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笛尔塔1833—1911Willelm Dilthey
德国传统解释学的思想巨擘。他由两个观念入手,使解释学的理论发生了巨变,他输入给解释学的思想血液,使解释学在19世纪末获得生机。笛尔塔1833年11月19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比市里奇,从小受到家庭宗教气氛和人文主义的启蒙。大学毕业后,即开始执教,1882年主持柏林大学哲学讲座。
笛尔塔一生著述甚丰,一生浸淫解释学。他在经验与历史乃至整个人生的直接联系中,看到了解释学的新出路,以求达到一种超越经验的历史知识或真理。1883年笛尔塔发表了《人文科学引论》一书,认为,人是有目的的,人与他的产物,如他在过去与现在建立的社会世界,他的艺术作品、文学、科学和宗教,得从“里面来理解”;人们可以通过“重新体验”来理解促使一个行动或者一组行动者去行动的内在理性。这种通过移情的重新体验,能够弄清行动者的行为。但他并不认为,单靠重新体验就足以解释人文世界。一个特定的社会的历史事件和产物形成了一个整体统一的模式,理解就是发现这种基本模式。
在笛尔塔看来,在解释历史、文化甚至一部作品时,人们面对的是过去的人们已经体验过的,遗留在史料和史迹中的生活。这些已不复存在的生活,却不应当象理性主义对历史所取的态度,只成为理性解剖的尸体。这些生活经验,包容着一种对人类具有永久意义的生命内涵,解释与理解永远无法穷尽经验的生命内涵。理解的意识活动所依赖的并不是相对于理性的感觉,而是生活得以展开的“经验”。经验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它又保存在历史中,随时影响着个人对整个人生的理解与解释。一个人越是能够体验更多的过去,他越是能更多地从他的解释中和理解中释放出历史经验的生气来。在笛尔塔生活的时代,在欧洲曾展开一场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人生观之争,以笛尔塔为代表的思想家指出,科学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人生意义和目的等世界观问题的解释,无论自然界还是人对他的生活都需要一种理解的方式。要解释的不仅仅是人所创造的表达他的经验的东西,而且具体历史世界和作为整体的实在也是一个需要解释的文本。1900年他发表了论文《释义学的兴起》,把理解定义为:“我们理解体现在一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的活动”。(《笛尔塔全集》第5卷,第318页,1958年德文版)