的泉水比海水还要苦涩”的“我”,愈发觉得“悲伤高悬苍天,而欢乐随风流转”。对痛苦的恐惧正是源自对欢乐的渴望与追求,正是源自深深的爱。 诗的第二节转而写诗人对爱人内心的揣度与美好的希冀。爱人默默承受着诗人的“无穷的恐惧和灾难”,诗人不知爱人内心的“隐衷——是苦是甜”,这个“无人知晓”,并不是淡漠与麻木,而是努力地揣度猜测,却难以知晓。怕勾起诗人更大的痛苦,爱人已将那痛苦的泪水深深地藏在心底,而现出一脸一身的睛朗。使诗人难以测度她的欢乐与痛苦,只能虔诚地祈祷:“愿泪水永不遮住那双对我比明星还贵重的眼”。不论是种种揣度中的焦躁不安,还是努力压抑后的满面春风,还是发自心底的美好祝愿,都是源自深深的爱,痛苦中融着甘甜。 诗的第三节描写了另一种相反的假设与感受。因为“他是她眼泪之源”,所以“如果泪水曾沾湿她的眼皮,似双贝含珠,似蔷薇滴雨”。没有爱,也就无所谓痛苦,也就不会流泪,也就不会有异于寻常的赞美。无论是痛苦的眼泪,还是热情的赞美,都是源自深深的爱,痛苦中融着甘甜。 诗的第二和第三节在第一节的铺垫下,从爱人的不流泪和流泪两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心地明朗、善良、甘愿为爱情默默受苦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情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尤其歌颂了情人之间的共苦。而对共苦的歌颂,最终仍是对忠贞爱情的赞美。 如果说前一首回旋曲是通过描写刹那间的欢甜来抒发对爱情的赞美,那么这一首回旋曲则是通过描写无穷的痛苦来表现对爱情的歌颂;前一首的欢甜中潜伏着失去后的痛苦,这一首则痛苦中含蕴着咀嚼中的欢甜。诗人在这里咏叹的不只是哪一个别情侣所蒙受的苦难,而是千百年来情人们所一直经受的苦难和悲哀。从这一意义上看,这首回旋曲与诗人早期诗中那种异乎寻常而带有性感的爱情描写相比,更具有广泛性,更接近于生活,更切乎“正常”的主题。所以现代的评论家说:斯温本这只热带海鸟,一度在潮湿多雾的伦敦天空展露了华丽的羽毛后,如今收起了双翅。 这首回旋曲流转多变,回旋起伏,给人以自然、流畅、迷人的音乐效果。它按照回旋曲式再三重复“这么多年”四个字,并且以设问的修辞方式相配合,大大增强了抒情的力量,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那循环往复的“这么多年”时时在空中回旋,使诗人那百感交集的情怀得以充分地展露,使诗者也不禁浮想联翩,感到柔肠百结。那如泣如诉向天发问的声声呼唤,在超越了时间的天空白云中回荡,在读者,激烈颤动的心房中回荡,久久难息。 回旋曲一段音乐间歇性重现的器乐曲。源于古代欧洲民间轮舞歌曲。有2种基本类型(单主题、对比主题)。18世纪上半叶多用单主题,段落有5段(ABACA)、7段(ABACADA)、9段 (ABACADAEA)3种;18世纪下半叶多用对比主题,常见于歌唱性与舞蹈性的对比、活跃与安静的舞蹈形象的对比、热情洋溢与优美抒情的形象的对比等。一般以5段(ABACA)为多,插部(B、C)和主部(A)形成对比。主要作曲家: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肖邦。 回旋曲 回旋曲Huixuanqu器乐曲。17世纪开始流行。由一个反复段与几个对句段相连接,形成ABACAD……A的形式。曾在法国的钢琴曲创作中盛行一时。18世纪后期发展为由一个反复段与三个对句段相连接,形成ABACAB′A的格式。B与B′是两个同素材的对句,其调性是属调、主调关系。各段连接处插入过门,使全曲更具连续性。因与奏鸣曲相似(B相当于呈示部、B′相当于再现部,C处于发展部)故称奏鸣曲式的回旋曲。常用于古典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协奏曲等的末乐章; 有时也作为器乐曲的独立乐章。如: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末乐章。 ☚ 室内乐 变奏曲 ☛ 回旋曲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曲。特征是音乐主题的循环,即同一个基本主题和几个不同的中间部分相互交替,形成基本主题的多次反复。早期主题简短,形象单一,段落多而分明。后经发展,主题结构规模较大,宜表现活跃欢腾的气氛。如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莫札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费加罗咏叹调等。 回旋曲roundelay;rond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