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威远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威远楼 威远楼又名雄镇楼。位于甘肃陇西县城中心。宋将韩琦御边时,于仁宗皇祐四年(1052)修筑古渭寨期间,在寨东北坊建一谯楼,名 “威远楼”,取“威震远人”之意。孟卜以诗赞韩琦建楼: “韩公安抚来秦凤,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扩筑城垣时,将楼移至城中,并改建为三楹。元至正元年(1341),“设置铜壶滴漏,夜击更鼓”,故又称鼓楼。明洪武年间改建后,“置五楹,四面明窗”。因城雄镇一方,再更名雄镇楼,悬“巩昌雄镇”匾额。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废五楹为二十四柱,建砖基三层楼。清道光十年(1836 ),又加修缮,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并将宋代铜钟移置楼上,故又改称钟鼓楼。现楼下砖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 楼高15米,歇山顶四周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1963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文昌城楼 雄镇楼 ☛ 威远楼 威远楼又名雄镇楼。位于甘肃陇西县城中心。宋将韩琦御边时,于仁宗皇祐四年(1052)修筑古渭寨期间,在寨东北坊建一谯楼,名 “威远楼”,取“威震远人”之意。孟卜以诗赞韩琦建楼: “韩公安抚来秦凤,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扩筑城垣时,将楼移至城中,并改建为三楹。元至正元年(1341),“设置铜壶滴漏,夜击更鼓”,故又称鼓楼。明洪武年间改建后,“置五楹,四面明窗”。因城雄镇一方,再更名雄镇楼,悬“巩昌雄镇”匾额。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废五楹为二十四柱,建砖基三层楼。清道光十年(1836 ),又加修缮,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并将宋代铜钟移置楼上,故又改称钟鼓楼。现楼下砖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 楼高15米,歇山顶四周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1963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文昌城楼 雄镇楼 ☛ 威远楼 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为城东北坊—谯楼。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因扩建城垣,移威远楼于城中。明洪武元年(1368)依旧址重建,并悬“巩昌雄镇”(陇西金、元以来改称巩昌府)之匾,后面还挂有“声闻四达”的巨额。清道光十六年(1836),把宋崇宁年间铸造的大铜钟移置到楼上,从此又称“钟鼓楼”。现存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歇山式房顶,雄伟壮观。行人可从座基的楼洞中穿行。几百年来,它饱经风雨剥蚀,并遭地震,仍巍然屹立。当地民谣云:“攀上威远楼,天下眼中收。” ☚ 3. 陇西县 4. 渭源县 ☛ 威远楼元代建筑。又名“雄镇楼”,俗称“钟鼓楼”。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城内十字街的中心。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年)。元至正元年(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夜击更鼓”。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置五楹,四面明窗”,悬“巩昌雄镇”匾额。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废基高11米,通高26米,四周飞檐,雕梁画栋,歇山顶。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加修葺,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移宋明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登楼俯瞰,九里城廓及陇山渭水尽收眼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