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叶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叶青 【生药】: 鉴别 块根呈纺锤形、卵圆形、葫芦形或椭圆形,般长1.5~6cm,直径0.7~2.5cm。 表面棕褐色,多数较光滑,或有皱纹和少数皮孔状的小瘤状起,有时还有凹陷,其内残留棕褐色细根。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而粗糙,类白色,粉性,可见棕色形成层环。气无,味甘。 加工炮制 挖取块根,去净泥土,晒干。 。【化学】:含杨梅黄素(Myricetin)、槲皮素、山柰酚等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C A 1982;97:88737g 【药理】: 杨梅黄素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菌株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于黄酮类。 还能抑制假丝酵母的生长。抗癌作用:对人鼻咽癌KB细胞的有效浓度为15μg/ml,体内对黑色素瘤B16和淋巴白血病L1210有抑制作用。抑制眼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在大鼠体内10-4mol/L浓度的抑制作用为100%。提示可能对治疗糖尿病白内障有效。 尚有止咳祛痰和利尿作用。 毒性 家兔sc LD为8~10g/kg。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751 。【药性】:性味 苦、辛,凉。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化痰。 主治 高热惊厥,肺炎,肝炎,哮喘,月经不调,咽痛,瘰疬,痈疔疮疖,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捣汁饮。外用:以酒或水捣敷,研末撒。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江西草药》:“治小儿高热惊厥:石老鼠根(三叶青)3g,钩藤6g,七叶一枝花根6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风热,惊风和疝气痛:三叶青块根9~15g。水煎服。 ” ” ” 食疗 《福建药物志》:“治急、慢性肾炎:鲜三叶崖爬藤块根30g,与青壳鸭蛋同煮熟服。” 。异名 蛇附子(《植物名实图考》),石抱子(《江西草药》),金线吊葫芦、三叶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小扁藤、三叶扁藤、栏山虎(《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雷胆子(《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基源 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三叶崖爬藤的根。崖爬藤属植物全世界有90余种;中国约30种、13变种。 原植物 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历史 本品《植物名实图考》以蛇附子之名始载谓:“蛇附子,产建昌,蔓生,茎如初生小竹,有节,一枝三叶,叶长有尖,圆齿疏纹,对叶生须,须就地生,根大如麦冬,俚医以治小儿退热,止腹痛,取浆冲服。”根据描述及附图,与三叶青颇一致。 在近代一些有关医药著作中,认为《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石猴子,也是三叶青.但从附图来看,并非崖爬藤属植物。 形态 攀援藤本。 小枝纤细,无毛或被疏柔毛;卷须与叶对生,不分枝。块根卵形或椭圆形,棕褐色。叶互生,掌状复叶,3小叶,叶柄长1.5~8.5cm;小叶纸质,卵状披针形,中央小叶长4.5~8.5cm,宽1.8~2cm。 侧生小叶较小,基部偏斜,顶端渐尖,有小尖头,边缘具腺状尖齿头的粗齿,两面被疏毛或近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被疏柔毛;总花梗常短于叶,长2~2.5cm,由数个小伞形花序组成;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小,黄绿色;花萼4齿裂;花瓣4,近卵形,长约2mm,顶部有明显的外弯小角;柱头无柄,裂片4,星状开展。浆果球形,直径约7mm,熟时红色或橙红色,顶端有小尖头。 种子1。花期4~5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85页,图3299)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谷林中或沟边坡地。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