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1881—1973Pablo Pica so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生于西班牙马拉加的图画教师家庭。十五岁入巴塞罗纳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转马德里圣费尔南多学院学习。1900年返回巴塞罗纳,经常出入于文化名入和艺术家会集的卡巴莱餐馆。1904年移居艺术家云集的巴黎巴多—拉瓦尔区。1907年后,同布拉格一起创建了立体画派,为抽象艺术铺平道路。一生致力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其作品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对二十世纪的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早期作品多反映劳动人民的贫穷和苦难。三十年代中期注意描绘社会和政治主题。后又一度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1936—1939年积极参加法国人民阵线的活动,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参加抵抗运动。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战后积极参加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1950年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曾获列宁和平奖金。 毕加索 毕加索 (1881—1973) ,西班牙画家,后定居法国,是法国现代画派、立体派的代表。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立体派,又近于表现派,一度注目原始艺术,还曾转向写实,后又倾向超现实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曾作壁画《格尼卡》(又译《基尼卡》、《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暴行,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是法国共产党党员。曾为世界和平大会作画《和平鸽》,一生存有大量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成就杰出,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 毕加索1881—1973Pablo Picasso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1904年定居巴黎。早期作品主题近似表现派,对乞丐、流浪艺人等人物寄予深切同情;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20年始,又明显地倾向超现实主义。代表作《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后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和平鸽》宣传画等。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为:(一)艺术家的任务“重要的是唤起热情”,认为在那个贫困的时代,热情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二)认为“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要经常关注悲欢激烈的事件,并从各个方面作出反应。(三)艺术并非自身,“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四)艺术家必须爱国,认为“一个重获民主自由的西班牙将是这幅画(按:指《格尔尼卡》)的当然故乡”(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100—10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幅画终于在完成后的第42年即1981年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宿愿。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1881年10月25日生于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南部的牟甘。其父为图画教师。15岁时到巴塞罗那学习美术,后又到马德里修学,期间接触了各种流派的艺术思潮。1904年到巴黎定居。1937年作巨画《格尔尼卡》抗议佛朗哥对西班牙人民的暴行。20世纪50年代画了多幅和平鸽表达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心愿。最后20多年是在法国南方度过,除绘画外他还作雕塑、陶瓷、版画、素描和书籍插图,不倦工作直至生命终结。毕加索的艺术道路漫长而复杂;他的作品有一部分相当写实,另一些则新奇怪异。他与布拉克创立体主义画派,但不株守某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不断变化出新。他堪称是20世纪最独特又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遗留各类作品约有600万件之多。代表作有《杂耍艺人之家》(1905)、《亚威农少女》(1907)、《镜前的女人》(1932)、《格尔尼卡》等。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P·R·Picasso西班牙画家,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巨匠。生于南部马拉加一图画教师之家,取母姓。少年聪慧并酷爱美术,常画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作品。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美术院校习画。1900年到巴黎,画风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描绘下层人们生活的作品居多,以表达对穷人命运的深切同情;形式上主要是色调上的变化,分有蓝色、玫瑰色时期。1907年以立体派创始人导发了纯造型的抽象艺术运动。尔后作品风格又在派别层现叠出之中频繁地变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曾用绘画抨击法西斯暴行,赢得国际和平奖。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晚年创作精力不衰,主要从事雕塑、陶器的制作。其艺术整体风格技巧多样,情感强烈,想象力丰富,不墨守传统形式的成规,具有雄伟崇高的特质,对西方现代艺术有巨大的影响。代表作为《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见彩色图版)等。 ☚ 莱热 波丘尼 ☛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4BijiasuoP·R·Picasso西班牙画家。生于马拉加,在巴塞罗那学习绘画,1903年定居巴黎。1901—1904年的所谓“蓝色时期”,作有以贫苦人们为主题、充满忧愁表现的作品;1905—1907年的“玫瑰色时期”,开始注重造型构成。1907年画《亚维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时代。画中那种大胆的变形,明显来自黑人雕刻的影响,也结合了塞尚的理性构成手法。同年,与布拉克相遇。从此两人共同推进立体主义运动。他们从再现自然逐渐转向自由构成的表现,在经过“分析的”与“综合的”阶段之后,于1921年如在毕加索的《三个乐师》中所看到的,大体上完成了这种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以意大利旅行为契机,重又返回到古典主义。继而从1930年起,如在《格尔尼卡》中看到的那样,又变成描绘极端幻想的形象。经过多次的转变,大大丰富了他的表现手法,直至晚年都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意欲。他是20世纪初叶最具创造性的重要画家,同时也是了不起的素描家,而且还制作雕刻和陶瓷。 
雕刻家与模特 素描 毕加索 ☚ 希勒 布拉克 ☛ 毕加索1881—1973Pablo Picasso西班牙画家。法国现代画派主要代表人物。1904年定居巴黎。1907年和画家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7)一道创立体主义画风,为欧洲画坛所注目。一生画风迭变,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都尝试过。代表作品有宣传画《和平鸽》、油画《格尔尼卡》等。晚年制作了大量雕塑和陶器。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人。生于乌拉加。父亲是美术教师。青少年时代曾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美术学校学习美术。1900年到巴黎后受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影响,作品对低层人民的命运寄于深切的同情。这个时期的作品分为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后来形式主义支配了他的艺术思想与创作方法,他走上了另一条创作道路。诸如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成了他交替使用的创作手法。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毕加索曾用美术作品抨击法西斯暴行;1944年他参加了法国共产党;1947年他画了素描《和平鸽》赢得了1950年国际和平奖金,并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他晚年主要从事雕刻、制陶。毕加索气质独特、情感丰富、艺术风格手法多变,对西方现代艺术影响巨大。代表作有《亚咸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和平鸽》等。 ☚ 拉斐尔·桑楚 工艺美术 ☛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以多方面的创新性和技巧以及表达上的高超在本世纪上半叶统治了先锋派艺术。他最早的“蓝色时期”的画作 (1901—04),使用感伤的蓝色格调描绘贫困、苦难和流浪者。随后的“玫瑰色时期” (1904——06) 的较开朗的作品则以粉红色和灰色描绘杂艺者、舞蹈者、丑角等。1907——09年他受非洲艺术风格的影响又加强了对形象的分析和简化,又称为“黑人时期”。他的《亚威农的少女们》作品被看作是欧洲艺术的转折点,开创了立体派运动的先河。毕加索还创作过不少新古典派人物画。1925年后他以往画作的安宁气氛为强烈的运动感所取代,如《三个舞蹈者》,开始了他的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1928年起狂暴和痛苦的景象日益成为其画作的主题。1937年推出其杰作《格尔尼卡》。他在雕塑、版画、蚀刻等多方面的艺术均有造诣,是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 ☚ 孙子兵法 阴阳家 ☛ 毕加索 毕加索毕加索 (1881—1973),西班牙画家,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巨匠。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他自幼爱好美术,15岁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转入马德里美术学院。1904年定居巴黎,他以极大同情心描绘穷人生活。 这一时期为其创作的 “蓝色时期”,作品有 《生命》、《俭朴的饮食》、《熨衣的女人》 等,其作品表现了饥饿的穷人形象,用蓝色加强了孤独和失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从1905—1906年为 “粉红色时期”,取材以马戏团为主,作品有 《站在球上的少女》、《拿扇子的女人》。从1907—1925年他从形式上追求奇异,开始画立体主义绘画,并于画家布拉克共同发起立体画派运动,并于1908年筹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在以后的作品中都充分体现了立体派画家的职责不是借助于具体物象来反映现实,而是创造抽象的形来表现所谓科学的真实的特征,代表作品有 《亚威农的少女们》。1925年他参加超现实主义的第一次画展,但不承认自己是超现实主义者。从1930年开始,作品的明显倾向是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创作了油画 《格尔尼卡》,强烈抗议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1944年巴黎解放后,他加入法国共产党,之后创作了 《生命欢乐》 等。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 《鸽子》,他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晚年一直坚持创作,他的作品数以万计,画风多变,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制作了大量的版画、雕塑、陶器及其他形式的装饰画。主要作品还有 《年老的吉他演奏家》、《卖艺人一家》、《扶手椅子中的奥尔加》、《3个舞蹈家》、《女人与苹果》、《梳头的女人》、《朝鲜的屠杀》、《皮卡多的史诗》 等,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 ☚ 李叔同 斯特拉文斯基 ☛ 毕加索 毕加索毕加索 (1881—1973),西班牙画家,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艺术巨匠。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他自幼爱好美术,15岁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转入马德里美术学院。1904年定居巴黎,他以极大同情心描绘穷人生活。 这一时期为其创作的 “蓝色时期”,作品有《生命》、《俭朴的饮食》、《熨衣的女人》等,其作品表现了饥饿的穷人形象,用蓝色加强了孤独和失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从1905—1906年为“粉红色时期”,取材以马戏团为主,作品有《站在球上的少女》、《拿扇子的女人》。从1907—1925年他从形式上追求奇异,开始画立体主义绘画,并与画家布拉克共同发起立体画派运动,并于1908年筹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在以后的作品中都充分体现了立体派画家的职责不是借助于具体物象来反映现实,而是创造抽象的形来表现所谓科学的真实的特征,代表作品有《亚威农的少女们》。1925年他参加超现实主义的第一次画展,但不承认自己是超现实主义者。从1930年开始,作品的明显倾向是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创作了油画 《格尔尼卡》,强烈抗议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1944年巴黎解放后,他加入法国共产党,之后创作了 《生命欢乐》等。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鸽子》,他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晚年一直坚持创作,他的作品数以万计,画风多变,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制作了大量的版画、雕塑、陶器及其他形式的装饰画。主要作品还有《年老的吉他演奏家》、《卖艺人一家》、《扶手椅子中的奥尔加》、《3个舞蹈家》、《女人与苹果》、《梳头的女人》、《朝鲜的屠杀》、《皮卡多的史诗》等,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影响。 ☚ 李叔同 斯特拉文斯基 ☛ 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Picasso,Pablo Ruiz毕加索虽然主要是以立体主义画家而载入史册的,但在他漫长的灵感洋溢的一生中曾参与过20世纪许多重大的美术运动。他在绘画及雕塑方面的巨大贡献,使他成为西方现代美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后来的形形色色的美术流派几乎都受到他或多或少的影响。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他从小就在双亲的指导与鼓励下,步入正规的绘画教育。1900年,毕加索20岁时第一次来到巴黎,受到法国新艺术的影响。1904年定居巴黎。由于他反对弗朗格法西斯政权,1934年以后就再也没有踏上故国的土地,作为法国的“特殊居民”度过了一生。毕加索毕生保持着旺盛的充沛的创造力和活跃的想象力。他一生的艺术可以分为蓝色时期(1901—1904)、玫瑰色时期(1905—1906)、黑人时期(1906—1909)、立体主义(分析、综合、贴纸、结晶)时期(1909—)、新古典主义时期(1914—)、超现实主义时期、表现主义时期等等。毕加索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是《格尔尼卡》,这是一幅著名的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作品,画面上没有出现轰炸机或血肉横飞等直接可视的场景,观众见到的是法西斯暴行的结果:火焰中的房子,痛苦的呼叫、挣扎。另外还有一些象征符号:牛象征野蛮和黑暗,马象征人民等。四个女人的姿态和表情表示出惊慌失措、恐惧和极度的忧伤痛苦。由于变形处理,强烈的情感通过很有表现力的动态表现出来。这是毕加索初期的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变形描绘等阶段的集大成作品。 ☚ 立体主义 奥弗斯主义 ☛ 毕加索Picasso,Pablo(1881-1973)—Spanish painter and representative of school of Paris pai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