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俍工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孙俍工
孙俍工
孙俍工 孙俍工1894—1962作家。原名光策。湖南隆回人。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相继在长沙第一师范、上海中国公学等校任教。1924年去日本留学。1928年返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国公学教授等职。1932年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抗战爆发后去四川,先后担任华西大学、四川教育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初任湖南大学、湖南师院教授。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小说散文集《海底渴慕者》《生命的伤痕》,诗集《杀到东京去》,剧本《世界的污点》《血弹》《复仇》,论著《戏剧作法讲义》《小说作法讲义》《中国文艺辞典》《新文艺评论》《中国民族文艺史》等。另有译著《诗的原理》等多种。 ☚ 叶圣陶 孙伏园 ☛ 孙俍工 孙俍工1894.1.17—1962.3.2原名孙燎光。曾用名孙光策。笔名俍工。湖南邵阳(今属隆回)人。幼读私塾。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高师国文部,参加同学组织的同言社。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与创办《平民教育》和《工学》杂志,并在其上发表了许多评论和杂感。1920年高师毕业后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尔后至1924年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妇女评论》发表大量作品,其中有《疯人》、《月和雨》、《群众底声音》等三十余篇小说以及许多诗歌和评论。1921年至1926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命运》、《看禾》、《一个逃兵》等十余篇小说。这些小说后来汇编为《海底渴慕者》(1924年)和《生命底伤痕》(1925年)两集出版。他的小说文笔秀美,委婉动人,揭露了当时恶浊的社会、虚伪的爱情,反映了作者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思想,问世后颇有影响。特别是《海底渴慕者》一篇,曾引起许多人的讨论。1922年赴上海,先后任中国公学中学部和东大附中教员。1924年冬赴东京上智大学文科研究德国文学。1928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江湾劳动大学、暨南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公学讲师、教授。1931年赴日深造,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抗战开始后任教于成都国民党中央军校分校、华西大学湘辉学院、四川教育学院等校。建国后在湖南大学、湖南师院任教。其作品还有:诗集《杀到东京去》,诗剧《理想之光》,剧本《血弹》、《续一个青年的梦》,编著《中华诗选》、《中华词选》、《中华戏曲选》、《中华学术思想文选》(均与孙怒潮合编)、《新文艺评论》、《文艺辞典》(正续两编)、《世界文学家列传》,论著《小说作法讲义》、《新诗作法讲义》、《戏剧作法讲义》、《记叙文作法讲义》、《论说文作法讲义》、《唐代底劳动文艺》、《中国民族文艺史》、《中国文学史》、《东方美术史》,译著《中国经学史》、《中国古代文艺论史》、《中国文学概论讲话》、《文艺鉴赏论》、《诗底原理》、《中国文学通论》,以及各类教科书多种。 ☚ 孙犁 孙席珍 ☛ 孙俍工 孙俍工1894~1962原名光策。 隆回人。少习古文。1916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习。1918年入同言社,组织工学会。投入文言、白话辩论,提倡平民、乡村教育。1920年后,任教于闽、湘及宁、沪等地。1924年留学日本,并从事翻译。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转向文艺理论及文艺史研究,出版《文艺鉴赏论》。写成《时代到了》(上卷) 长篇。1932年进入创作高潮,出版著作517万余字。抗战爆发,投笔从戎,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政治主任教官、监察院参事。1944年后仍从事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教育学院、湖南大学教授。1956任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小说集《海的渴望者》、《生命的伤痕》及《中国文学通论》等。 ☚ 孙明瑾 寻淮州 ☛ 孙俍工 孙俍工1894—1962现代文学史家、作家。原名孙光策。隆回人。早年在长沙邵阳中学、武昌旅鄂湖南中学读书,1916年后入北京高等师范国文部学习。1920年后在长沙第一师范、上海中国公学等校任教。1924年到日本东京上智大学文科深造。1928年回国后,在上海劳动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出版有《文艺鉴赏论》。1932年后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编审。抗战爆发,一度从戎。1944年后仍然从事教育。历任华西大学、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1956年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历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唐代劳动文艺》、《新文艺评论》、《文艺鉴赏论》、《诗底原理》,短篇小说集《海底渴慕者》、《生命的伤痕》,以及《文艺辞典》等。 ☚ 欧阳予倩 胡云翼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