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❶《伤寒论》方。又名茱萸汤。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去滓,分三次服,日三次。功能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也用于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虚寒证者。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 生姜散寒止呕;人参、大枣补虚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温降浊阴之功。实验研究:本方有显著的镇吐和抑制胃运动作用,并对大鼠应急性胃黏膜出血和溃疡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❷《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吴茱萸二钱,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一钱,干地黄三钱。水煎,去滓,分二次服。功能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❸《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炒吴茱萸 (汤浸,炒)、厚朴 (姜汁炙)、桂 (去粗皮)、炮姜各二两,白术、陈皮、人参各一两,川椒 (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 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服,日三次。 治阴寒内盛, 腹满䐜胀。 ❹《审视瑶函》卷三方。吴茱萸、半夏 (姜制)、川芎、炙甘草、人参、茯苓、白芷、陈皮各等分。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厥阴经偏头风,四肢厥,呕吐涎沫。 ❺《验方新编》卷九方。炒吴茱萸一钱半,桔梗、炒干姜、炙甘草、半夏各一钱,细辛六分,当归、茯苓、肉桂、陈皮各八分。加生姜,水煎热服。治产后口渴痞闷。 吴茱萸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吴茱萸6克(汤洗7遍) 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2枚(擘) 【制剂用法】 上药4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3次。 【主要功效】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适应病证】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临床验证】 1.神经官能症: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官能症32例,男7例,女25例。发病原因:生气23例,受惊6例,精神疲劳3例,32例皆属虚寒患者。结果:服12剂愈者12例,服30剂愈者10例,服90剂愈者6例,4例进步。2.神经性头痛:用本方治疗的头痛多属于中医所谓的“厥阴头痛”,亦即现代称之为“神经性头痛”。以本方加味治疗厥阴头痛13例,服药最多者12例,最少者2例,13例全部临床治愈,愈后经半年以上随访,均无复发。3. 胃肠疾患:以吴茱萸汤治疗胃脘痛(溃疡病)、呃逆(膈肌痉挛)、呕吐(幽门梗阻)、慢性菌痢等有明显效果。一般3~5剂症状消失或缓解。5例痉挛所致的呃逆证,用本方加味治疗,均获2剂呃止的满意疗效。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名方。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主;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辅;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故对胃中虚寒,浊阴上逆之症有效。
吴茱萸汤 《千金要方》卷三【组方药物】 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剂用法】 上药8味,为粗末,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服。 【主要功效】 养血温经散寒。 【适应病证】 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吴茱萸汤 《千金要方》卷十六【组方药物】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 【制剂用法】 上药8味,取饮片。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服。 【适应病证】 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吴茱萸汤 《宣明论方》卷一【组方药物】 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7味,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要功效】 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适应病证】 阴盛生寒,腹满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吴茱萸汤 《审视瑶函》卷三【组方药物】 半夏(姜制) 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8味,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适应病证】 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吴茱萸汤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方药物】 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制剂用法】 上药13味,水煎服。 【主要功效】 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适应病证】 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吴茱萸汤wú zhū yú tāng方剂名。《本草纲目》果部第32卷吴茱萸。 【方源】仲景方。 【组成、用法】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主治】呕涎头痛,呕而胸满。 【方解】《成方切用》:喻嘉言曰:此明呕有太阳,亦有阳明。若食谷而呕,则属胃寒,与太阳之恶寒呕逆,原为热证者不同(火热上冲而呕)。恐误以寒药治寒呕也,若服吴茱萸汤反剧者,则仍属太阳热邪,而非胃寒明矣(宜葛根加半夏汤、小柴胡汤、栀子豉汤、黄芩汤)。若少阴证,吐利厥逆,至于烦躁欲死,肾中之阴气上逆,将成危候(肾中阴盛,上格乎阳,而为吐逆)。故用吴茱萸散寒下逆;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也(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 吴茱萸汤wúzhūyútāng❶《伤寒论》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温肝暖胃, 降逆止呕。治胃寒, 食谷欲呕, 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少阴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头痛, 干呕吐涎沫。也用于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虚寒者。 ❷ 《圣济总录》方。吴茱萸、姜厚朴、肉桂、炮姜各二两, 白术、陈皮、人参各一两, 蜀椒五钱。为粗末, 每服四钱匕, 加生姜三片, 水煎服。治阴寒内盛, 腹满胀大如鼓。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名茱萸汤、茱萸人参汤。方由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切)六两,大枣(劈)十二枚组成。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 厥阴头痛,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本方主治证有三。一为胃中虚冷,寒浊上逆,食谷欲呕;一为厥阴肝寒,寒气循经上冲为巅顶头痛,犯胃则干呕吐涎沫; 一为少阴寒水侮脾,发为吐利烦躁。三者证候表现虽各有殊,但性质却同属虚寒,而且都有呕吐这一主要症状。可见胃气不降,浊阴上逆是三证的关键。治疗当以温中、补虚、降逆立法。本方以主药吴茱萸而命名。方中吴茱萸味辛性热,归肝肾脾胃诸经,具有下气降逆作用,中温脾胃,下暖肝肾,且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故以为君; 生姜辛散温胃,能安阳明之气下行,又是止呕圣药,故以为臣; 人参补虚益胃为佐; 大枣甘缓和中为使。共奏温中散寒,益胃降逆之功。 《本经疏证》说:“据仲景之用吴茱萸,外则上至巅顶,下彻四肢,内则上治呕,下治利……历观吴茱萸所治之证,皆以阴壅阳为患,其所壅之处,又皆在中宫,是故干呕吐涎沫、头痛,食谷欲呕,阴壅于上,不得下达也;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阴壅于中,不得上下,并不得处达也。”他突出了一个“壅”字,认为本方用吴茱萸的目的,主要在于使阴壅散而阳能伸。本方辛甘苦温,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及疏肝暖肾的作用。临床上凡三阴之病有呕恶感觉的,均可使用本方或加减化裁治疗。以心下痞满,口淡,苔白滑,脉弦迟,无热为辨证要点。现临床上常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痛、溃疡病、耳源性眩晕,属肝胃虚寒者。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十枚,生姜八两。八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功能温中、降逆、止呕。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吴茱萸汤(《审视瑶函》卷三) 吴茱萸、半夏(姜制)、川芎、甘草(炙)、人参、白茯苓、白芷、陈皮各等分。为粗末,生姜三片,白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后服。功能温散浊阴,降逆止呕。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 大半夏汤 四逆汤 ☛ 00004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