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是指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正常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生长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不调、不孕、性交痛等。属中医痛经、血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参见各条。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体腔面以外其他部位,叫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尚不清楚。最常见者生在子宫肌层、子宫韧带、直肠阴道膈、盆腔腹膜、剖腹手术疤痕、阑尾、阴道、外阴等部位。临床表现与子宫内膜异位部位有关,一般可有痛经、月经过多、不孕、性交疼痛、膀胱刺激症状、大便坠胀等。查体可见子宫增大,附近可触到结节,盆腔脏器粘连等。治疗:可用性激素治疗;对症、止痛等;手术或放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引起的病变及症状。异位的子宫内膜同样受卵巢激素的周期影响,每到经期发生出血,积聚在局部,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并产生粘连,或形成肿块。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及不孕,也有无症状者。轻者采用药物治疗,严重者应手术处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指子宫内膜异位至子宫肌层以外的盆腔内组织。如卵巢、子宫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处。患者多为30~40岁妇女,常有逐渐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性交疼痛和不孕。子宫后倾固定,在一侧能触及不活动的囊性肿块,后穹窿处可触及小的硬结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子宫内膜不在其正常部位,而出现在人体中的任何其他部位时,即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体的肌层时,因其尚在子宫内,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当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于子宫壁层以外的任何其他部位(包括宫颈部及子宫体浆膜层)时,统称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卵巢、子宫骶骨韧带、盆腔腹膜等处,这种情况又常被称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剖腹取胎或剖宫产术时,子宫内膜组织可随宫内容物流出而污染腹壁伤口,并种植于其中,形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属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30~45岁的妇女,但20岁前的年轻患者也并不罕见。 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的主要学说 ❶子宫内膜种植: 内膜异位是由月经逆流所形成的。宫颈狭窄或闭锁,或子宫后倾、后屈时经血外流受阻,因而使子宫内膜碎片随月经倒流,通过输卵管而种植于繖端,卵巢或盆腔其他处,导致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❷原始体腔上皮化生: 女性生殖系统的上皮,卵巢生殖上皮及盆腔腹膜均起源于体腔上皮,当受到炎症、创伤、雌激素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时,可使原始体腔上皮化生而转变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卵巢的生发上皮更接近体腔上皮,因而更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约有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卵巢,与卵巢生发上皮的化生潜在有关。 ❸良性转移: 是指子宫内膜碎屑偶然进入淋巴或血管,而散播在诸如腹膜后的淋巴结、输卵管、肺以及手臂等部位。此学说是否能建立,尚有争议,故迄今尚未见有人报道过有临床症状的盆腔淋巴结子宫内膜异位症。 ❹基因学说:某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其家属中同病的发生率较一般妇女为多,因而推测可能有遗传基因的存在。 本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是异位的子宫内膜有受雌激素的影响,发生反复周期性出血从而导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最后形成结节或包块。切开包块及结节,可见陈旧性出血及瘢痕,镜检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为多见。如病变仅限于卵巢表层,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的,最大的可大于10cm直径,在囊肿中含有褐色糊状液体,故也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囊肿表面常有出血或破损,以致整个囊肿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并固定于阔韧带后叶,或嵌入子宫直肠陷凹内。此外子宫直肠陷凹部腹膜及子宫骶骨韧带亦是常发生的部位,病变部位呈紫褐色出血点或小结节。镜下则可见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织。 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往往随着病变部位、范围及演变过程而有所不同,主要症状有: ❶痛经:多数患者均以痛经为主要症状。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影响,而在月经时发生水肿、出血,但因血液不能外流,致使病灶周围的神经组织受压而引起剧痛。痛经一般在经前1~2日开始,持续至月经干净时为止。由于病变与日俱增,痛经亦逐年加剧,疼痛多位于下腹,但有时可扩展到腰骶部及直肠、肛门附近,或有性交疼痛,痛经程度因人而异。少数患者的巧克力囊肿可在行经期间发生自然破裂,产生突发性脐周或下腹剧痛,合并有呕吐、肛门坠胀等。 ❷月经异常: 表现为经量多而经期正常,或经量少而经期延长,经前2~3天点滴出血也较常见。这些改变与卵巢间质受到异位内膜的侵犯,或卵巢周围有重度粘连而影响排卵有关。 ❸不孕: 约有30~50%的患者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引起不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输卵管的粘连而影响管壁的蠕动及吸取卵子的功能,或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合并有无排卵月经所致。 ❹肠道及尿路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侵犯肠道(一般仅限于直肠与乙状结肠),患者可有里急后重,排便困难,或周期性便血。如累及膀胱,输尿管、或肾脏,则可产生尿急、排尿困难,以及周期性血尿等症状。 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时,妇科检查可发现双侧附件增厚,或扪到不活动的囊肿,或在后穹窿处扪到不规则的硬结,触痛明显,在宫颈或穹窿处偶可见到紫蓝色斑点。有时可于腹壁瘢痕处扪及有压痛的肿块,表面呈紫褐色。 本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体征。但由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常不典型,再加一些医务人员对此症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漏诊与误诊率仍较高。不少病例是在剖腹后才确诊的。如能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作妇科检查,必要时采用一些辅助诊断的方法,诊断的准确率还可以提高。腹腔镜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方法,除可详细观察盆腔病变外,并可借以分离轻度的粘连或电凝异位的病灶,必要时尚可同时作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手术时在子宫浆膜下或盆腔其他部分见到大小不等蓝黑色小颗粒及瘢痕凹陷,切开后有少量褐色液体流出或在分离卵巢囊肿粘连时,流出褐色糊状液体,基本上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后确诊须经病理组织切片检查证实。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及放射等。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及范围以及对生育的要求等酌情选用。原则上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多考虑药物治疗,尽可能保留卵巢及生殖功能。 药物治疗有: ❶假孕疗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如合并妊娠,则症状与体征均可有明显的改善,基于这一事实近年来有人采用大剂量含有孕激素及雌激素的甾体药物造成假孕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良好效果。此即所谓假孕疗法。常用的药物为异炔诺酮,第一周每日服2.5mg,第二周每日服5mg,第三周每日服10mg,以后再改为每日服20mg直至疗程结束。疗程长短,根据治疗效果而定,短者3个月,长者一年,甚至可以更长。疗程可随时开始,一般常于月经后服药,用药一个月后应产生闭经,疗程结束后,即应有撤退性出血,以后逐渐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假孕疗法适用于年龄较轻,或症状严重而又不愿接受手术,或不宜作根治手术的患者。如已决定手术治疗,于术前用此法治疗6~8个月可使病灶软化,有利于手术时分离粘连。如未能将病灶全部清除,术后不论症状是否复发,加用短期的假孕疗法可以起到补充治疗的作用。 ❷睾丸素:常用的药物是甲基睾丸素,每日5~10mg,连续服用3~6月;亦可用丙酸睾丸酮25mg,于月经后每周肌注二次,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但睾丸素并不能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仅是对症治疗,也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男性化改变。 手术治疗的方式可分为三类: ❶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又称为保守手术)适用于年轻的不育患者,手术范围包括盆腔病灶切除、分离粘连、一侧附件切除并将子宫悬吊。如术后病情继续发展,或生育后症状复发,则可能再行根治手术。 ❷全子宫切除保留卵巢组织: 这类手术虽未必能根治,且有复发的可能,但对年轻、病情轻、且对切除卵巢有顾虑者,可采用之。 ❸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适用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者,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如病变严重与周围器官粘连甚紧切除子宫困难时,可只切除双侧卵巢。 卵巢巧克力囊肿以手术治疗为主,假孕疗法疗效常不满意。囊肿为单侧者可考虑作单侧囊肿或附件切除; 双侧囊肿切盼生育者,可行一侧切除,另一侧部分切除,保留部分正常的卵巢组织,年近40岁,病情严重者以行根治手术为宜。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灶。 放射治疗的目的是破坏卵巢功能,如因某种原因不能行根治手术,或因粘连广泛,切除病变有困难,或不能切除全部卵巢时,可用外放射治疗,但一般很少采用。 ☚ 盆腔郁血症 子宫腺肌病 ☛ 00011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