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轲 孟轲见“孟子”条 ☚ 孟亭 孟养 ☛ 揠苗助长/齐人有一妻一妾/乞食墦间 ☚ 叶公好龙 揠苗助长 ☛ 孟轲 孟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寓言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到处游说。一生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所撰的文章内容深刻,淋漓透彻,很富有雄辩力,其中的寓言部分更是生动,其中《揠苗助长》成为人们经常用的成语。 ☚ 单田芳 柳敬亭 ☛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字子舆,一作子车。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鲁国贵族后裔,没落为士,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旧称“亚圣”。历游齐、宋、滕、魏等国,宣扬儒家学说,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世称《孟子》。 孟轲 孟轲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后裔,相传曾就教于孔子之孙子思门下,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世称“亚圣”。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其道不行,遂退而著书立说,其主要思想见于《孟子》一书。 ☚ 孔丘 荀况 ☛ 孟轲 孟轲扬雄《解嘲》云:“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蹇,足跛,喻人生行路之难。万乘师,万乘大国国君之师。孟轲,战国时邹人,约生活于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先秦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其说以仁义为宗,倡“仁政”、非暴君独夫,以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屡屡游说于齐、梁、藤之间,而不见纳,遂退而与弟子万章等人著书七章,即今传《孟子》是也。 ☚ 孟贲 孟尝君 ☛ 孟轲mèng kē〖名词〗 孟轲前372—前289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邹 (今山东邹县东南) 人。世称孟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孔丘以 “仁”为核心的思想,提出了 “仁政”的概念和学说。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重视民心和教化的作用,反对统治者以虐政杀人。认为只有取得民众信任的,才可以作天子,国君不论 “进贤”、杀人,都应该征求“国人”的意见。并提出了著名的 “民贵君轻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还进一步认为,人民可以自己起来推翻暴君,象桀、纣那样的暴君是可以诛杀的。他强调君臣之间的依赖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在“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中,他坚持“人治”观点,倡导“贤人政治”; 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现存《孟子》一书,是研究他的法律思想的主要材料。 孟轲即“孟子”。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杰出的散文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约公元前372年生,约公元前289年卒。早年在家乡讲学,后仿效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晚年返回故里著述讲学。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为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著作有《孟子》11篇,现存7篇。 孟轲 148 孟轲战国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孟轲继承和发展了孔丘的贵义贱利思想,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统治者应该行仁政,讲仁义。他认为百姓有“恒产”然后才能有恒心,对人民行仁政,最根本的是要使百姓拥有足以养家糊口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他设计了一个授田于民的“井地”方案:一井九百亩,中间百亩为公田,八家各私百亩,同养公田。孟轲的井地方案在中国封建时代被看成解决土地问题的最理想的方案之一。孟轲把薄税敛和搞好农业生产看成是富民的基本措施,主张“什一而税”,“关市几而不征”,主张劳役税,反对实物税。孟轲充分肯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手工业者和农民之间的社会分工,认为劳力者必须养活劳心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必须进行商品交换。他把招徕天下商旅看成仁政的基本内容之一。认为商品价格必须和商品内在的“情”相符合,反对由国家统一市场物价。孟轲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 商鞅 荀况 ☛ 孟轲 041 孟轲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子舆。早年历游齐、宋、滕、魏等国,继而任齐宣王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推崇周朝传统制度,提出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政治理想。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行“仁政”,基本主张是“尊王贱霸”,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张以德政争取人心,统一天下;提出“民贵君轻”说,力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观念。他要求国君“制民恒产”,省刑轻赋,恢复井田制度,遵先王之法,维护世卿世禄制;还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谴责暴君污吏,力图把现实政治引到“保民而王”的轨道上来。他肯定农业与手工业分工的必要性,提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并首创性善论作为“仁政”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生来有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孟子重视理性认识,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 《孟子》。 ☚ 慎到 赵武灵王 ☛ 孟轲 125 孟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法律思想以“性善”论为根据,在继承孔丘以 “仁”为核心的 “德治”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想。首先,他主张治国应“以德服人”。为此,他强调“教以人伦”,反对“杀人以挺”,认为统治者虐政杀人,无异于“率兽食人”,只有以道德教化人民,才能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其次,他主张实行“省刑罚,薄赋敛”的政策,使人民富裕起来,从而消除犯罪的社会根源。此外,他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暴君可诛的观点,对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民主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民主思想形成起了启迪作用。 ☚ 商鞅 慎到 ☛ 孟轲 024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 (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曾到过魏、齐、宋、滕等国,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退居讲学,与其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做《孟子》七篇。孟子从内省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天生具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良知”、“良能”和实现仁、义、礼、智的“善端”。主张学问之道就是“求放心”,修养的历程就是“尽心”、“知性”、“知天”。人只要反躬内省,存心养性,拓展善端,尽其本心之诚,就可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境界。孟子论修养,强调身心的合一,主张对义理的理解与“养气”践行相并而行,提出“养浩然之气”的思想。他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尊为儒家道统的正宗继承者。 ☚ 申不害 惠施 ☛ 孟轲 067 孟轲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以 “性善论”作为其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是一种天赋的、共同的、善良的本性,仁义礼智四德是人内心固有的,它发端于“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保四海、治天下的前提条件。还认为人的“良能”、“良知”是人性的根源,主宰人的一切道德行为,人的道德意志、情感、选择等都本能地由它发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一次明确提出五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四德结合,成为等级制、家长制和封建道德融为一体的,巩固封建制度的精神武器。尽管如此,对待君臣关系,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处理家庭关系,主张“入则孝,出则悌”;与人交朋友要“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在利义观上反对“上下交征利”,主张“舍生而取义”。他特别注重道德修养,认为“治天下国家”要“修身”、“慎独”、“养心”、“寡欲”。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制民之产”思想。总之,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确立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体系,为我国伦理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 商鞅 杨朱 ☛ 孟轲 018 孟轲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提出了“天下定于一”、“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正名论。把一切是非判断,都说成是从“根于心”的概念而来的,“天之与我者”是“良知”、“良能”。概念是“良知”的东西,是内在于心的。特别重视类概念的形式,既承认任何类都具有共同相似的性质,又承认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并经常用类概念批判不知类的逻辑错误。对辩术很有研究,被称为“好辩者”。自诩“知言”,“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要求“言无实不详”。辩论中善于向对方提出问题,然后从对方的回答中引出对方不能接受的结论;善于从对方的论点出发而充其类,使对方陷于矛盾和荒谬; 尤其善于运用设譬引喻的类比方法; 发展了孔子“叩两端”的二难论式,以“息杨、墨”而“张儒行”。一般认为他运用逻辑推理不如墨家严密。 ☚ 宋钘 惠施 ☛ 孟轲 042 孟轲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视为人生之乐。学生众多,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均闻名于世。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育作用。认为人的善性是天所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如不存养就会散失。教育作用在于“存其心,养其性”。由此得出“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出发论述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体现了从孝悌出发达到仁义。在德育方面提出❶持志养气。持志为立居仁由义之志,“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是由道义积累而产生的,是一种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就敢于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 ☚ 墨翟 荀况 ☛ 孟轲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年Mengke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孟轲曾从师于子思(孔级)的门人,是孔子的几传弟子。孟轲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受孔子“礼治”和“德政”思想的影响,提倡“王道”和“仁政”,游说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想推行其主张。晚年专心从事教育活动。孟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特别是其在道德、伦理教育方面,对二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道”和“仁政”是孟轲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王道”是“以德行仁”。而行“仁政”则可统一和治理天下。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就要争取民心。孟轲认为教育在实行“仁政”,争取民心上作用更大。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孟轲为达到推行其“王道”、“仁政”主张,实现其统治者的教育目的,还提出要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孟轲虽然提出施“仁政”,爱民,争取民心,但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不可改变,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轲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性善论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去扩展这些“善端”。他认为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要保持先验的道德意识,“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培养道德自觉性。重视树立道德理想,强调“尚志”或“持志”。为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孟轲提出,首先要节制欲望,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就是克制欲念。在强调寡欲的同时,还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则是发扬善性,这是一种道德属性的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就敢于坚持自己的信仰。其次是要反求诸己和改过迁善。孟轲很重视反求诸己自我反省这种自身修养的手段,要人们通过思考,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把迷失了方向的善心寻找回来。改过迁善,则是有错就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他还强调一个人只有锻炼出坚强的性格,有了坚定的信念,才可以养成浩然正气,才可以去恶从善。孟轲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每一个人都做到“好善”、“为善”和“与人为善”。即坚持自身的“善端”,吸取别人的善言、善行,自己去行善事,并与其它人共同为善。孟轲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提出了一些主张。教育方面孟轲提倡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其进锐者其退速”,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他还认为除自暴自弃者,都可量材施教。在学习方面,孟轲提出要专心有恒,认为学习好坏,与是否专心关系极大,再就是能否坚持不懈。孟轲在教育思想理论方面有许多东西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如在教学思想上,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之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把耳目之官与心之官割裂开来,认为只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事物。这种片面重视思的观点是违反认识规律的。 ☚ 孔子 朱熹 ☛ 孟轲 孟轲前372~前289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孟子提倡“王道”“仁政”,反对武力战争。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政治上的“仁政”,主张减轻刑罚赋税;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本性是善的,皆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常常为救民于水火而奔走呼号,但他的主张不为世所用。他曾去劝说齐宣王,宣王不采用;又到魏国都城大梁去游说梁惠王,惠王认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也不采用。 ☚ 墨子 屈原 ☛ 孟轲即“孟子”。 孟轲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最先提出了“养气”说,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刚健之气,是充塞于人体内和天地间的精神本体。后来北宋苏辙将“养气”说发展为散文美学的一种理论,南宋王十朋以刚气论文,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倡充满“天地之阳气”的“风雷之文”,等等,都与孟子的“养气”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两说,虽属诗论范围,但从方法论的角度说,对后世散文的鉴赏与评论也不无指导意义。 ☚ 墨翟 庄周 ☛ 孟轲 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成为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并为此奋斗一生。他历游齐、宋、滕、梁等国,向各国君主宣扬他的“仁政”主张,虽一度仕齐为卿,但其主张终不被用。退而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成《孟子》一书,约三万五千言。《孟子》散文是我国豪放派文学的先河,雄宏恣肆,波澜壮阔。其雄辩气势之磅礴,行文言辞之犀利,在先秦诸子中鲜有其匹。加之长于比喻,文采华赡,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无论是短小精悍的寓言,还是洋洋洒洒的长篇,都是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前人说“读《孟子》非惟看它义理,读之便晓作文之法。首尾照应,血脉通贯,语意反覆,明白峻洁,无一字闲入。若能如此作文,便是第一等文章。”(《朱子语类》卷十九》洵非虚言。 ☚ 商鞅 庄周 ☛ 孟轲 孟轲约前370~约前289战国时代思想家、散文家。或云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家境贫寒。曾受业于孔子孙子思的门人,学成后游历齐、梁、滕、鲁等国。一度仕齐为卿,但并未受重用。后退而授徒著书,终老一生。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与孔子并称“孔孟”。著有《孟子》,今存7篇。他的散文既富气势,又善说理,如“许行”、“好辩”、“齐桓晋文”等章都以强烈的感情、逼人的笔力、巧妙的比喻折服人心。文中不少寓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如“揠苗助长”、“齐人乞墦”等,从容幽默,生动尖锐,皆为古代寓言中的珍品。 ☚ 先秦文学 庄周 ☛ 孟轲 孟轲见“孟子❶”。 ☚ 孟子 孟秋 ☛ 孟轲 孟轲前372—前289战国中期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孔子之孙子思门人, 人尊为孟子。出身士阶层。其思想既有要求改良政治的进步性,又有照顾旧贵族利益的妥协性。仁政和恒产论是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实行由有自由身份的农民每家占地百亩、缴纳有限的劳役地租的“井田制”,抑制 “暴君污吏漫其经界” 的土地兼并之风。要求实行士大夫的世禄制。他批判农家自耕自织不求外人的理论, 肯定农工商之间分工与交换的必要性, 主张开放山泽,减轻商税, 争取商人,他注意到商品的差价,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商品价格决定于产品质量。在财政方面,孟子主张减轻赋税,宣传恢复以助耕公田的当年收入上交的助法,反对“校数岁之中以为常”的贡法。其学说见于《孟子》一书中。所倡“薄税敛”以施仁政于民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其抑兼并的思想,常被后世主张实行井田、均田、限田的人所援引,成为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参见《孟子》。 ☚ 商鞅 韩非 ☛ 孟轲Meng Kesee 孟子 (Meng Zi) 孟轲前390—前305即孟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早丧父,母仉氏三迁学宫之旁,习俎豆之事。受业于孔伋(孔丘孙)的门人。为儒家代表人物。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为齐宣王客卿。他的言行和思想记载在《孟子》一书,共七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