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宋会要辑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宋代曾先后11次撰修会要,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将宋代历次所修会要打乱其原有的体系,分别采入各韵中。这些会要的原本后来很快都亡佚了。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奉命修《全唐文》,他以搜集《全唐文》资料为名,命书手将《永乐大典》中所收各本《宋会要》的内容全部抄出,得到一个上千万字的《宋会要》辑本。徐氏身后这个辑本为缪荃孙购得,光绪间,归入广雅书局,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聘屠寄负责整理,将职官和礼两类录成清稿,后因张之洞离任而中断整理工作。稿本被书局提调王秉恩占有,于1915年售给吴兴刘承干的嘉业堂,刘氏先后聘刘富曾、费有容重加整理和改编,修成清本。1931年,北平图书馆从嘉业堂购得徐松辑本,并据以影印,定名为《宋会要辑稿》,以线装200册发行。1957年和1987年中华书局用此本两度影印,精装8册,这就是现在的通行本。

《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的一部,它共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17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子目,各种材料以事目为经,年月为纬的方法编排,其内容主要包括皇帝的诏令、臣僚的奏议、政府的条令规章等等,篇幅约为800万字,是研究宋代历史的最基本文献。

《宋会要辑稿》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但毕竟还只是一部有待进一步整理的残稿,由于原本的次序编排已被打乱,现存这个辑本又经过多次转抄,因此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王云海的《宋会要辑稿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对此书存在的脱、衍、误、倒诸多问题作了初步的考订工作,并为这部《辑稿》编制了篇目索引,给使用本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今人陈智超近年来按照《宋会要》原本的体系将其中的食货类基本予以复原,这是整理此书的一个新尝试。另外,在刘富曾整理辑本的过程中,曾将原稿的许多内容都误作“复文”删落,陈智超找到了这些被废弃的原稿,编成一部80万字的《宋会要辑稿补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版)。今人王利器则从现存的宋代各种文献材料中,辑出不见于今本《辑稿》的《宋会要》佚文(尚待出版)。这两种增补本都是《宋会要辑稿》不可缺少的补充。

宋会要辑稿

书名。清徐松辑。三百六十六卷。宋代秘书省专设会要馆,修撰会要,后经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诏修十次,成书二千二百余卷,但从未刊行。元军灭宋,稿本北运。元修《宋史》各志,多取材于此。明修《永乐大典》,曾将《宋会要》中史事,分别采入各韵。清嘉庆年间,徐松始从《永乐大典》中录出,书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绎等十七类,其中礼、职官、选举、食货等门篇幅尤大。此书多有《宋史》及宋代其他史书所未采录的材料,为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

宋会要辑稿

书名。清徐松辑。366卷。宋代专设“会要所”修撰会要,前后历十次,成书2200余卷,从未刊行。元灭宋,稿本北运。元修《宋史》各志,多取材于此。明修《永乐大典》,曾将其中史事分别录入各韵。清嘉庆时,徐松始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汇集而成本书。分帝系、后妃、礼、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职官、选举、道释、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等17类,以礼、职官、食货等类篇幅最巨。其中刑法类包括格令、法律、刑法禁约、定赃罪、诉讼、勘狱、配隶、断狱、狱空、冤狱、亲决狱、检验、 贷、 禁囚、 枷制等目。内多《宋史》及宋代其他史书所未采录的材料,为研究宋代政治、法律的重要资料。

《宋会要辑稿》

宋官修史书。明万历时亡佚,清徐松等辑。全书共收宋历代会要11种,共366卷,其中有10卷分上、下卷,实有376卷,约800万字。记960年至1224年265年间宋朝之史事。每朝会要类目略同,如《庆历国朝会要》类目有67卷:帝系11卷,后妃4卷,乐8卷,礼62卷(卷20分上、下),舆服6卷,仪制13卷,瑞异3卷,运历2卷,崇儒7卷,职官79卷(卷36、41、43、48分上、下),选举34卷,食货70卷,刑法8卷、兵29卷,方域21卷,蕃夷7卷,道释2卷。此书辑于1809年,1887~1889年由缪荃孙等整理出110册。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会要体宋代典章制度汇纂。宋会要所史官集体纂修。清徐松辑。据王应麟《玉海》、章如愚《山堂考索》、马端临《文献通考》,宋人纂修《会要》共有十次。第一次:庆历《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引作八十五卷。宋绶、冯元、李淑、王举正、王洙等同修,章得象奏进。第二次:元丰增修《五朝会要》三百卷。李德刍、陈知彦同修,王珪奏进。第三次:政和重修《会要》,仅成《吉礼》一百十卷。王觌、曾肇、蔡攸同修。第四次:乾道续修《四朝会要》二百卷。汪大猷删定,陈俊卿、虞允文奏进。第五次:乾道《中兴会要》二百卷。陈骙类编,梁克家奏进。第六次:淳熙《会要》三百六十卷。赵雄、王淮等奏进。第七次:庆元《光宗会要》一百卷。京镗等奏进。第八次:嘉泰《孝宗会要》二百卷。邵文炳会次。第九次:嘉泰《宁宗会要改正》一百十五卷,续修一百十卷。陈自强、史弥远等奏进。第十次:嘉定《国朝会要》,一作《十三朝会要》,五百八十八卷。李心传类编,《宋史》卷四百三十八云:端平三年(1236)成。《宋会要》纂修规模之大,远过于唐代《会要》,即后世之修《会典》者,亦难以与比。其史料主要取材于实录与日历,此外,朝廷各部门及诸路监司所属州军之所有档案,也均在网罗之列。实录与日历,月纲日纬,杂然胪陈,不以史实之内容为准。会要则以史实之性质区别而归纳排列之,此二者之不同处。宋所修《会要》,除李心传所编《国朝会要总要》曾刊版于蜀中外,官修诸本,宋时从未刊行,惟官府允许臣民自由传抄。南宋秘阁所藏北宋纂修《宋会要》之传抄本,及南宋纂修之《宋会要》正本,后尽为元军运至燕京。元修《宋史》,即以此为重要史料根据。《宋史》诸志,与《宋会要》相较,其详略之殊,虽如霄壤,然《宋会要》之轮廓,亦大体保存于《宋志》之中。明初修《永乐大典》,将《宋会要》史事依韵分隶,计有《国朝会要》等七种,可知宋人所修《会要》至明初已十亡其三。当时文渊阁所藏之《宋会要》残本共二百零三册,至明宣德年间,又大半被火毁,明万历时已不见此书踪影。清人徐松,于嘉庆十四年(1809)入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时《永乐大典》虽已散佚一千余册,然所存尚得十之八九。徐氏遂利用职务之便,命书手将《大典》中所收各本《宋会要》的内容一一钞出,日积月累,得五六百卷,是为辑本。徐氏未及排比整理而谢世,卒后其稿流入北京琉璃厂书肆,为江阴缪荃孙所得,又经缪手转归广雅书局。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遂聘缪氏与屠寄整理辑本。然整理工作仅成职官部分即因张之洞之离任而中断。所有辑本原稿,为书局提调王秉恩匿为己有。民国四年(1915),王氏藏书散出,著名藏书家吴兴刘承干以重金购得辑本,收入嘉业楼,并先后聘刘富曾、费有容重加整理。刘氏对徐松原稿痛加删并,成初编二百九十一卷,续编七十五卷。后刘富曾又参考《宋志》、《文献通考》、《玉海》等书,移改旧史实,增入新资料,录为清本,共得四百六十卷,徐松辑本遂原貌全非。按徐松辑本,一字一句,尽为《永乐大典》原文,可供人据以推定原有之顺序。而刘氏清本,总类子目,离合无端,杂引他书,又不注所本,故清本之价值,逊于辑本。不过刘富曾清本,亦有少数篇幅确为《永乐大典》原文,而不见于徐松原抄稿,故《宋会要》清本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1931年北平图书馆(即今北京图书馆)以重金从刘承干处购得徐松辑本。1933年成立了以陈垣为委员长的编印委员会,1935年将徐氏辑本影印,名为《宋会要辑稿》,共线装二百册。其中帝系、后妃六册;礼、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五十一册;职官四十九册;选举十四册;道释一册;食货四十三册;刑法八册;兵十五册;方域、蕃夷十三册。1957年中华书局复将《宋会要辑稿》缩印为平装本八大册,是为现在的通行本。
《宋会要辑稿》所载,有许多资料是《宋史》上难以见到的。仅见于此书,或他书简而此书详者亦不少。此外,如田制、田赋、水利、户籍、矿冶、茶法、农业生产技术及采矿技术等有关经济史料,《宋会要辑稿》载之甚详,可补他书之不足。书中对宋代官制的记载,篇幅尤巨,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对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及文化、经济均有重要价值,如“市舶司”一门,便是研究宋代中外贸易的珍贵史料,而“秘书省”一门,为了解宋代官方修史制度的必读资料。其余如刑法、兵、方域、蕃夷等类,保存了大量有关军事、法律、交通、民族关系等史料。
目前通行的《宋会要辑稿》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已查出有五十四处较大篇幅的复文。经多次转抄,脱、衍、误、倒处亦不少。尽管如此,《宋会要辑稿》仍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因而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为了便于使用,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编了《宋会要辑稿标目》(1963年油印本)、台湾大学王德毅也编有《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版)。对此书的研究方面,则有汤中《宋会要研究》和日本东洋文库宋代史研究委员会所编的《宋会要研究备要一目录》(1970)等可供参考。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困学纪闻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书名。清徐松等辑。徐松(1781—1848),字星伯。大兴 (今属北京) 人。宋代会要,前后共修10次,共成13朝会要。书在2200卷以上。为历代会要规模最大者。但修成后,只有传抄本,从未正式刊行。明初修 《永乐大典》时,即已不全,宣德年间又遭火焚,书竟不存。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也未能对此书加以搜辑。直到嘉庆十四年 (1809),徐松入全唐文馆任提调兼总纂官,才利用职务之便,将 《大典》 中引用此书的文字一一抄出,日积月累,共得五六百卷,但未及整理,他即去世。这份原始材料流落北京琉璃厂,先为缪荃荪所得,不久又转入广雅书局提调王秉恩之手。王死后,刘承干购得此稿,请刘富曾,费有容整理。这份原稿被剪裁取舍、痛加删并,纂成初编291卷和续编75卷,后又增加 《宋史》 各志、《文献通考》、《玉海》 等书中有关资料,成460卷本。这个所谓 “清本”,所增材料不注出处,体例既不严密,又混杂 《大典》 以外的内容,原稿面目已不复见。因此现在通用的本子是刘承干所得徐松原稿的影印本,共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17门。其中以食货、职官,礼等类篇幅最大。食货类对田制、田赋、水利、户口、矿冶、茶法、农业生产和采矿技术有详细记述,对了解宋代的经济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礼、乐和帝系、后妃、舆服、仪制等类的记述,则为认识和研究宋代宫廷的各项制度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书据实录、日历和政府各种档案写成,保存了许多史料原文。元修 《宋史》,多取材于此。内容远较 《宋史》 丰富,许多记载或仅见于此书,或较他书详备,故其价值,多为史家所重视。此书原稿影印本,1935年首印仅为300部,每部200册。1957年,中华书局再度影印,为世人使用带来方便。但此书存在讹误错字、重复纷乱等种种问题。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云海所著《宋会要辑稿考校》 一书,对这些问题作了考订、校补。另外刘富曾的改编本,有少数篇幅,确为 《大典》 原文,又不见于徐松原稿,因此不断有将其刊印的主张,以供读原稿者比较之用。

☚ 宋大诏令集   文献通考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清)徐松撰。366卷。宋代专设“会要所”,修撰会要,前后共历10次,成书2200余卷,从未刊行。宋亡,元将稿本北运,据以修撰《宋史》诸志。明修《永乐大典》,仅得七部收入,后残稿于宣德年间文渊阁大火中焚毁大半,至万历年间便不见踪迹。清嘉庆时,徐松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分帝系等17类,其中以礼、职官、食货等类篇幅最巨,为研究宋代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有北平图书馆1936年原稿影印本和中华书局1957年原稿缩印本。

☚ 五代会要   大金集礼 ☛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简称《宋会要》。宋代官方文件的资料汇编。该书将有宋一代皇帝的诏令、政府的规定、臣僚的奏章、各地的报告等原始材料,先分门别类,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共分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十七门,共约八百万字。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其中, 《食货》一门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一,集中了宋代的经济史料,举凡农田、水利、赋税、版籍、货币、职役、坑冶、盐、茶、马政、库储、漕运、赈济无不备载。《职官》一门约占四分之一,其中亦有不少经济内容,如《职官·市舶司》一目,是研究两宋对外贸易的必备文献。《刑法》和《兵》两门有财务诉讼、阶级斗争等内容。《方域》一门包括地理、交通、治河等史料。其他门类亦有不少相关材料, 价值极高。一九三一年, 北平图书馆据徐松《永乐大典》辑本影印, 线装二百册。建国后, 中华书局缩印成平装本八大册, 即现用通行本。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000025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