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内虚外宋代基本国策。端拱二年(989年),田锡向太宗进言:“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自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至北宋太宗晚年,此治国战略思想已经形成。宋真宗把“内患”比之唐代“朋党”,当指威胁皇权的政变。仁宗朝欧阳修在奏议中称:“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则“内患”即为“盗贼”,当指农民起义。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重申“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可见南宋亦继承此国策。南宋几支大军屯驻江淮“皆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亦此种思想支配的结果。导致宋代对辽、金战争兵弱屡败,终至灭亡。 守内虚外宋代基本国策。端拱二年(989年),田锡向太宗进言: “欲理外,先理内, 内既理则外自安。”淳化二年(991年),宋太宗自称: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至北宋太宗晚年,此治国战略思想已经形成。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重申“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可见南宋亦继承此国策。南宋几支大军屯驻江淮, “皆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即此种思想支配的结果。 “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导致宋代对辽、金战争兵弱屡败,终至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