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宇文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宇文恺555—612隋末官吏。朔方夏州(今属陕西)人。字安乐,隋大将杞国公宇文忻之弟。世代武将,诸兄并以弓马得官,他独好学,博览群书,多技艺。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隋文帝杨坚即位,诛宇文氏,他因兄宇文忻有功于隋被赦免。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建新都大兴城时,任新都副监,规划皆出其手。又征发民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通漕运,以功拜莱州刺史。因兄宇文忻谋反被杀,除名于家。杨坚建仁寿宫,经杨素推荐,为检校将作大匠。隋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他任将作大匠,猜度炀帝意旨,建设东京时穷极壮丽,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炀帝北巡时,他作大帐,下可坐数千人;又造观风行殿,上可容侍卫数百人,可离可合,下有轮轴能推移。撰有《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皆佚。 宇文恺 宇文恺555—612建筑家。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人,后迁居长安。《隋书·字文恺传》谓其“多技艺”,“有巧思”。隋文帝兴建新都大兴城(唐长安城)时,任副监,主持修建宫城、皇城、外郭城;开凿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浐河、交河、潏河之水入城;修仁寿宫、文献皇后陵。隋炀帝建东都洛阳时,为营东都副监,升将作大匠,拜工部尚书,设计监修东都,并规划长城的修建。所设计的建筑构思奇巧、庄严华丽,为后人所珍视。曾为炀帝北巡造可坐数千人的大帐及能容数百侍卫的观风行殿。著有《东都图记》二十卷、《释疑》一卷及《明堂图议》等,已佚。 ☚ 建筑 李春 ☛ 宇文恺555—612隋朝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朔方(治所在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迁居长安,字安乐。隋文帝初年,设计和主持营建大兴城。曾征发民工,开凿广通渠,引渭水达于黄河,以通漕运。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任营东都副监,升将作大匠,拜工部尚书。所规划的东都建筑,穷奢极侈。炀帝北巡,造作大帐,其下可容纳数千人;又造观风殿,能容侍卫数百人,下装轮轴可推移。著有 《东都图记》20卷。 宇文恺 112 宇文恺555—612城市规划与建筑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人。隋炀帝大业四年(608)任工部尚书。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城市中的两座大城市——隋都大兴城 (唐长安城即在此基础上略加改建而成)和隋唐东都洛阳城都是由他负责规划并主持兴建的。特别是大兴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还主持建造了大量宫殿、庙宇、陵墓等,其中很多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撰写过许多有价值的建筑著作,如《明堂议表》、《明堂图议》、《东都图记》、《释疑》等。他首次在重大建筑物修造以前,配合工程设计图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制做建筑模型,对以后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程序具有重要贡献。 ☚ 鲁班 李春 ☛ 宇文恺 宇文恺隋代建筑学家。字安乐,博览群书,多技艺,擅长城市规划和建筑、是隋代负责营建的高级官员。隋文帝时为领营新都副监。隋朝时所兴建的大兴城、东都洛阳、开凿广通渠,修复鲁班故道和长城等大型土木工程,都是在宇文恺的规划和领导下完成的。兴建大兴城的工程虽由高颍挂名总负责,而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实际上 “皆出于恺”。整个城市的设计,建筑具有高超的水平。还曾博考群籍,设计了明堂图样,并做了木制模型,这种使用图纸和模型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炀帝时累迁工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卒谥康。撰《东都图记》、《明堂图议》、《释疑》等书。 ☚ 临孝恭 刘祐 ☛ 宇文恺 宇文恺555—612中国隋代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官至工部尚书,负责兴建了隋首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及宫殿衙署,还主持修建了隋的宗庙、离宫、仁寿宫等重大工程。规划的大兴城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对后世深有影响。他考证了隋以前的明堂形制,并附以百分之一比例的平面图和模型,提出了明堂的设计方法。按真实比例制作模型并附以设计说明书是宇文恺的首创。 ☚ 营造法式 计成 ☛ 宇文恺555~612隋代著名建筑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人。他喜好读书,钻研建筑,在建筑工程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开皇二年(582年)受隋文帝诏营建大兴城(今陕西西安),恺为营新都副监,实为总设计师,次年三月竣工。该城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全城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3部分,外廓城周长达36.7千米,总面积为83平方千米。城内实行分区设计,宫殿、衙署、住宅、商业各有不同的区域;并运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原则,东西向与南北向大街纵横交错,形成网格布局,全城被分成108“里” (唐时称“坊” ),城里街道宽阔笔直,整齐划一。同时,大兴城的修建又考虑到城市供水和环境的美化,把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唐朝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几百年间,未对宇文恺的设计作大变动。宇文恺还于大业元年(605年)主持规划建造了东都洛阳城,因东都建筑得极为壮丽,他遂升任工部尚书。他主持修建的歧州仁寿宫(在今陕西凤翔)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观凤引殿等著名大型宫殿建筑,均华丽精巧,著称于世。在水利工程方面,为解决国都的粮食供应,他曾于开皇三年(583年)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水通黄河,修成自大兴城东至潼关、长300余里的广通渠,不但使转运便利,也使隋唐关中农业受益,这一工程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宇文恺设计的两大都城成了后世效法的楷模,并为邻近国家所仿造。他曾著有《东都图记》、《明堂图议》、《释疑》等著作。但除《明堂图议》部分内容见于《隋史》本传外,其他均已失传。 宇文恺555—612北周、隋朝大臣、营造学家。字安乐。朔方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许国公※宇文贵子,杞国公※宇文忻弟。在周,以功臣子,年3岁,赐爵双泉伯,7岁,进封安平郡公。少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通杂艺,尤精巧思,号名父公子。初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北周大象二年(580),为匠师中大夫,加开府。隋开皇初,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庙成,别封甑山县公。及迁都,为营新都副监,凡所规画,皆出其手。四年(584),总督决渭水达黄河以通运漕之事。后拜莱州刺史。六年,兄宇文忻被诛,除名于家。后奉命修鲁班故道。十三年(593),为检校将作大匠,监建仁寿宫。岁余,拜仁寿宫监,改将作少监。仁寿二年(602),与杨素监建文献独孤皇后山陵,复爵安平郡公。大业元年(605),营建东京洛阳,为兴东都副监,迁将作大匠。又制定舆服,营建千人大帐、观风行殿,甚得炀帝赏识。四年(608),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规划修筑长城。又奏《明堂议表》,因辽东之役,未付诸实施。八年(612),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卒,谥康。撰有《东都图记》20卷、《明堂图议》2卷、《释疑》1卷,行于世。 宇文恺字安乐。仕周,起自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隋文帝即位,杀宇文氏,特赦之。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领营新都副监,又总督开渭水至黄河水渠事,修复鲁班故道,任仁寿宫监。炀帝即位后,以其为营东都(今河南洛阳)副监,迁将作大匠,规划建东都,筑长城,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又造可坐数千人之大帐、可容数百侍卫之观风行殿。隋炀帝击高丽,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八。谥曰康。撰有《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 二卷、《释疑》 一卷。 宇文恺555—612隋大臣。字安乐。朔方夏州(治今陕西横山西)人,迁居长安。宇文忻弟。有巧思,多技艺。文帝时, 任营新都副监、仁寿宫监。曾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以通漕运。炀帝建东都时,任营东都副监,转升将作大匠,拜工部尚书。所建东都建筑,穷极奢侈。炀帝北巡,造作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又造观风行殿,能容侍卫数百人,下装轮轴可推移。著有《东都图记》、《明堂图议》,今佚。 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隋朔方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迁居长安。好学,博览书记,多技艺,有巧思。文帝时,任营建新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副监,高颎虽总领其事,但规划皆出于恺。曾主持开凿广通渠,决渭水达黄河,以通漕运。又曾主持修仁寿宫、文献皇后陵等工程。炀帝即位,他任营东都副监,修洛阳城穷极壮丽,拜工部尚书。为炀帝造大帐及观风行殿,构思精巧,规模宏大。著有《东都图记》、《明堂图议》等,今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