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麻病害China jute diseases已知青麻病害约有29种,其中真菌病害23种、细菌、线虫和缺素症各1种,病毒病3种。中国已发现23种,以秆枯病、炭疽病、褐斑病、黑斑病、立枯病、霜霉病和根癌肿病等发生较重,引起苗期死苗,成株期早落叶或死株,中国每年因病损失纤维10%左右。 简史 青麻(苘麻)原产中国,早在2500年前就有栽培,并用作衣着和绳索原料。中国1755年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一书中提到轮作防青麻病害,减少死苗的作用。1928年日本中田觉五郎等曾列举朝鲜青麻病害名录。同年前苏联克万西尼亚(E. S. Kvashnina)对北高加索青麻病害作了初步研究。日本逸见武雄于1942年,桂琦一于1943年曾对中国华北和东北青麻病害作了调查和论述。1954年中国农业部植物保护处编写的《中国农业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对青麻病害及其防治作详细叙述。 种类和为害 青麻病害主要有苗病、根病、茎病、叶病等类型。 苗病类 中国有9种。为害严重的有: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致幼苗倒伏枯死,中国和日本发生较重。霜 霉 病 (Plasmopara skvortzoviiMiura),为害幼叶和顶梢,使病叶早落或幼苗枯死,中国东北和华北麻区普遍发生。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部分麻区还有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peki-nensis Kats.) 和 炭 腐 病 (Macro-phomina phaseoli Ashby)可致青麻烂种、烂芽、苗腐和猝倒。 根病类 中国有4种。分布广,为害重的有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spp.),可致麻株根系产生许多瘤状物,引起叶黄、株矮、且易遭菌类侵染引起根腐,中国和印度麻区发生较重。炭腐病引起根部腐烂枯死。根癌肿(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onn)属细菌病害,致根部呈肥大的癌肿状,继而朽腐,中国和美国麻区均有发生。 茎病类 中国已发现6种,主要有:秆枯病,又称胴枯病(Macrophomaabutilonis Nakata et Takim.),多在茎离地面15~30厘米处呈黑褐色,纺锤形或长形病斑,继而蔓延环绕全茎,使纤维外露,严重时致麻茎秆枯折断而死,中国麻区普遍发生。茎腐病(Tuberculariaabutilonis Kats.)多在茎离地面1米左右的叶痕处发生,病斑纺锤形,其上生有大形突起,初为肉红色后为黑色的孢子堆。病斑龟裂后可致纤维外露,罹病处呈弯曲状,严重时麻株枯死。中国和日本麻区普遍发生。炭疽病,病斑黑褐色,沿茎纵向扩张呈龟裂干枯状。炭腐病,可致茎基部和茎部腐烂,麻株枯萎。 叶病类 中国已发现10种,主要有: 霜霉病,斑点病 (Cercospora althaeina Sacc.)、褐纹病(Phyllosticta abutillonis P. Henn.)、褐 斑 病(Mycosphaerella abutilonis Nakata et Takim.)。致使叶片产生大小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坏死斑,病叶早落。中国和前苏联麻区还有黑斑病[Alternaria buti-lonis (Speg.) Toly],致叶部呈大形云状病斑,病叶枯死。此外,中国和美国青麻还受烟草环斑病毒(TSRV)为害。 黄萎病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Berth.)和萎蔫病(Fusarium spp.)在中国、美国和前苏联发生较普遍,属维管束病害。叶片症状变化较大。剖视茎部,维管束变色,严重时麻株枯死。 世界部分产麻国严重危害而中国尚未发现的病害有:根腐病[Phymatotrichopsis omniverum(Dugger)Hennebert]是前苏联塔什干和美国麻区的严重病害,前苏联和美国麻区还有烟霉病(Cladosporium her-barum Link)。另外,前苏联青麻还受烟草网纹病毒,美国青麻受锦葵病毒为害。 青麻多数病害的病原菌能在种子,病残和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青麻生长期间藉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传播进行再侵染。种子及土壤带菌量高,低温多雨,品种感病,密度过大,偏施氮肥,低洼潮湿及连作麻地均有利发病。 病害控制 青麻病常用以下方法加以控制。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检疫病害,特别是根腐病传入中国。 ❷种子处理。用福美双、退菌特或多菌灵浸种或拌种,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减少苗病。 ❸栽培措施。清除病残,轮作换茬,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施肥和排灌等。 ❹药剂控制。发病初期喷布福美双、退菌特、甲霜灵或多菌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