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林木部 > 灌木 > 吳茱萸 吳茱萸 wúzhūyú 木名。茱萸生南北,入藥以吳地為好,故名。芸香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單數羽狀複葉,小葉橢圓形至卵形。花小,白色。圓錐花序頂生。骨葖果紫紅色,種子黑色。種子可榨油,葉可提芳香油及做染料。嫩果實入藥。分佈於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區。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品·吳茱萸》:“吳茱萸,味辛温,生川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吳茱萸》:“藏器曰:‘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别録》曰:‘吳茱萸生上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陰乾。陳久者良。’時珍曰:‘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淮南萬畢術》云,井上宜種茱萸,葉落井中,人飲其水,無瘟疫,懸其子於屋,辟鬼魅。《五行志》云,舍東種白楊、茱萸,增年除害。”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吴茱萸 吴茱萸 wúzhūyú 茱萸之一種。入藥以吴地者爲好,故名。落葉喬木,枝柔而肥,皮青緑色。葉似椿樹,長而皴,小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三月開花,七八月於枝頭结實,累累成簇,嫩時微黄,熟時深紅,其粒小者入藥。廣佈於蘇、浙、川等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吳茱萸》〔集解〕引《别録》曰:“吳茱萸生上谷及寃句。九月九日采,陰乾,陳久者良。”參見木果類該條。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果 > 吴茱萸 吴茱萸 wúzhūyú 亦稱“吳萸”。爲芸香科植物吳茱萸未成熟的果實。茱萸,南北皆有,以吳地產者爲佳,故稱。《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所稱朱臾,即今之“吳茱萸”。爲五稜狀扁球形。表面緑褐色,有細皺紋,中間有凹窩及五條裂縫。主治脘腹脹痛、脚氣、口瘡潰瘍,齒痛。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吳茱萸》:“除濕血痹,逐風邪。”清·楊時泰《本草述鈎原·果之味部》:“吳萸禀火氣以生,故其味苦辛。” 
吳茱萸 吴茱萸fructus evodiae祛寒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吴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 officinalis(Dode) Huang及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将近成熟的果实。生用或制用。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肾、脾、胃经。功能温中止痛,降逆止呕。主治:❶脾胃虚寒,与党参、生姜、大枣配伍,如吴茱萸汤(《伤寒论》)。 ❷脾肾虚寒、阳虚久泻,与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等配伍,如四神丸。 ❸胃寒呕吐,与生姜、半夏等配伍。 ❹脾胃寒湿,肠鸣腹泻,与陈皮、白术、苍术、茴香、乌梅配伍。牛、马15~30克;猪、羊3~9克。为末或煎汤灌服;也可外用,捣碎热熨或研末调敷。阴虚有热及孕畜慎用。本品含挥发油0.4%,其主要成分为吴萸烯(evoden),除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外,还有驱风与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功效:另含吴茱萸苦素(rutaevin)、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等多种生物碱,给兔静脉注射其盐酸盐,具有镇痛作用。醇提取液可致正常兔体温上升,并与四氢-β-茶胺有协同作用。醇或乙醚提取物能杀死体外猪蛔虫及水蛭。煎剂对体外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吴茱萸officinal evodiaEvodia rutaecarpa,别名石虎、吴萸。芸香科吴茱萸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染色体数2n=72。高3~10m。小枝紫褐色,被锈色长柔毛,裸芽;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长6~15cm,背面密被长柔毛,有粗大腺点;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期5~6月。蓇葖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果期9~10月。产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喜光,略耐阴。喜温暖气侯,不择土壤。多用扦插、埋根及分蘖法繁殖。 吴茱萸适于在公园、庭园中丛植或孤植,也可成片种植。果实及根、叶入药。 同属中常见栽培的有:臭辣树(E.fargesii)和臭檀(E.danielli)等。 
吴茱萸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吴萸、茶辣。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及疏毛吴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Dode) Huang将近成熟的果实。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胃经。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杀虫。 ❶治肝胃不和,脘腹冷痛,呕逆吞酸,食积泻利,胁痛,厥阴头痛,疝痛,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痛经,蛲虫病。煎服:1.5~4.5g。 ❷研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治高血压及口腔溃疡;调成软膏涂治湿疹,黄水疮,神经性皮炎。本品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等生物碱。还含挥发油,内有吴茱萸烯(Evo-dene)、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等。种子含脂肪酸,内有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石虎还含吴茱萸内酯,石虎甲素等。吴茱萸有驱除肠胃气体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作用。乙醚提取物对猪蛔虫及水蛭有一定的抑制与杀灭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某些成分有镇痛作用。吴茱萸注射剂对麻醉兔、犬及肾型高血压犬均有降压作用。吴茱萸碱有镇痛、升高体温,可作利尿剂及发汗剂,其盐酸盐能收缩子宫,吴茱萸中还发现有肾上腺素类物质辛内弗林,可抗休克。 吴茱萸medicinal evodia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芸香科,吴茱萸属。落叶小乔木,高5~8m。小枝紫褐色。裸芽。植物体被锈色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9,椭圆形至卵形,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锯齿,叶下面有粗大腺点。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单性异株,5出数。蓇葖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无喙。种子黑色,球形,有光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疏林及林缘旷地。种子榨油供工业用。果入药,能解毒、止痛、散寒。叶可提芳香油或作黄色染料。 吴茱萸 吴茱萸为云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的果实。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助阳止泻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厥阴头痛,寒疝脚气,经寒腹痛。以治巅顶痛甚,干呕,吐涎沫之厥阴头痛为其专长,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对寒滞肝脉,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木香、川楝子同用;对寒湿脚气,肿胀麻木者,常与木瓜、槟榔、生姜同用;冲任虚寒,月经不调,少腹冷痛者,又多与桂枝、当归、川芎相配。 ❷肝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吞酸。可与黄连相配。 ❸虚寒泻泄。本品既可温脾散寒,又可助阳止泻,单用煎服就可温多年脾寒;与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相配又可治脾肾阳虚的五更泻泄。此外,本品研末,醋调,敷足心,可治口疮、高血压。本品辛热,阴虚火旺者慎用。 ☚ 干姜 丁香 ☛ 吴茱萸wú zhū yú《本草纲目》果部第32卷吴茱萸(129)。药名。 【基原】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辛苦,温,有毒。 ❶《本经》:“味辛,温。” ❷《别录》:“大热,有小毒。” ❸《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❶《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❶《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❷《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❸《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壅气。” ❹《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𧏾。” ❺《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作血。” ❻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❼《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分至二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 【成分】含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脱氢吴茱萸次碱、去甲基乌药碱等多种生物碱。挥发油中有吴茱萸烯(Evoden)、吴茱萸内酯(Evodin)等。尚含对羟福林、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环磷酸鸟苷、多种氨基酸及脂肪酸等。 【药理】 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吴茱萸煎剂及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动物实验有镇痛作用。吴茱萸还能升高体温,大量时能兴奋中枢,并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 ❷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吴茱萸水煎剂能抑制大鼠胃肠的自发活动,还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胃痉挛性收缩。吴茱萸甲醇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对抗的作用。吴茱萸对体外兔小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4×10-4g/ml)时兴奋,高浓度(1.2×10-2g/ml)时抑制自发收缩活动。吴茱萸还具止泻、止呕作用。 ❸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体外子宫作用。其兴奋子宫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 ❹对心血管的作用:给家兔静注吴茱萸10%乙醇提取物,血压出现一过性上升,然后迅速下降,呼吸运动增加,并使颈动脉血流量增加。进一步实验表明其降压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降压是通过前列腺素合成而间接起作用。去甲乌药碱也是其降压成分。其降压同时增加心率和降低总外周阻力,并与兴奋β受体有关。另资料表明吴茱萸醇水提取物通过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产生上述心血管作用,以兴奋α-受体为主的对羟福林为其升压活性成分。 ❺抗血栓形成:吴茱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抑制血栓增长速度和长度。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使心肌细胞膜结合酶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的恢复。 ❻保肝:吴茱萸能对抗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毒害作用及升高SGPT作用。 ❼其他:所含对羟福林能利尿,使脂质代谢亢进,血糖上升。吴茱萸水提物能诱生干扰素。其煎剂、浸剂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抑制作用。此外,吴茱萸碱有抗缺氧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一定抗癌活性。本品所含对羟福林有抗5-羟色胺作用。 吴茱萸 吴茱萸芸香科。落叶小乔木。叶对生,小叶卵状长椭圆形,有透明腺点。嫩枝和叶均有软毛。夏季开花,圆锥花序,绿白色。果实裂开,红紫色。中医学上以未成熟的果实入药,性热、味苦辛,有毒,具有温中止痛的功能,主要治疗腹痛、胃寒疼痛、疝痛、呕吐稀涎、泄泻等症。主产新晃、攸县、湘乡、龙山等地。新晃茱萸色碧绿,颗粒饱满,香气浓烈,以质优行销省内外。湖南现年产吴茱萸20~55吨左右。 ☚ 栀子 玉竹 ☛ 吴茱萸wúzhūy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吴萸、茶辣。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 Benth. 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辛、苦, 热, 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温中止痛, 降逆止呕, 助阳止泻。治阙阴头痛、脘腹冷痛、胁痛、寒疝腹痛、脚气肿痛、呕逆吞酸、食积泻痢、经行腹痛, 煎服: 1. 5 ~ 4. 5 克。治高血压及口腔溃疡, 研末醋调, 敷两足心(涌泉穴);湿疹、黄水疮、神经性皮炎, 调成软膏涂患部。本品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挥发油等。能驱除肠胃气体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乙醚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注射剂尚有降低血压作用。 
吴茱萸 吴茱萸 吴茱萸吴茱萸,又名吴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及石虎E.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等将近成熟的果实。8~11月果实尚末开裂时采摘果序,晒干,除去枝梗。 果实呈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或棕色,粗糙,有细皱纹及多数细小凹陷的油点,顶端稍凹,有5条微分开的裂隙,蒴果分裂为5果瓣,呈蓇荚状。基部有宿萼,具5齿,並有黄色茸毛的短果柄。质坚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五室,每室含有淡黄棕色种子1~2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主产于浙江、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湖南、陕西等省区。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胃、脾、肾经。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主治胸腹胀满、呕逆恶心、吞酸吐酸、厥阴头痛、胃腹冷痛、泄泻、疝瘕、脚气、妇女少腹冷痛等证。如《伤寒论》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均以吴茱萸和人参、生姜、大枣同用,方如吴茱萸汤。近尚用此治疗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属于肝胃虚寒者,有较好的疗效。吴茱萸治疗吞酸吐酸,不论因寒因热,皆可随宜应用。如胃气虚冷,食后吞酸者,可与炮姜为末服: 肝气郁结化火,而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者,当重用黄连泻火,少佐吴茱萸开郁散结,降逆止呕,如左金丸。若痰饮吐酸,又当与茯苓配伍,如《朱氏集验方》吴仙丹。他如配以干姜、木香,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效,用治胃腹冷痛,呕吐吞酸; 配川楝子,有开郁行气止痛之功,用治寒热郁结,肝胃不和的胃痛。配小茴香、乌药等温肾舒肝药同用,则治下焦寒湿所致的疝痛,如复入当归、川芎、香附等,又可用治妇女胞宫寒冷,经行后期的痛经。配白芍、青皮,可治少腹瘕聚攻痛。配黄连、白芍,又能治疗因脾胃湿热引起的泄痢腹痛; 若由脾肾虚寒而致的久泻、 晨泄之证, 则当与破故纸、 肉豆蔻、 五昧子配伍,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配木瓜、苏叶能温散寒湿,舒筋止痛,用治寒湿脚气、小腹胀满冷痛、或中寒吐泻转筋等。吴茱萸还有杀虫的作用,治蛲虫病,可用本品单味煎服。咽喉口舌生疮,吴茱萸研末醋调,贴两足心,取其有引热下行之效。皮肤湿疹,可配乌贼骨、硫黄研末掺; 无渗出液者,用萆麻油调抹。煎服,1.5~6g。需滚汤泡去苦汁用。止呕,黄连水炒; 治疝,盐水炒。本品性偏燥烈,易损气动火,昏目发疮,故无寒湿滞气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实验研究: 吴茱萸果实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次碱、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吴茱萸因碱等生物碱。又含挥发油,内有吴茱萸烯。还含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吴茱萸内酯醇、吴茱萸内酯和天门冬氨酸、胱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18种氨基酸。种子含脂肪油,内有吴茱萸酸。 石虎果实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内酯。还含挥发油、花色甙和甾类化合物。 挥发油具有芳香健胃作用,有驱风与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功效。吴茱萸苦素也具有苦味健胃作用,口服吴茱萸有镇吐作用。 吴茱萸碱、吴茱萸内酯、吴茱萸次碱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煎剂给狗灌胃据报告有降压作用。去氢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能收缩大鼠离体子宫,去氢吴茱萸碱给大鼠静注,可使在位子宫产生阵挛性有规则地收缩。煎剂在体外对霍乱弧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一些常见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杀死作用,吴茱萸因碱对感染哥伦比亚SK株病毒的大鼠有抗病毒作用。 ☚ 红豆蔻 荜澄茄 ☛
吴茱萸 吴茱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的未成熟果实。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尚未分离时采收,用甘草汤制过后应用。 果实呈五棱之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或绿黑色,粗糙,有细皱纹及多点状凸凹的油点。顶平,中间有凹窝及五条裂缝,有的不明显,下端有一粗壮的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mm左右,呈棕绿色或黄绿色,密布毛茸。果实质坚不易碎。破开后,内部乌黑色。具浓烈香气,味辛辣微苦。 少阴人药。功能为健脾胃,止痛,宣下气。《东医寿世保元》人参吴茱萸汤,是用本品配人参40g、生姜12g、白芍药、当归、官桂各4g等而成,可治太阴证、厥阴证或长感寒。 ☚ 枳实 厚朴 ☛ 吴茱萸evodia (Evodia rutaecar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