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孤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孤独 孤独短篇小说集。叶绍钧等著。三联出版社出版。收叶绍钧《孤独》、徐志摩《老李的惨史》、彭家煌《怂恿》、朱自清《别》、许杰《惨雾》等短篇小说28篇。 ☚ 王凤姑 奔流 ☛ 孤独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有故乡者,拥有幸福! 你站着发楞,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你多么愚蠢, 为避严冬,竟逃向人世? 世界是门, 通往大漠——又冷又哑! 不论谁人 失你之所失,将无以为家。 你受到诅咒, 注定流浪在冬之旅程。 你永远追求, 象青烟追求高寒的天空。 飞吧,鸟儿, 唱出粗砺的荒漠鸟音! 藏吧,愚人, 在冰和嘲讽中藏你流血的心! 群鸭聒噪, 嗖嗖地飞向城里栖宿, 快下雪了。—— 无故乡者,拥有痛苦! 尼采一生中,曾以寂寞孤独为内容写下许多独具特色的抒情诗篇,如《漂泊者》、《秋》、《伞松和闪电》、《星的道德》、《孤独》、《最孤独者》等。而《孤独》要算其中最振撼人心的一首。 尼采的一生是在孤独中度过的。5岁时即失去父亲,母亲带他和妹妹迁往瑙姆堡,身处它乡,相依为命。32岁起便因疾病严重缠身,被迫漂泊异国休养,失去职业,过了10年的流浪生活。45岁起又陷入神经错乱之中,没有家室妻子,只有母亲与妹妹陪伴,熬过11年的痛苦日子,最后客死魏玛。然而这种世间少有的坎坷与不幸,对于尼采来说,远不是重要的。一个伟大探索者的心灵不被世人理解,才是最为悲哀的孤独。作为对后世曾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曾多次提出不教古典文学,争取哲学教授席位的申请,却始终不能如愿,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又是怎样地沉重!尤其是他一直处在颇受争议和毁誉不一之中,这样的孤独带给他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尼采在自己的诗中,屡次频繁地表现这种孤独的处境和心境,并不足为怪。 诗人在《孤独》一诗中,以“群鸦”象征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以群鸦的栖宿地“城里”象征丑恶虚伪的“人世”,以“幸福”暗喻世俗之乐。以“大漠”象征世人对思想家学说反映的麻木和漠然,象征孤独者的苦寒、寂寞与清冷。象尼采这样敢于抨击一切旧传统的斗士,得不到被世人理解的温暖,甚至遭受攻击和诅咒,历来都是如此的。因此,他们的世界之门只能是通往“大漠”。然而这丝毫影响不了思想家、哲学家如“青烟追求高寒的天空”一样不懈的执著的追求。面对眼前大雪将临的凄凉萧瑟的荒野,面对朔风凛冽的大漠,诗人没有“愚蠢”地逃向人世,而是依然放出心灵的鸟儿,唱出粗砺的鸟音,将自己流血的心,深藏进冰霜与世人的嘲讽之中,又走上孤独漂泊的历程。然而悲凉之感还是涌上心头,在诗的结尾,从心底吟出了“无故乡者,拥有痛苦”的感喟。 《孤独》一诗,通篇运用了象征、寓意及对比手法,含意深长,韵味无穷,生动地表达了尼采对世俗所谓的“幸福”的鄙夷和可贵的执著追求精神。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尼采强调天才、“超人”,从个人主义出发,总以为高踞于“群氓”之上,从而蔑视群众。他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指出过,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尼采常常感到如进入“大漠”般的孤独,以上情况不能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孤独你的身上有着一切,海,然而 你是多么贫乏,多么孤独, 而且离开你自己总是多么遥远! 你的波浪,每一次来到我的额头, 就剖开上千的伤口, 仿佛我的思潮, 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互相亲吻, 互相离开, 永远地相认, 海, 又从不相识。 那就是你, 而你不知道, 你的心在跳, 而你没感觉到…… 多么彻底的孤独啊, 寂寞的海! (王央乐 译) 古今中外, 有多少诗人咏叹过大海。 海以它的博大、丰富、 雄浑、壮美, 以它的狂涛或宁静的微风,得到过多少海滩上写下的动人诗章。也许, 只有希梅内斯眼中的海、 笔下的海, 才如此寂寞而孤独, 正如寂寞而孤独的诗人自己。 海被称作“自由的元素”, 生命从这里起源, 千姿百态的繁多生物在这里孕育, 大海自身又是如此的博大, 浩浩荡荡一望无际, 包容了一切。 但诗人仅仅提了一句:“你的身上有着一切”,随即笔锋一转:“然而/你是多么贫乏,多么孤独,/而且离开你自己总是多么遥远!”海之孤独, 正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 希梅内斯从少年时候起, 性格就很孤僻。 以后他又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以致住进精神病院。 赢弱的体质和孤僻的性格, 使他对人类的孤独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正是这种永远的孤独感, 促使了人与他物的进一步亲近。 在诗中, 诗人和海似乎也溶为了一体:“你的波浪, 每一次来到我的额头, / 就剖开上千的伤口。 ”这一段, 一是讲智慧的痛苦, 思想的潮汐给诗人带来的苦恼; 而海潮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潜意识中可能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一种隐喻, 人们也是相互间来来往往, 面孔一个个熟悉了, “永远地相认” , 而心灵却永远陌生——“又从不相识” 。 现代人的每一个心灵, 对于另一个心灵似乎都是一扇沉重的门, 难以开启。 一方面,人们渴望理解;另一方面,心灵之门锁生锈了, 钥匙丢了,心灵和心灵的沟通又是如此艰难。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剧。最后一段,诗人强调了这种陌生和孤独,除了人和人、事物和事物的相互陌生之外,“海”对自身也是那么的陌生,自己是什么, “我是谁? ”大海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大海,孤独而痛苦的大海,大海自己却不认识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心跳都没有感觉到。在对孤独感描写的进一步强化、深化之后,诗人从心底发一声痛苦的叹息: “多么彻底的孤独啊,寂寞的海!” 此诗通篇写海,实是写人,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陌生感、惶惑感的写照,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结构上,第一节提出海包容一切,但却是贫乏而孤独的。第二节用形象对这种内心体验加以阐述。第三节则以寥寥数语,写“海”对自己本身的陌生,强化了这种孤独的悲剧,以“多么彻底的孤独”之叹,结束全诗。 (文 熔) 《孤独》《孤独》
拜伦
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 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 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 和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共同生活, 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 和那荒野中、无人圈养的禽兽一起, 独自倚在悬崖上,看瀑布的飞溅—— 这不算孤独; 这不过是和自然的美丽 展开会谈,这是打开她的富藏浏览。 然而,如果是在人群、喧嚣和杂沓中, 去听、去看、去感受,一心获取财富, 成了一个疲倦的游民,茫然随世浮沉, 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 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 人们尽在阿谀、追随、钻营和求告, 虽然在知觉上和我们也是同族, 如果我们死了,却不会稍敛一下笑: 这才是举目无亲; 呵,这个,这才是孤独! (查良铮 译) 【赏析】 1811年拜伦游历欧洲归来,1812年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同年发表了长诗的第一、二两章,1816年发表第三章,1818年发表第四章。长诗通过主人公哈罗德的欧洲经历,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理想的情怀。 孤独是诗人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是诗人拥有的精神财富。拜伦这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他的心灵是那么纯净孤高,在世俗的人群里,自然听不到与之相应和的声音,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为了摆脱孤独,或者更确切地说,感受孤独,他独自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这时,孤独已“不算孤独”。在这个世界里,自然界的河流、山林、瀑布、禽兽全都获得了灵性,它们仿佛在齐声告诉诗人:这是个美丽纯洁的世界,这儿拥有丰富的宝藏; 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展开了自己的心胸,忘却了尘世间纷扰的浊流,成了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理解了诗人,诗人听懂了它的语言,他们亲切地 “展开会谈”。这样的孤独,“不算孤独”。 然而,这只是“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这样美好的事物和感受只存在于“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之中,回到“人群、喧嚣和杂沓中”,诗人将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这里没有河流、沼泽,没有瀑布、峰峦,只有滋生在丑恶的灵魂中的“阿谀,追随,钻营和求告”。诗人即便死去,也不会使这些麻木不仁的 “同类”“稍敛一下笑”。诗人在这样的人群中,怎能不悲叹: “这才是举目无亲; 呵,这个,这才是孤独!” 《孤独》 领着我们去大自然观光,正当我们陶醉于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又被它突然带回现实世界,山水美景与诗人描绘的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或许能够更加了解拜伦和他所处的社会。 孤独
〔俄—苏〕 蒲宁 在寒冷的湖水上面 是风、雨、昏暗的王国。 春日来到之前 花园零落、 处处荒漠, 生命离去了。 我独自一人留在别墅, 坐在画架前, 室内漆黑一片, 狂风吹得窗子沙沙作响。 昨天, 你还和我在一起, 可是,你已经觉得没有意思。 呵,曾几何时, 在那风雨如晦之夜, 在我的心上, 你就是我的妻子…… 可是如今,别了! 怎么办呢?! 春天来临之前一个人生活吧! 没有妻子就没有妻子…… 昨日大片的乌云 依然不停地飘过, 雨水冲去了 门廊上你留下的足迹。 今朝呵, 不忍看傍晚灰漫漫的天色, 我的心充满了寂寞。 望着你离去的背景, 我想大声呼喊: “回来吧! 我们已经结合在一起, 我离不开你!” 然而女人不记得过去: 不爱了—— 从此知己成路人, 往事长已巳! 有什么办法呢!? 升起壁炉, 喝杯淡酒…… 最好再买一条 忠实的猎狗。 (赵洵 译) 《孤独》是蒲宁最典型的爱情诗代表作,写于1903年。这时,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娜又离开了他。安娜在同蒲宁结婚两年后生了一个儿子,但在分娩之前就要求同丈夫离婚。这第二次感情破裂给蒲宁以更加沉重的打击。他在给唯一的知音、哥哥尤利的信中写道:“不久前,我曾奔向草原,在草地上躺了三个小时。我痛哭失声,不能自已,呼天唤地,因为巨大的痛苦、失望、污辱以及突然失去的爱情、希望和一切,也许是任何一个人也受不了的。”被妻子抛弃不仅使他痛苦万状,而且在当时的社会被认为是巨大的耻辱,遭到各方面的非议。蒲宁深感孤独。实际上,安娜并不理解和了解蒲宁,他们之间并没有蒲宁向往的那种心心相印的爱情。安娜只不过填补了蒲宁感情中的一段空白,他俩的离异是必然的。 妻子的离去使蒲宁有过轻生的念头,可是这首诗却写得很平淡。诗人仿佛在向友人倾诉他的寂寞和孤独。这是蒲宁诗歌的显著特点和力量之所在。他往往写得朴素、平淡,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但由于他写出了真实的感情,使读者体验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因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全诗分四段。一开始写春日来临之前毫无生机的自然景色。在寒冷的湖水上,刮着风,下着雨,一片昏暗。花园凋零,处处荒漠,仿佛生命离去了。这是妻子离去后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他独自一人留在别墅里,坐在画架前。他给妻子画像还没有画完。室内漆黑一片,狂风吹得窗子沙沙作响。诗人坐在画架前陷入了痛苦的沉思。第二和第三段是诗人在内心中对他不能忘怀的妻子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昨天,你还和我在一起”,可是“已经觉得没有意思了”。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你就是我的妻子……”如今,她却离去了。怎么办呢? 只好一个人生活,“没有妻子就没有妻子”。然而,诗人还是无法忘却往事,仍记得昨日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冲去了妻子在门廊上留下的足迹。今天,阴沉沉的天色使他不忍多看,他的心充满了寂寞和忧伤。他曾希望妻子会成为自己的知己,甚至在妻子离去时,仍想大声呼唤,要她回来。可是一切希望都已经成为泡影,最后只落得“知己成路人,往事长已已”的悲惨结局。万般无奈的诗人只好“升起壁炉,喝杯淡酒……”还想买条猎狗,准备去打猎,以排遣他极度忧伤、孤独的心情。 这首诗表面显得平淡,但诗人内心的巨大悲痛和寂寞、孤独以及无力自拔的心情跃然纸上,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振动。诗虽然写于1903年,写的虽然是诗人的爱情和家庭生活中的波折,但其中表现的孤独心情,对蒲宁的全部创作却是非常典型的。孤独可说是蒲宁全部创作的主旋律之一。他因封建贵族的没落感到孤独,因婚姻的几次破裂倍感孤独。后来,由于他对十月革命不理解,于1919年离开了祖国,侨居国外,这更加强了他的孤独感。侨居国外的30多年间,他深深后悔自己的错误行动。此后,孤独就像一个魔鬼,日日夜夜折磨着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他写了许多怀念祖国的诗篇。在《鸟儿也有个巢》一诗中,写他离开祖国就连鸟儿也不如了。在《天狼星》中,他把祖国称为“我心灵中最灿烂的星”,“一往情深迷恋的星”,他希望这颗星照耀他那被人忘却、留在异乡的“孤塚”。去世前不久,他写的最后一首诗是“冰封雪冻的夜》。其中仍描写了他心灵最大的悲哀——孤独。蒲宁曾说:“承认你是天才是有意义的,然而松树总要向它的松林送去涛声,并和它一起形成涛声。可是我的松林在哪里?我和谁在一起,又向谁送去我的涛声?”这段话是他孤独心境的再一次写照,也可以说是他离开人世之前向祖国的忏悔。 孤独ku213 tu213❶无父母的孤儿和无子女的老人: 鳏寡~。《孟子》: “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孤单;孤独ɡūdān ɡūdú【同】 都是形容词;都有单身无靠感到寂寞的意思。 孤独ɡūdú孤单寂寞 孤独gūdú〈形〉独自一人,孤单:感到孤独│孤独的老人。 孤独gūdú独自一个。 孤独gūdú【释义】 孤独gūdú独自一个,没有依靠; 与人没有来往,感到寂寞。形容人以及人的感觉、情绪、行为、生活和地位等。例如: 孤独gū dú形容词。独自一个人,缺少依靠,多用于贬义。 孤独(同)孤立 孤傲 独立 孤单 孤独gū dú孤高;孤单寂寞: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僻性。(七四·1826)惜春所作海灯,益发清净~。(二二·507)按,此例句底本脱,据他本补入。 孤独gū dú〖形容词〗 孤独 孤独只身无助。李贽《又与周友山书》:“我既无眷属之乐,又无朋友之乐,茕然~。” ☚ 牢落 茕茕独立 ☛ 孤独 孤独块(块独) 索(离群~居) 茕 寡 廓 吊影 偶影 抱影 抱景单特 离旷 幽单 畸零 打零 偏特 孤孑 孤令 孤伶 孤茕 茕孤 仃伶 孤丁丁 孤零零 孤伶伶 另见:独居 ☚ 孤单 孤立 ☛ 孤独gū dú❶孤单,寡助。《吕氏春秋·决胜》:“义则敌~~。” 孤独 孤独是一种缺少亲密社会关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当一个人感到人际关系满足不了自己的社会期望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绪。孤独与独处不同,独处往往是个人主观追求的一种与众人隔离的状态,但他们内心并无孤独感。而孤独则是主观有强烈的渴望接近他人的愿望,客观上的社会因素又满足不了他们的这种内心要求,而产生孤独感。如失去亲人,失去友谊,远离家乡,不善交际等都会产生孤独感。孤独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如婴儿孤独症,孩子只依恋某一物体,对人冷淡,缄默固执。儿童与少年的孤独可以导致他们胆怯、自悲、迟钝、孤僻等心理障碍。成人的孤独会使生活寂寞无趣、自我蔑视而转变为抑郁症。防止和消灭人们的孤独感,可以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保持团结友爱,互助互敬,增强调适不良情绪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 习得性无助感 宿醉现象 ☛ 孤独 孤独gudu个体自觉地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个体感到任何人际关系都无法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时,容易出现孤独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主动孤独型和被动孤独型。主动孤独型是指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上的隔离状态,往往和宗教的皈依相结合。被动孤立型则是指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主观上有渴望接近他人的强烈需要,只是社会因素才迫使他们无法满足这种内心的要求。 ☚ 理智感 孤独感 ☛ 孤独isolation 孤独lonely;solitary 孤独 孤独loneliness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由于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和认知状态。经常处于孤独的情绪体验中的个体,往往会伴随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和发展。 ☚ 冷漠 激励 ☛ 孤独 孤独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和认知状态。 ☚ 冷漠 相对剥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