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孙中山故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孙中山故居 位于香山路7号(原莫利哀路29号)。为一幢二层楼房,系当年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购赠孙中山先生。小楼前有花园草坪,三面环绕着冬青、香樟、平兰等树木,景色优雅,环境幽静。1918年至1924年底,孙中山在这里居住并从事革命,先后写下《建国大纲》、《孙文学说》、《企业计划》等著作。1920年1月后,孙中山在这里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和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接触,并改组了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1949年以后,孙中山故居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经过多次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楼内陈列绝大部分为原物。〔现代散文〕 这是一条宁静的小街。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流和喧嚣的市声,也很少有过往的车辆。街不长,一眼能望到尽头;两侧人行道上栽着挺秀的法国梧桐,每到春夏之交,婆娑的绿叶伞盖似地遮住了整个街面。 在小街的东段,座落着一幢并不十分显眼的小洋房。一楼一底,临街窗面,倾斜的屋顶上伸出矮矮的烟囱;楼房外壁用水泥镶嵌着一颗颗小小的鹅卵石。由于年深月久,在浓郁的树荫下呈现斑驳的紫褐。 门牌上写着香山路7号,也就是过去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这是孙中山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上海中山故居,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早先,这幢楼房以及附属的那个小花园是外国侨民的私人产业。辛亥革命后,孙先生奔走国事,经常来往于广州、上海两地,风尘仆仆,万分辛劳,却一直没有固定的寓所。于是,出于对先生的热爱,旅居加拿大的一些华侨集资捐赠,将这幢房子买了下来。所以,从1918年夏季到1924年初冬,6年间,除去在广东进行活动,先生在此地断断续续居住了大约三度春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静静的香山路。中山故居的铁门打开了,接待我的讲解员小周,是一位挺秀气的姑娘。她把我领进一间休息室,换上软质的拖鞋,然后推开一道侧门,来到走廊。小周告诉我,孙先生在寓所先后住过三次:第一次是1918年7月,先生因护法斗争失利,避居上海,起先住环龙路(今南昌路)44号党部机关,后来移居这里。先生在这里住了两年,发愤著书,完成了有名的《建国方略》,办起了《民国日报》和《建设杂志》,还接见了各界代表。第二次是1922年8月,由于陈炯明的背叛,先生不得不登上永丰舰,离开广州来上海。在这里,他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李大钊,在“艰难顿挫”、“孑然无助”的困境中,找到了光明的前途。先生最后一次来此是在1924年11月。当时,冯玉祥将军发动了“北京政变”,邀请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先生由广州起程,在上海寓所住了几天,然后,乘船取道日本,经天津到北京。 我首先参观了故居的底层。这里有客厅和餐厅,其余的房间里住过厨师、随从和侍卫长马汀率领的警卫人员。 客厅与餐厅仅一门相隔,拉开滑门,便成为一大间。小周打开吊灯,整个厅房顿时充满柔和的、橙黄色的光线。 “这是孙先生通常会客和接见新闻记者的地方。”小周指点着客厅里的桌几、沙发对我说:“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学联的几位年轻人前来拜访,先生请他们坐沙发,自己坐一旁。孙先生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这场斗争,但对学生们的爱国精神却由衷钦佩,给予很高评价,还专门拨款资助他们。当时,孙夫人就坐在靠近先生的那一头,用英文打字机记录着谈话的内容。” 姑娘的声音稳重、悦耳,带着讲解员惯有的简洁。然而听得出,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她巡视着这座空落落的客厅,仿佛看到先生和他贤淑美丽的夫人,依然端坐在这温暖的灯光下,用他们的一片赤诚,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和同志…… 我仔细看客厅和餐厅的各种陈设。客厅的墙上,悬挂着先生最喜爱的墨竹图;屋角,有几盆素洁幽香的兰草、兰竹交映,一如先生的品德与情操。餐厅内,有孙中山任大元帅时佩带过的指挥刀,有先生和夫人在我国第一架自制的飞机前的留影,有友人赠送的“醒狮”大理石画屏。圆形的餐桌中央,还插着一瓶淡雅的鲜花,那是小周姑娘踏着晶莹的晨露,刚从厅外的小花园里采撷来的。小周说,先生的饮食极其简单,长年吃素,每顿不过几小碟菜,偶尔来客留饭,才请夫人关照厨房加炒一点鸡蛋。抚摸着餐桌旁的一把把木椅,我沉默了。一种深深的敬意从心底油然升起。呵,一个领导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伟人,一个身居高位的开国元勋,却严于律已,过着如此清寒朴素的生活,那些飞扬跋扈、纵情声色的人,在先生这面明镜前,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我们登上二楼。那里有两间屋子,左边一间是中山先生夫妇的卧室,右边是先生的书房兼办公室。就是在这间书房里,孙中山先生经历了他几十年革命生涯中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转变。 1918年,西南军阀勾结官僚政客非法改组广州军政府,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这时,他已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大患在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痛愤之余,他决心埋头著述,想用科学和实业来拯救我们多难的祖国。他住进这座寓所,伏案疾书,在一页页洁白的稿笺上倾注了振兴中华的宏伟理想。 我瞻仰了先生工作过的黑漆布的书桌。上面放着一方引人注目的大砚台,还有一盆油色尚新的红印泥。在这里,除了著书,先生还拟电稿,署文件,研究中小学的教材,为友人的新作题跋作序。也正是在这张书桌上,他手提狼毫笔,饱蘸浓墨,为后人留下了四个庄严的大字——“天下为公”。 我跟随着小周缓缓走下楼去。客厅的灯依然亮着,还是那么温暖、柔和。晨风轻轻吹拂,送来一缕兰草的馨香。我们凝望着窗外那栽满冬青、剑兰、香樟和铁树的小花园,耳畔似乎还能听到先生遗留在草坪上跫跫的脚步声。忽然我发现小周美丽的睫毛被泪水沾湿了。 “先生北上,在上海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就是在客厅里举行的。”她轻声说:“当时,段祺瑞还在台上,先生此行实际上是冒着风险的。而且,谁也不知道,因为长期积劳,他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可怕的癌细胞已经在开始吞噬先生的肝脏。可是,为了和平统一,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先生抱着‘身先国民’的决心,毅然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先生走了,他,再也没有回来……” 是的,先生走了,他登上了远去的航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浪迹天涯,云游欧美,在大海上航行了20万公里。他像一个不屈不挠的水手,驾驶着航船,在暗夜里,在风雪中,在险象环生的礁丛间勇敢的行进着。 是的,先生走了,他再也不回来了。可是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刘征泰)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1918年到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孙中山曾在此总结几十年革命经验, 完成了 《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1922年, 孙中山在此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 林伯渠和苏俄代表, 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爆发,冯玉祥发表通电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毅然抱病北上。11月9日孙中山在寓所客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再次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他留下《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 《致苏联遗书》。在 《家事遗嘱》中,他将“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孙中山的丧礼完毕后,宋庆龄于4月11日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到1937。现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为原物原件,并按二、三年十代的原样布置。 ☚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博物馆新馆 ☛ 孙中山故居 336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1866年,孙中山诞生于此。故居坐落于村西,环境幽静,布局精巧,建筑雅致,系中西合璧式赭色砖结构二层楼房,为孙中山1892年亲自设计。费用由其兄孙寿屏负担。左边部分于1885年建成,中间和右边部分1892年建成。庭院左边的酸子树为1885年孙中山从南洋带回种子亲手栽种。孙中山的居室在楼上,面积仅十余米,陈设简朴,只一张木床,一张旧桌,两把木椅,室内有孙中山手书“博爱”、“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等珍贵文物。现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 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泽东故居 ☛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香山路7号(旧为莫利哀路29号)。1920年7月至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离沪北上前,曾在此居住和工作。故居是一幢深灰色的二层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屋前有花园草坪。屋内底层为客厅、餐厅。客厅西墙悬挂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的照片;东墙有“孙大元帅蒙难一周年纪念”的照片。餐厅南墙挂有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由欧洲回上海时,受各界欢迎的照片;东墙照片,摄录1921年孙中山、宋庆龄庆贺厂东自制成功第一架飞机的场面。楼上是书房、小会客室和卧室。卧室西南角有一靠背沙发椅,著名的《孙文学说》,就是坐在这里写成的。宋庆龄也在这里打印出孙中山口授的《实业计划》底稿。1922年8月23日,孙中山在此会见李大钊、瞿秋白、林伯渠等共产党人,还亲自介绍李大钊以个人资格加入中国国民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1923年1月,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在此诞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正式提出。孙中山在此做好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1924年国共两党同志于此聚会,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向警予、罗章龙等出席。1924年11月,孙中山于比对新闻记者发表讲话,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及一切失地。1995年至1996年,故居维修后焕然一新,室内陈设均按孙中山生前的原样布置,绝大部分为原物。 ☚ 3. 卢湾区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市(原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翠亨村为其诞生地。现存故居是1892年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在祖居旧址上建成的。两层三开间砖木结构楼房,坐东朝西,上下层均有外廊,廊柱间筑有七个拱形门楼。楼上有前楼、后楼,有过道相通。孙中山曾在此读书、写作、行医、研究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并与陆皓东等志士在此商讨反清大计,著名的《上李鸿章书》(1893)也作于此。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最后一次回此小住。故居保存完好,书房、卧室均按原貌布置。庭院左侧有酸子树一株,为孙中山1885年手植。1966年,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在故居旁兴建了陈列馆,由宋庆龄题写馆名,馆内展出反映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珍贵文物。 ☚ 6. 中山市 中山温泉 ☛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孙中山及其家属在澳门的居住地。位于澳门半岛东部文第士街南端,是澳门重要的纪念地之一。晚清时期,孙中山曾在澳门镜湖医院挂牌行医。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来到澳门,在文第士街购置一栋楼房。此后,这栋楼房就成为其原配夫人卢慕贞的住所,俗称 “孙府”。原为低矮、简陋的中式两层砖房,1930年8月 13日,兵头花园后面的军火库爆炸,孙府受到波及而损毁。其后,澳葡政府给予赔款,澳门著名建筑商何光主持重建。1932年改建成一幢三层高五开间的西式建筑,一层为会客厅、阅览室,二楼有卧室、休息室、厨房、洗手间,三楼是仆人的住房。整幢建筑典雅壮观,优美对称,周围绕以围墙。1958年4月,孙府改为国父纪念馆,对外开放。门前匾额由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上书 “澳门国父纪念馆”。陈列品中有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其中有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用过的桌椅、器械、文具,有孙中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墨宝及其处理的公文,还有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为孙中山及其儿子孙科缝制的衣物等。东侧小花园耸立着日本朋友梅屋庄吉特意为孙中山铸造的立身铜像,供人瞻仰。 ☚ 孙中山家属在澳门 五二九事件 ☛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见“历史沿革”栏同条目。 ☚ 孙中山先生市政纪念公园 竹湾烧烤公园 ☛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在上海市香山路7号。为旅居加拿大侨胞购置。1920年孙中山迁居于此。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中山人。我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1922年8月23日,在此会见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林伯渠。9月在室外草坪召开会议研究国民党改组方案,有共产党代表参加。同年会晤苏联特使越飞,于次年1月26日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实业计划》、《孙文学说》等著述均在这里写成。故居为深灰色二层小楼,前有花园草坪,楼下一层设客厅和餐厅,楼上设办公室和卧室。保存完好,并藏有不少珍贵文物。 ☚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原址 黄兴故居、墓 ☛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地处今上海香山路七号 (原莫里哀路29号) 。系旅居加拿大的爱国华侨集资捐赠,成为孙中山和其夫人宋庆龄从1920年以后在上海居住并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处所。例如: 1922年8月孙中山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等; 与列宁特使越飞在这里举行会谈,签署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同时,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实业计划》《心理建设》等都是在这里完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里的陈设大都保持原样。新中国建立后,进行了整修,成为人们参观的地方。 ☚ 孙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致苏遗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