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莳萝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莳萝子 【概况】: 异名 洋茴香(哈尔滨),野小茴(甘肃),小茴香、土茴香、野药茴(广西)。 基源 为伞形科莳萝属植物莳萝的果实。莳萝属全世界仅1种,中国有产并入药。 原植物 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 历史 莳萝始载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载;“今岭南及近道皆有之,三四月生苗,花实大类蛇床而簇生,辛香,六七月采实。”《纲目》也载:“其子簇生,状如蛇床而短,微黑,气辛臭,不及茴香。”所述均与今之莳萝相符。 形态 一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60~120cm,全株无毛,有强烈香气。茎单一,圆柱形,光滑,有细条纹。 茎生叶有柄,叶柄长4~6cm,基部有宽阔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宽卵形,三~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cm,宽不及0.5mm;茎上部叶较小,分裂回数少,叶无柄,仅有叶鞘。 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形花序直径5~15cm;伞辐10~25,稍不等长;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先端小舌片钝,近长方形,内曲;花柱短;萼齿不显著;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 双悬果的分果爿卵状椭圆形,长3~5mm,宽2~2.5mm,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8月,果期7~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216页.图版87) 生境与分布 原产欧洲南部。中国东北、甘肃、广东、广西、四川等地有栽培。 。 【化学】: 含葛缕酮(香芹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莳萝油脑(Dillapiole)、香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Umbelliprenin)即7-羟基香豆素金合欢醇醚、蜡、γ-谷甾醇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08 【药理】: ❶ 平喘镇咳作用 经豚鼠组胺恒压喷雾致喘法和小鼠浓氨水恒压喷雾致咳法试验表明,本品所含的葛缕酮有平喘作用和一定的镇咳作用。 ❷ 抗菌作用 有报道葛缕酮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 葛缕酮还有驱虫作用,1∶1000以上浓度可杀牛肝蛭虫。 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亦有杀灭钉螺及抗微生物作用。 毒性 葛缕酮小鼠ig给药的LD50为1.3±0.1ml/kg;大鼠ig的LD50与1.64g/kg。犬缓慢静脉滴注的LD为0.34g/kg(心率变慢,血压下降)。 参考文献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3,186。【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本草拾遗》:“辛,香。” 归经 入脾、肾经。 ❶ 《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 功效 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 主治 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 ❶ 《本草拾遗》:“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4.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用,夺其味尔。”。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莳萝丸(《普济方》)治小儿腹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 3岁30丸,青皮汤下。 。【医药家论述】: ❶ 黄宫绣《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茴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乃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