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旅欧勤工俭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旅欧勤工俭学 旅欧勤工俭学指1920年前后,大批中国青年为寻求真理及个人出路,到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活动。勤工俭学缘起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旅欧教育运动。早在1912年,蔡元培等人就发起过留法俭学会,后来又在法国组织起以“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的勤工俭学会,“勤工俭学”由此得名。1917年,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赴法“参战华工”中开展华工教育,倡导贫苦青年学生用半工半读的方法赴法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又逢法国战后不久急需从国外补充严重缺乏的劳动力,旅欧教育运动的发起者们便在国内积极恢复俭学会活动,在各地设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或预备班。于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随着军阀黑暗统治的加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个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目的在于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及个人出路的大规模旅欧勤工俭学活动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的爆发,将这一活动推向高潮。从1919年3月至1921年1月的近两年间,共有20批计1 600余人先后到达法国以及德国、比利时等国,在法国,他们有的入学校,有的进工厂。入学的多就读于枫丹白露、蒙塔尔纪、沙多居里等公学;进厂的大多分布在圣太田、勒阿弗尔、圣夏门等处;也有到矿山、农场做工的。他们多半做粗工或学徒工,所得工资极微,生活不稳定,无业时仅靠从华法教育会领取维持费过活。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勤工俭学生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认识也在发生转变。通过和法国工人朝夕相处,他们不仅学到了技艺,尤其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体会到无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优秀品质。他们之中的先进分子,一面劳动一面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步认识了资本主义本质,在世界观上转向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觉醒的基础上,1921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先后举行过三次大的斗争,即在华法教育会停发维持费时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请愿的“二八”运动,反对中法秘密大借款,和进占里昂中国大学的求学运动。表现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的革命气概,也促使勤工俭学生在斗争中有了新的觉醒和新的联合。早在1920年7月,蔡和森在新民学会旅法会员会议上,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原理和方法改造中国,并在给毛泽东的书信中提出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步骤(后来因为他参加进占里昂中国大学的斗争被押送回国)。1921年3、4月间,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等组成旅法中国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6月,在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人的领导下,在巴黎西郊召开有旅居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的代表参加的旅欧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后来又增补王若飞、陈延年为执行委员),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李维汉任组织委员。同时,由已经参加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组成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为总支部负责人。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召开临时代表大会进行改组,决定加入国内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称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选出新的5人执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到1925年初,旅欧共青团发展到300余人。从1922年6月到1925年12月共召开八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在赵世炎、周恩来之后,李富春、刘伯坚、傅钟和邓小平均做过团的领导工作。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共旅欧支部成立后,领导全体华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包括创办《少年》月刊(后来改为《赤光》半月刊),在理论宣传方面重点开展与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组织“旅法华工总会”和工会、工人夜校,开展华工运动;协助中国国民党总部代表筹建驻法总支部,并有80余人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1923年7月,联合22个旅法团体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共管”中国铁路的斗争;1925年五卅运动时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等等。旅欧党团组织为中国革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干部,从1923年3月起,分批选派人员赴苏联学习,然后派回国内,投身于大革命中。 ☚ 第五篇 经济事件 经济运动 苏区土地革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