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平猴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平猴魁Taiping howkui

尖形烘青绿茶之一。产于安徽省太平县新民乡猴村一带的猴坑、凤凰尖、猴形头等高山上, 毗邻的龙门、和尚岩、桂竹垄等地也产部分猴魁。其中以猴坑产的外形魁伟、品质堪为尖茶魁首而得名。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和1916年江苏省展览会上曾分别获得一等金牌奖。其品质特点为两叶抱一心, 芽藏而不露, 成尖形。茶身挺直、魁伟重实、全身白毫、色泽苍绿。主销北京、南京、上海、合肥、广州等大城市, 有一定数量出口(图1)。


图1 太平猴魁


猴魁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制。采肥壮的地方群体品种“柿大茶”的鲜叶, 采摘标准一芽三、四叶。在早晨采, 上午九、十点钟停采, 采回后拣尖(图2)。


图2 拣尖


选取肥壮整齐、老嫩一致的一芽二叶炒制。制法精细,分杀青、头烘、二烘和三烘四个过程。杀青以炭火加温,锅温控制在120~130℃。每锅投叶量为75~100克。杀青达到适度迅速起锅, 薄摊于样盘内轻抖几下, 使芽叶舒展分离, 然后立即上烘。头烘(子烘)每口杀青锅配四只烘笼, 温度依次控制在100℃、90℃、80℃、70℃。杀青叶先均匀撒于第一只烘顶上,烘2~3分钟,倒入第二只。摊匀茶叶后, 用手轻捺一遍, 使茶平直舒展, 再烘2~3分钟, 倒在第三只烘顶上, 继续用手轻捺, 再烘2~3分钟后, 倒在第四只烘顶上。此时叶片已脆, 不能再捺。一直烘到叶脉折之能断为止。然后下烘摊凉30~60分钟, 进行二烘。二烘温度为70~80℃, 投头烘叶250~400克, 烘到叶子回软时, 用软布垫轻捺叶子以固定形状。全程翻5~6次, 历时25~30分钟,达九成干时下烘摊凉至第二天早上进行三烘。三烘温度低(约40~50℃)、投叶多(750~1000克),每隔3~5分钟翻烘一次。这时由于叶含水很少, 切忌捺压,烘30分钟左右, 茶梗折之即断, 下烘趁热装入锡罐或白铁皮筒内, 待茶冷却后加盖封严。

太平猴魁

尖形烘青绿茶之一。产于安徽省黄山区新民乡猴村一带的猴坑、凤凰尖、猴形头等高山上,其中以猴坑所产的为尖茶魁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奖。品质特点是:两叶抱一心,芽藏而不露,成尖形,茶身重实魁伟,全被白毫,色苍绿,味鲜醇,香高久,汤清澈。畅销北京、南京、上海、合肥、广州等大城市,还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制法分杀青、头烘、二烘和三烘4个工序。关键在烘,下烘茶趁热装入锡罐或铁皮筒,待冷却后加盖封严运销。

太平猴魁

一种尖形烘青绿茶。创制于清末。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金牌奖。猴魁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摘,采摘标准为1芽3~4叶。采后摘第2叶以下嫩梢,留下老嫩一致的1芽2叶炒制。炒制分杀青、头烘、二烘和三烘4个过程。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

产于太平县猴坑,茶色泽苍绿,两端略尖,平扁挺直、手掂沉重。入杯冲泡、汤色清澈、香味浓醇、芽叶成朵、或沉或悬,令人有“刀枪林立”之感。入口滋味鲜快,回味甘香。

☚ 黄山毛峰   屯溪绿茶 ☛
太平猴魁

266 太平猴魁

名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猴坑一带高山之中,属烘青绿茶中尖茶类的极品名茶之一。创于本世纪初。猴魁的色香味形独具一格。外形魁伟匀整,挺直有峰,色泽苍绿,叶主脉暗红,俗称“红丝线”。汤色碧绿,香气高而有兰花香,冲泡3、4次滋味不减。猴魁采摘精细,对鲜叶坚持“八不采”。炒制技术又有两大特点:1.杀青叶量少,要求“抖得开,捞得净,带得轻”,保持芽叶的原来形状;2.随炒随上烘。芽叶不重迭,翻烘一次,就要按捺一次,使之形成特有的外形。猴魁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

☚ 六安瓜片   君山银针 ☛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北麓猴坑、猴岗和颜村一带。茶园多坐落在500米以上的山上,林壑幽深,地势险要。相传,当年人们无法接近悬崖峭壁间的茶树,只能靠驯养的猴子来采摘,所采茶叶,大而肥嫩,能夺茶叶之冠,故名猴魁。据载,20世纪初,由猴坑茶农王元志所创。其茶一芽二叶,俗称“两刀一枪”,芽叶挺而细嫩,色泽苍绿,叶上白毫含而不露。初泡时汤青叶翠,水色明亮,香浓味醇,回味胜过橄榄,冲泡至三次,仍然味美适口,是尖茶中上佳之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国内也多次获奖。

☚ 黄山毛峰   古井贡酒 ☛

太平猴魁

中国传统名茶之一。绿茶类。产于安徽黄山(原太平内)猴坑一带。外形二叶包一芽,如含苞的兰花,挺直有锋,白毫含而不露,叶脉绿中泛红(俗称“红丝线”),色苍绿,汤浅绿明亮,香气高爽持久,味醇回甜,叶底嫩匀成朵。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

产于太平县猴坑一带。猴坑地处黄山山脉,高峰鼎立,群山环抱,天然林木苍郁,常年云雾滋润,茶园多分布在坐南朝北的山上或峡谷,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益物质的积累。太平猴魁相传于19世纪末由当地茶农王元志精摘巧制而成。由于它形色、香味都别于原来的“魁尖”,故冠以猴坑地名称“猴魁”。后来制法不断改进,品质日臻完善。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
猴魁采摘严格遵守“四拣八不要”原则:即拣山——拣高山、阴山茶园;拣棵——拣生长旺盛的茶蓬;拣枝——拣挺直茁壮的幼枝;拣尖——拣匀整一致的一芽二叶。对采回的鲜叶做到无芽不要,过小不要,过大不要,瘦不要,弯曲不要,病虫害不要,淡色不要,紫色不要。还规定在谷雨前立夏边清晨蒙雾中采摘,雾退即收工。炒制过程也十分考究,杀青叶量少,采取抖炒,以保持芽叶原来形状。烘干时也有专门技术要求,最后使叶包芽而成扁圆条索状,形成特有的外形。然后趁热装桶,茶冷封盖。
猴魁色泽苍绿,白毫多而不显,入杯冲泡,芽叶成朵,并有浓郁的兰香。香久耐泡,味浓回甜,产量最多时也才有500余公斤。

☚ 祁红   六安瓜片 ☛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湘潭乡猴坑、猴村、颜家等地。以所产地名和茶叶外形魁伟而得名,是我国极品名茶。
猴魁属尖茶类,创于19世纪末。首先是猴坑茶农王奎成创制了王老二奎尖。1912年,在南京叶长春茶叶店的建议下,由王文志(王奎成之子)等4人精制奎尖,送南洋劝业会和农商部展出,获优等奖。为区别于其它尖茶,冠以猴坑地名称“猴奎”,又称“猴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和奖状。太平猴魁在1982年湖南省长沙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名茶称号。1986年,在福州全国名茶评比会上,再次获名茶称号。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太平猴魁,采制精细,自谷雨至立夏,每天清晨开始采摘,到上午9、10点钟停采。采摘标准为肥壮整齐、老嫩适度的一芽三、四叶新梢,然后将二叶以下连梗拆去,以一芽二叶制作猴魁。制作工序,分杀青、烘干。杀青要求投叶量少,“捞得净、带得轻、抖得开”,做到叶面无焦斑,叶缘不焦边。烘干要求高温、薄摊、勤翻,全程分三次完成。趁热装入铁桶,桶内垫“箬叶”,以提高香气,待茶冷却,加盖密封。
太平猴魁,色、香、味、形独具一格。芽叶挺直,魁伟重实,叶里顶芽,顶兴尾削,形成“两叶抱一芽”或“两刀夹一枪”状。全身披毫,色泽苍绿,主脉暗红,泡入杯中,徐缓展开,芽叶成朵,汤色清绿,香高持久,略有兰花香,味醇鲜浓,回味爽甜。
太平猴魁主销北京、上海、南京、济南以及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1977年,曾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从1978年开始,每年都有少量出口到港、澳地区。

☚ 休宁松萝   六安瓜片 ☛
000019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