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庙qīng miào太庙,帝王的宗庙。刘禹锡《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清庙既策勋,圆丘侯燔柴。韩休《奉和御制平胡》:盛德陈清庙,神谟属大君。 清庙 清庙《诗经·周颂》篇名。为《周颂》第一篇。《毛诗序》云:“《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雒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三家《诗》大致相同。对“清庙”的解释,历来有歧说。一说以为清庙专指文王庙,“清”以所祭有清明之德者言。一说以为清庙广指祖先诸宗庙,“清”以庙貌肃然清静言。以后一说稍胜。此诗最初作为祭祀文王的乐章,后又作为兼祀文王、武王的乐章;此外,鲁公世世禘祀周公于太庙,也以此为祭祀乐章。全诗一章,八句。无韵。因为《颂》诗载歌载舞,节奏较缓,韵脚不起作用,故《周颂》多无韵(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周颂》)。此诗风格简淡寂寥,颂文王之德而不从正面着笔,写清庙,写助祭众人,侧面烘托,意味反觉深长。 ☚ 召旻 维天之命 ☛ 清庙《清庙》是《周颂》的第一篇。郑樵说:“宗庙之音曰颂”。《周颂》所收的都是周王朝用之于宗庙祭祀的乐歌。《清庙》便是周人对周文王的颂歌。《小序》说:“《清庙》,祀文王也。”其写作年代,据文献推测,大约在周成王五年左右,说是周公旦在建成雒邑之后,率领入朝的诸侯祭祀文王时所作。至于其作者是周公旦还是朝廷乐师,则不得而知。 文王名昌。他在世的时候,周人并没有征服商朝,统一中原。但正如《周颂》的另一篇《维清》所说,正是周文王开创了周氏族向外扩张的声威显赫的局面,为他的儿子周武王日后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周人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一个德威广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之主。在《大雅》里,有很多篇章对他的文治武功和道德的光辉进行了描述和歌颂。因此,《周颂》的第一篇便是对他的祭祀之歌,这是不难理解的。 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当然是为了歌颂文王的德行。象这样的庙堂文学本来极难做得生动。弄得不好,往往会变成几句干巴巴的口号。但这首诗却不然。作者没有对文王的德行进行直接歌颂,而是匠心独运,掉转笔头从祭祀者的身上着手,用带感情的诗句描述祭祀这一行动。通过这种可感触的事实,文王的德行从而也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歌一开头便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庄严 (穆) 清静的祭祀庙宇,并且用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叹词“於” (音乌) 咏唱而出。这就在听者和读者的心中造成一种只有宗教行为才具有的特殊威慑力量,使之立刻沉入到祭祀活动的静穆氛围之中。同时,它又为后面的诗句准备了充分的感情基础。上下文的过渡因此而显得十分自然。因为清庙的静穆固然可导致祭祀者的严肃,反过来说,祭祀者的严肃又无疑是形成清庙之静穆的一个条件。所以,下文紧接着便对祭祀者的精神面貌进行了描述: 这里既有恭敬、和合 (雍) 的助 (相) 祭诸侯,又有众多秉持文王之德的执事(多士)。作者在此实际上运用了一个类似后人所说的互文见义的手法。“肃雍”和“秉文之德”应当是助祭诸侯和祭祀执事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了行文的简练含蓄而将四个因素分成两组进行搭配。它向人们暗示:助祭诸侯和祭祀执事之所以具有这种恭敬、和合的精神面貌,是因为他们秉持了文王的德行。这便就切合到祭祀文王的主旨上。接着,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对祭祀者的活动进行了描述: 他们把文王和天相比配(对,配; 越,于。),从远处奔跑 (走) 到文王的庙里来帮助祭祀。这可以看作对上文的总结和收束。到此,具体的描写和铺垫已经完成,作者才进一步明确点明这首颂诗的中心思想: 文王的德行难道不光明吗?难道不会由子孙代代承续下去吗?这样的反问不但不使人感到突兀,反而让人觉得充满了力量,这与前面的铺垫是分不开的,诗歌的结尾一句“人们是不会厌弃他的啊! ”是紧承此反问的正面升华,因而也可以看作对全诗最终总结。平平的一句话,让人觉到含有无限意味,真可谓水到渠成之笔。由此所见作者创作时感情链条的紧密。关于此诗由远入近、层层步入主旨的手法,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有几句话概括得十分精彩:“此正善于形容文王之德也,使从正面描写,虽千言万语,何能穷尽? 文章虚实之妙,不於此可悟哉?” 此诗不押韵,运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不藉比兴。但内容依然是丰富和含蓄的。现在讨论《诗经》的人往住以为《颂》诗,特别是《周颂》都是呆板乏味的宗庙文学,毫无艺术性可言。确实,《周颂》由于创作年代较早,加上其内容和实用原则的限制,它不象《风》、《雅》那么情致缠绵,婉约多姿。但是,我们也应当知道,到《诗经》成集的时侯,周代祭祀诗歌的创作已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历程,其间作品不知有多少,假若不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恐怕是不会如此顽强的流传下来的。 清庙
【注释】①於(wū):叹词。穆:美。清:清明。②肃:敬。雝(yōng):和。显相:指助祭诸侯。③济济:威仪赫赫貌。④秉:奉行。文:美好,高尚。⑤越:于。⑥骏:迅疾。⑦不:语助词。显:昭明。承:继承。⑧射(yì):厌倦。 【鉴赏】这是祭祀文王之诗。 此诗列为《周颂》之首,可见出地位的重要。主祭者当为武王,诗作者为武王或周公均未可知。 全诗一章八句。首句写庙,辞清意美。诗言:“多美啊,清明之庙。”一个“清”字尽见精神,它可谓对文王之德作了最好的概括。诗接着写祭祀时庄严肃穆的气氛。前来助祭的诸侯“显相”,一个个神情肃敬,仪态雍和;参与祭祀的执事“多士”,一个个也是威仪赫赫,无不奉行高尚的道德。唯有如此,这些“多士”方能报答文王在天之灵,而“骏奔走在庙”。“骏奔走”三字极为传神,它将“多士”操持祀事尽心竭力,无限虔诚,周旋趋跄尚恐不及的情态活画了出来。结尾二句是承上总言。“显”是说文王之德清明,昭显不昧;“承”是说继承文王之德,永勿废替。最后以对文王之德乐之无厌作收,诗意隽永,余味无穷。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全诗绝不正面描写文王之德,而是从侧面着笔进行渲染。如:写庙宇之清明,写显相之敬和,写多士之肃整,末以咏叹“无射”作收,无不巧妙地烘托出文王之德确乎清明。如果从正面描写,虽有千言万语也难以穷尽其意。诗文虚实之妙,于此可悟。 《清庙》肃雝显相②。诸侯们恭恭敬敬来陪祭。 济济多士③,执事的人们整整齐齐, 秉文之德④。把高尚的品德来保持。 对越在天⑤,对于在天的神灵, 骏奔走在庙⑥。大家匆匆奔走在庙里忙祭礼。 不显不承⑦,神灵显于天,人们尊敬他, 无射于人斯⑧! 从来都不厌倦呀!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於(wu):叹词。穆:壮美。②肃雝(yong):肃敬雍和显:明,显赫。相:助祭的公侯。③济济:威仪整齐 多士:众多的参祭者,指众公侯。④秉:执持 文:指文王。⑤对越:报答宣扬。一说,越,於。⑥骏:迅疾。⑦不显不承:即“不显丕承”。不,通“丕”,发语词。 显,光明。承,通“烝”,美。⑧无射(yi):不厌弃。射,通“”,厌恶。斯:语气词。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分歧较大。何谓清庙?是专指文王庙,祭祀文王,还是广指诸庙,祭祀周之祖先,古今学者的意见颇不一致。 《诗序》以为《清庙》祀文王,《郑笺》也以为“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这两种说法认为“清庙”专指文王之庙,诗是祭文王之诗。朱熹从之,然释“清”为清静,与郑玄说小异;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主此说,然姚氏主张并祀文、武,亦与《诗序》、《诗集传》有别。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袁梅《诗经译注》皆从此说。另 一说,以“清庙”广指诸庙,“清”为清静之意,其说始自汉韦玄成,他以为“《清庙》之诗,言交神之礼无不清静”(《汉书·韦贤传》)。“清”以庙中交神之礼言,后之贾逵、晋杜预皆本韦为说,然亦略异之,“清”以庙貌言。贾逵《左传注》云:“肃然清静谓之清庙。”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清庙,肃然清静之称也。”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清徐养原《顽石庐经说·清庙说》,曰:“古制天子七庙,文王庙其一也。如专以清庙为文王庙,则余复何称焉?特别有嘉名,而书传偶未之及邪?此则广指诸庙,非独文王,故以清静解之。《诗序》曰:‘庙者,人所不居,虽非文王,孰不清静?何独文王之庙显清静之名? 此则广指诸庙,非独文王,故以清静解之。’”今人除陈子展外,高亨亦主张此诗“是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 揣摩各家之说,细究诗义,当以后说为是。“清庙”实非专指文王之庙;然祭祀宗庙祖先之主要对象则是文王,“秉文之德”句可证,《诗经》中其他地方写别于“武事”之“文德”的,皆“文”“德”二字连用,如《大雅·江汉》:“矢(施)其文德,洽此四国。”与本诗不同。另外,《清庙》后面《维天之命》、《维清》二诗俱为祭颂文王之诗,以《周颂》首篇之《清庙》为总祭宗庙祖先之诗,也是完全讲得通的。 这首乐歌庄严肃穆,写法亦较高明,除开篇一句“於穆清庙”作正面点题外,其余七句均从侧面落笔,以祭祀者肃敬雍和的态度和极其崇敬的心情及庄严的举止来颂扬先祖和文王之德的至善至美,颇得文章虚实之妙。再者,这首诗的特点是无韵,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案《颂》为奏乐所歌、尤当有韵。今多无韵者,旧谓一句为一章,一人歌此句,三人和之,所谓‘一唱三叹’,则成四韵。”虽未必就是一唱三和,但大致情况想来是差不多的。 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①济济多士,秉文之德。②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③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④ 【注释】 ①於(wu乌):叹词。穆:深远。清:肃穆清静。肃雍:形容祭者的态度严肃雍容。显:高贵显赫。相,指助祭的公卿诸侯。②济济:多而整齐的样子。多士:指祭祀时许多做事礼的人。秉:怀着,操持。文:周文王。一说,文之德,指文德,文事方面的才德。③对:报答。越:作“於”字解。一说,宣扬。骏:迅速。④不:同“丕”,发语词。显:光明。承:尊奉。射(yi亦):借为“斁”,厌恶。斯:语气词。 【译文】 啊,这深远而清静的祖庙!助祭显赫又雍容端庄。威仪整齐的众多祭者,操持着文王的德教。报答于文王的在天之灵,迅速地奔走在清庙中。文王之德可不光大、可不尊奉?从来就没有人厌弃它。 【集评】 《毛诗序》:“《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毛诗正义》卷十九) 汉·郑玄:“《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之宫也,谓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毛诗传笺》卷十九) 汉·韦玄成:“《清庙》之诗,言交神之礼无不清静。”(《汉书·韦玄成传》) 清·姚际恒:“颂为奏乐所歌,尤当有韵;今多无韵者,旧谓一句为一章,一人歌此句,三人和之,所谓‘一唱三叹’则成四韵。愚谓此说是已,然‘一唱三叹’恐不必如是泥解,即一人唱,一人和,便已成韵,未为不可也。”(《诗经通论》卷十六) 清·方玉润:“愚谓此正善于言文王之德也,使从正面描写,虽千言万语何能穷尽?文章虚实之妙,不于此可悟哉?”(《诗经原始》卷十六) 清·徐美原:“古制天子七庙,文王庙其一也。如专以此庙为文王庙,则余庙复何称焉?将别有嘉名,而书传偶未之及邪?”(陈子展《诗经直解》引《顽石庐经说·清庙说》) 近·吴闿生:“颂文王若铺述德业,虽连篇累牍岂能尽之。妙用烘托法,写庙、写相、写多士,末以无射咏叹之,绝不正写文王。”(《诗义会通》卷四) 【总案】 《诗经》中的颂诗是郊庙之音,是周王朝统治者于天下太平之时,在宗庙祭天祀祖、祈福禳灾的乐歌。《周颂》首篇《清庙》就是礼赞周朝奠基人文王丰功伟绩的篇什。全诗叙写了君王与群臣在一派雍容典雅、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追怀文王盛德,为国家强盛、人民安康默默祈祷。此诗在艺术描写上颇得文章虚实之妙。诗人既不直接颂美文王,铺叙其功烈德泽,也不详尽描写祭祀仪式之隆重庄严,场面之盛大壮观;而是着重从侧面刻画参祭者肃静雍容的态度和无限崇敬的心情,以此来表现文王恩泽醺染后世。文王事迹虽杳不可见,而祭者虔诚恭敬之容可掬,文王盛德之至善至美,于此可见一斑。 清庙 清庙〔原文〕 ☚ 清庙之什 维天之命 ☛ 清庙 清庙清静之庙。《周颂·清庙》一章:“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毛《传》:“於,叹辞也。穆,美;肃,敬;雍,和;相,助也。”郑《笺》:“显,光也,见也。於乎美哉,周公之祭清庙也,其礼仪敬且和,又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者来助祭。”又:“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谓祭文王也。”朱熹《集传》:“清,清静也。” ☚ 清明 清酒 ☛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祠祭部 > 祭所 > 清廟2 清廟2 qīngmiào 泛指宗廟。宗廟肅穆清静,故稱。《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昭其儉也。” 清庙qīng miào〖名词〗 清庙❶ 《诗经》中有 《清庙》一篇,为祭祀周文王的诗章,泛指帝王祭祀祖先的乐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