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系由不同原因引起并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肠道内感染,以大肠杆菌和病毒为多见;肠道外感染,各系统疾病伴腹泻)和非感染性(饮食因素,喂食不当,不定时,过多、过少或过早喂大量淀粉或脂类食物;气候因素,腹部着凉或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本病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占半数。临床表现:轻型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以内,呈黄色或黄绿色,稀糊状或稀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患儿无中毒症状,偶有恶心、呕吐,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或仅有轻度脱水。多在数日内痊愈;重型腹泻,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大便频繁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便内混有粘液。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吐咖啡渣样物)外,还有明显水、电解质紊乱(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和低镁血症)及全身中毒症状。治疗:饮食疗法,轻者不禁食,重者禁食不超过6~8小时,逐给易消化饮食到恢复正常饮食;注意护理;控制感染;对症治疗;液体疗法(口服补液,静脉补液)。 婴儿腹泻又称“婴儿消化不良”。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由病毒、细菌等感染或喂食不当、食物过敏、气候突变等因素而引起。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呈奶样便或蛋花汤样,可伴有呕吐、腹水等症状,如不治疗,病情可迅速恶化。可采取禁食、补液、给止泻、助消化和抗菌药或中药等治疗措施。预防应着重于注意饮食卫生和合理喂养。 婴儿腹泻infantile diarrhea是婴儿期常见的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腹胀、食欲低下、水电解质失调等。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喂养不当、肠道功能紊乱、肠道内或肠道外感染。现已将肠道内感染引起者,据其病原命名为各种肠炎。对难以确定病因的婴儿吐泻,可以此命名。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婴儿腹泻旧称婴儿肠炎或消化不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腹泻原因很多。如能确定其病因为某种特异性细菌或病毒,可称之为该种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 如病原微生物不能确定或由其他原因引起者则统称为婴儿腹泻。 本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常发生于人工喂养婴儿,可为散发或流行性,新生儿发生流行时,则称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病因 可分感染与非感染性。 (1) 感染性: 消化道感染有 ❶细菌性: 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多流行于夏季。国内已发现有十几型,以O111、O55和O128型为最多,其次为O86和O26型。其他细菌有沙门菌、痢疾杆菌,链球菌和一些条件致病菌如变形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等。 ❷病毒性: 如柯萨奇病毒(常见有A9、B1、B2、B4、B6等型),埃可病毒(常见有11、14、18型),腺病毒,呼肠病毒(Reovirus),冠状病毒(Coron-avirus) 及近年来发现的轮状病毒。病毒性感染,尤其轮状病毒多流行于秋季 (参见“轮状病毒胃肠炎”条,128页)。 ❸真菌性: 如白色念珠菌。消化道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肾盂肾炎,吸血症等,也可引起腹泻。 (2) 非感染性: 包括 ❶食物质或量的不适当,如脂肪或糖太多,未成熟的水果等。 ❷气温太高、太低或气候突变、衣着过多。 ❸药物反应,如口服氯霉素、氨苄青霉素。 ❹食物过敏,如鱼类、鸡蛋。 ❺消化酶缺乏,如缺少双糖酶或单糖酶。 在以上各种原因中,以细菌感染,特别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及病毒感染为最常见。实际上感染与非感染性腹泻常可混合或相继发生。本条着重叙述一般肠内感染性腹泻. 有关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见专条。 根据近年研究,多认为有些细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并不侵入肠壁组织,或虽侵入肠壁组织,但于致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其机理主要是因在肠腔内繁殖产生类似霍乱弧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肠毒素使肠粘膜细胞内环-磷酸腺甙 (cAMP)增加。cAMP能妨碍电解质吸收,且使肠粘膜细胞分泌电解质和水,结果,大量水和电解质随粪便排出。另一些细菌如痢疾杆菌,沙门菌为侵入性细菌,侵入肠壁组织(主要于小肠远端和结肠),以致粘膜发炎,粘膜内双糖酶活性被抑制,渗出液体进入肠腔妨碍正常吸收功能。这些侵入性细菌也可能同时产生上述肠毒素,造成腹泻,使机体损失水和电解质。病毒性感染如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皮层,使电解质运送缺陷及双糖酶活性减低,但细胞内cAMP水平正常,且近来实验认为病毒引起的腹泻并非肠上皮细胞直接对病毒损害之反应,而是上皮细胞在修复时不能分化所致。 腹泻时,容易发生水和电解质丢失,严重时可导致一系列代谢失调,酸碱失衡,循环障碍和肾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婴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随脱水程度及其缓急而有差异,轻者一般情况尚好,大便次数不多,无明显脱水。重型腹泻 (旧称中毒性消化不良),起病初期病情即见严重,或由轻转重,多有发热,大便一日10余次至20余次,粪便呈黄绿色水样,混有少量粘液,显微镜检查可有极少量白细胞及红细胞。食欲锐减且多伴呕吐,有明显脱水现象,如前囟及眼窝下陷,粘膜干燥,皮肤弹性减退,或四肢冰冷,呼吸加速或不规则,心音低钝,脉搏细弱。尿量减少,尿中可有少量蛋白及白细胞。脱水程度可分别按其损失体重约5%、6~10%及10~15%而定为轻、中、重度。脱水性质按血生化检查有等渗性(血清钠130~150mEq/L),低渗性 (血清钠低于130mEq/L)或高渗性(血清钠超过150mEq/L)。二氧化碳结合力多为10~20mEq/L(或22~45Vol%),血pH值降低。 诊断 应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包括粪便显微镜检查,培养和生化检查)等来寻找原因及腹泻对机体的影响,如营养状况,脱水及酸中毒程度。用荧光抗体检查法,可快速鉴定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类型,但血清分型仅供流行病学参考,而并不表示是否为产生肠毒素的菌株。可采用细胞培养、免疫学方法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 治疗 病情轻者,仅须暂时减少食物次数及(或)每次食量。病重而伴呕吐者,除禁食6~12小时外,应同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补液原则按三方面计算,第一日补液总量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生理消耗量总和计算,一般依脱水程度轻重不同而采用120~200ml/kg为度。第二日按第一日情况,继续补液或补充继续损失量加生理消耗量(总液量减为每日100~120ml/kg)。液体种类可依脱水类型,给不同比例的含钠电解质溶液(如生理盐水)与非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液。如等渗性脱水时用1:1(即1/2等渗电解质溶液); 低渗性脱水时用2:1(2份电解质溶液加1份葡萄糖溶液);高渗性脱水时用1:2或1:3(1份电解质溶液加2~3份葡萄糖溶液)。有明显酸中毒时可用“2:1”液(2份生理盐水加1份M/6乳酸钠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国内报道酸中毒为等渗性脱水时用“3:2:1”液(3份葡萄糖溶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M/6乳酸钠溶液);低渗性脱水时用“3:4:2液”; 高渗性脱水时用“6:2:1液”或“9:2:1液”。 轻度脱水开始补液时可将全日液量的一半于8~10小时内静脉滴入,其余一半于14~16小时内滴入。重度脱水开始宜用等渗纯电解质溶液(如生理盐水或2份生理盐水加1份M/6乳酸钠溶液的混合液) 20ml/kg于1/2~1小时内静脉迅速输入; 继之将剩余的电解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取其半量于8小时左右输入,余下的半量于14小时左右继续输入。酸中毒较重 (CO2结合力小于12mEq/L’约25Vol%)须用碱性溶液,如选用5%碳酸氢钠静注,每次5ml/kg,可提高CO2结合力约5mEq/L(或10Vol%)。患儿排出小便后(表示肾功能已恢复) 即可补充钾,每日2~4mEq/L (相当于10%氯化钾溶液1.5~3ml/kg),加入当日补液量内稀释成0.2~0.3%钾浓度静脉缓慢滴注。补液过程中,如发生惊厥或抽搐,则可能有低血钙,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0.5ml/kg。应用钙剂后抽搐未见缓解反而加重时,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其处理参阅: 新生儿低镁血症”条83页。治疗脱水过程中如伴有休克,则一部分液体可用血浆替代。有贫血者应考虑输全血。 患儿如无呕吐而能口服应尽早恢复口服减少静脉补液量。口服补液的配方如下:白糖20g(二平汤匙)食盐0.5~1g (约一粒黄豆大小),氯化钾0.5g(有尿液者),温开水200ml(一碗饭)。近年有认为腹泻时肠道蔗糖酶活力减低,服用白糖(蔗糖)不能完全分解,结果反由肠道内杂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渗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可能加重腹泻,故主张采用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 (ORS),配方如下: 每1000ml溶液中含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宜多次少量给予。 有明确细菌感染者须选用相关之抗生素。如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者可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甲基异恶唑、抗敌素、氨苄青霉素等。如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选用有效的新型青霉素如苯甲异恶唑青霉素或乙氧萘青霉素。由白色念珠菌引起者可选用制霉菌素。病情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并注意消除及纠正可能发生腹泻的原因。 ☚ 先天性巨结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00006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